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 >祯娘传 > 第101节

第101节(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至于祯娘如今在总督府,许多房间里可把席子这一样东西放的满当当,以此来适应这边的炎热。她听到了宋夫人的惊叹,回应道:“这就是乡土不同了,原来倒是十分常见的东西,到了这里再难得觅到。”

跟着说了这一句才道:“这也不难,其中一些不过是来这边之前已经打点好了的,还有一些则是去信了家里,从大明那边连同其他要的东西一起发送了过来。这一回送的多,宋太太且带一些过去。”

宋夫人当然要推辞,祯娘却止住了她的话头道:“太太不必与我说客气话,咱们一同到了异国他乡,本就应该守望相助。更早的时候太太奶奶们过来与我说长道短,不都是一些在吕宋应该多加注意的事情?这时候不过是几张草席而已,若是在大明,这种东西谁家送的出手!也就是在了吕宋,因为正用得着又难得,才拿出来献宝一回。”

这种东西确实不是什么值钱珍宝之物,祯娘这样说宋夫人当然也就顺水推舟收下了。又略谢了几句,就转而道:“今日你倒是得闲,这小厅门一打开我就知道你为什么不去外面厅堂了,原来在这里品茶,茶香气都透到外头去了。”

祯娘确实是在试几样茶叶,却没想到宋夫人能一下说出来这倒不是祯娘对宋夫人有什么偏见,她是真觉得两人十分投契的。只是她也知道宋夫人原始天津人士,丈夫也是北边的,后来当官办差,也没有南下过。

而说到北边喝茶,那确实是不如南边来的精了。也就是京城那边还有些讲究,其余的地方是远远比不上南边的。

南边是茶祖宗,产茶、制茶等无一不是精到了极点,种种讲究不知被写成了多少本书。就算是那等精穷的人家,待客也要用上自家采的野茶,不然端出一碗白水与客人,脸面上是真的过不去!

到了北方他们当然也喝茶,特别是京城里,汇聚了天下好茶,也汇聚了天南地北的人,种种讲究并不比南边苏杭来的少。但出了京城以后就完全不同了,特别是陕西、山西、甘肃、山东这些地方,那就更不要提。

陕甘宁因临近北方,饮食上头与他们那边十分相似,大户人家吃荤少素,往往十分油腻。这种情形对于他们饮茶也有许多影响,譬如绿茶、红茶、花茶三类茶里头,他们绿茶就是不喝的都知道,食性油腻又用绿茶,第二天是准保要拉肚子的。

而绿茶才是南边最讲究的类别,红茶、花茶里头当然也有名品,但说到称之为‘茶王’的几样茶叶,绝对都是绿茶来着。就这一样,在南人眼里,格调就不够了。

特别是那边流行的一种花茶,谓之‘香片’。什么是香片,说白了就是茉莉花茶都统称为香片。茶商从安徽、浙江、福建等地把茶叶大量贩运到北边,再到茶局子里密封。用茉莉花混在一起蒸薰,高级的用嫩春芽茶,加茉莉花薰两次,叫做‘小叶茉莉双薰’,这就是最高级的‘香片’了。至于旁的更低的等级,并不用一一叙说。

在北边各地,茶叶铺子的幌子也会写‘极品芽茶’‘雨前春芥’‘六安瓜片’‘西湖龙井’等等,但这也就是一个名目而已。真卖茶的时候,都卖的是‘香片’,从小叶茉莉双薰、高末这样的极品,到一文钱一大碗的杂茶,都是有的。

至于山东,那就纯是杂茶之风实在太过于盛行了——所谓杂茶,即是泡茶并不只用茶叶,甚至有些没有用茶叶。茶水其中还要添加各样佐料,祯娘之前就见过,譬如胡桃松子茶、盐笋芝蔴木樨茶、木穉金灯茶、木樨青荳茶、果仁茶、芫荽芝蔴茶等,都是杂茶。

与其说吃茶,倒不如说是吃粥吃羹了,总之祯娘每回一见这些都是一言难尽的。与之相比,陕甘宁那边的习惯都已经显得十分靠拢南边了。

不过这样的想法祯娘当然不会表露出来,那可不是坦率,而是痴傻了。她只是相当自然地顺着宋夫人的话道:“都是家里一起送来的,说是怕再这边连一碗好茶都没得,巴巴地给装上了船。”

其实说起来,这边也确实没得一碗好茶。从大明出来的船,十艘里头有九艘都是要带茶叶的。可是这些送出门的茶叶基本是不见好茶的,一个是西夷人的嘴巴吃不太出来茶叶好坏,至少最顶尖的那些他们并不能分别品质优劣。

