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未来接收器 > 分节阅读 605

分节阅读 605(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到的各项只有银河实业掌握的技术,足有一百多,将近两百项。这里面的有些进行了专利注册