另一个就是越好的茶叶就越是怕保存,若有个不妥当。霉了坏了,那就全赔了,而且赔的大大的,可不得哭死去。当然,也有极品的茶叶在大明本土都不够,自然没有剩余往外发卖的这个原因。

也是因为这些原因,到吕宋的商船,虽然也是有茶叶,却没有什么好茶叶这一回经顾周氏的手,从泉州那边送来的东西可是解了祯娘的燃眉之急,包括那些茶叶。都让祯娘进入正轨的吕宋日子,除了炎热一些的气候,越来越和原本生活没什么差别了。

祯娘让宋夫人看眼前桌上摆的满满的茶汤,指着上头道:“这些也就罢了,左不过就是一些六安松萝、天池、吴兴芥茶、龙井茶、径山茶、虎丘茶,并没有什么稀奇。只是正好家母得了一些新得的普洱茶,记得是夫人所爱,可要尝一尝。”

这其实是祯娘身边人的用心了,凡是来过祯娘这里一次的,有什么习性、喜欢什么茶,凡是表露出来过的,祯娘身边的丫头都一个个的记得。宋夫人爱普洱茶,早就被祯娘身边管茶水的知道了个一清二楚,于是曾经与祯娘提过。

宋夫人仔细看这些普洱茶,确实都是精品不假滇茶有许多种,但是其中最为盛行的也不过就是木邦、普洱两种。其中木邦味道粗陋,之所以盛行,是取其便宜而已。普洱在这上面与它正正相反,算是茶中珍品。

而普洱茶之下又分了数种,有毛尖、芽茶、女儿三种。所谓毛尖,即是雨前所采的普洱茶,味淡香如荷,新色嫩绿可爱。芽茶则比毛尖茶叶稍微厚壮,做成团茶,有二两一个的,也有四两一个的,十分得看重。

至于女儿茶,名字好听,由来也可以望文生义。这是滇中由女儿家专门采摘炮制,换取银钱之后多作为嫁妆。这种茶大约在谷雨前后,也是芽茶,以一斤到十斤为一团,也算得上上等了。

而祯娘这边普洱茶,全是滇中端阳所产,往常宫廷里面上贡的普洱茶叶多是这里所处,由此知道好坏了让祯娘莞尔一笑的是顾周氏送来东西都是附有册单的,上头茶叶中有普洱一项,上头写的是‘普洱大茶五十瓶,普洱中茶一百瓶,普洱小茶一百瓶,普洱女茶一百瓶,普洱珠茶一百瓶,普洱芽茶三十瓶,普洱蕊茶三十瓶’。

当时祯娘就忍不住笑了起来,与押送东西而来的管家金孝道:“这又算是怎么回事?好多名目列出来,知道的是家里送了礼单,不知道的还当是我家改行了,要染指滇中的茶叶生意!”

管家金孝听了,只是恭恭敬敬道:“大小姐说的什么话,咱们顾家是什么样的人家,难道要似那等人家,想要喝碗什么茶才知道家里竟是没准备的?何况这是太太的心意,大小姐和姑爷在这边何其不易,太太再如何准备都自觉不足够!”

有这样的事情在前,祯娘这里称得上色色齐备。而宋夫人看过了诸般茶水,最终却是点了一样蕊珠茶,这可稀奇!要知道这一样茶在普洱之中可算不得珍品,位居毛尖、芽茶和女儿茶之下。就算真的喜欢普洱,也该喝那些更好的上品才是。

似乎是明白祯娘的疑惑,宋夫人笑着与祯娘道:“家母乃是滇中人士,最惯喝普洱。特别是这一样蕊珠茶,我跟在母亲身后从小喝到大,平常不甚觉得。等到在吕宋这边,再难得到这样,才知道是如何根深蒂固,喝别的也差着味儿。”

所谓蕊珠茶,看上去并不似茶叶,反而如同蕊珠,这是茶树的萌芽炮制。炒制成了之后大约是甘露子的样子和大小,可以治疗热疾色泽十分莹碧,在这一样上,和西湖龙井之上品也不相上下。只是香气实在是太过于强烈,过犹不及,反而让人不适。又因为性寒过了,味道就极苦,在口味上也失了中正平和。大约除了滇中人,也没有十分喜爱此茶的了。

眼下桌上当然有这一杯蕊珠茶,但放过的茶如何能喝?等到宋夫人指了这一样,立刻就有小丫头去到查房,不一会儿就有一个齐齐整整的丫头捧着一个小小的填漆茶盘,盘内放了一个小小的盖钟儿,正是那蕊珠茶。

宋夫人点了一杯蕊珠茶,祯娘这边也是一两息之间,端上来了一杯虎丘碧螺春。看着绿叶尖一点点舒展开,祯娘才道:“喝茶的事情到底是自家口味,有甚分别?或者说茶叶有上中下品之分,口味却不能说有。喜欢就是喜欢,纵使是几钱银子一大包的苦丁,那也极好。若是不喜欢,一两银子才得一两的珍品又有什么趣味?”

说着两人又论了一顿茶叶经,宋夫人是有见识的,笑着道:“说到这些各种各样的茶叶,其实并不是种有多好,而是土地养茶而已。所以说别的名产,缀不缀个地名是不打紧的,只有茶叶一定要。不然同样的茶种,也能有天差地别。”

祯娘当年也是考虑过做茶叶生意的,所以所知颇多。想了想道:“好茶种确实还有些影响,但如夫人所说的,水土才是重中之重。若是有好水土好培植,就算是劣茶的茶种也能有好茶水。若是没有好水土,原来名品也能养的一钱不值。”

其实这还是祯娘往客气了说的,实际上越是好茶种的茶树就越是娇贵。经过舟车劳顿之后移植,更多的可能是根本不会成活所以那些想要移植茶水的地方,往往都是选了一些不大好的茶种。

只是茶叶经也就到此为止了,宋夫人到底不是在茶道上知之甚多的人。她家也吃茶,但是吃茶的法子却不甚讲究。家常喝茶往往就是沏上一大壶茶卤,要吃的时候先斟点茶卤,然后兑点开水,这就是她家的吃茶。

从这上面就看得出来了,好茶能这样吃?在喝茶上讲究的人能这样吃?不过这也不打紧,祯娘在茶道上的道理也是说过的,喝茶本就是各人习惯与喜好,自己讲究那当然可以,别人随意了些又有什么问题呢?

两人说尽了这上面的话头,就转而说起了别的话别的事情也有许多可聊的,当然,最多还是关于吕宋这边。如何在这边生活地更好,这边与大明那边的分别,以及这边能够做什么消遣......

哪怕不是在自己最熟悉的地方,祯娘将日子经营地相当自在。这是一个闲适的日子,一切如常,并无分别。

第166章

闲适到底是一时, 如今正是十分要紧的时候, 实际上祯娘那一日的闲适不过是忙里偷闲而已——很快, 因为金矿竞标大会而汇聚的豪商们还没有散去,因为祯娘下的邀请帖而来的各方大佬已经云集吕宋马尼拉本地了。

来的这些人里头没有一个是无名的——松江棉布号称衣被天下,而松江沈家就是这一行里的无冕之王, 号称松江之布十之六七出于身家矣。这样的人家名头大不大?派出的是他家的二号人物,老太爷的长子, 下一辈的接班人。

因为松江棉布一向供不应求,根本没有扩大市场的压力。实际上, 从原料、人工等考量, 也没有扩大的能力, 所以沈家本来是对这一场吕宋盛会没什么兴趣的。只是听说是祯娘在操办这件事, 之后也会有一些关于兴业钱庄的事情要借机商议。

兴业钱庄有沈家投的干股在里头, 这些年他家又是看着祯娘一步步越走越高,晓得祯娘的本事和兴业钱庄的潜力。因此,即使对吕宋盛会各家一同做吕宋生意不感兴趣, 也派出了二号人物。这其实也是沈家最重视的体现了, 谁都知道以老太爷的年纪,家人哪里还会放他出门!

又有当今瓷业实际上的第一人,湖北瓷业郑家郑麒的养子孙一方也来了,此人是郑麒十几个养子里最出挑的四个之一。郑麒自己是个没亲生儿女的海上龙头出身, 这些养子其实就是他未来事业的接班人。孙一方到来,能够说明重视程度了。

不过他家来人,祯娘是一点也不意外。一个是头顶上还有景德镇宋家压着, 瓷业第一的名头始终名不正言不顺,因此做事的进取心更大。另一个是他家本就是海上出身,吕宋生意隔江隔海的,路头谁能比他家熟?

至于其余的人家,四川张德淮、扬州杨开明、浙江刘家以及他家原三大买办,再至于四川,至于安徽,至于两湖,至于两淮,至于山东,至于京城,到处都有大人物过来——这时候知道详情的都说,吕宋这一回可要沾上富贵气,将来只怕要发达!

确实是这般,如果换算身家,这些人家所有的财富,加起来可不只是富可敌国,而是富可敌多少国的问题。当然,这是从他们背后的家族来说。毕竟许多人家来的都不是家主,身家自然没有高地夸张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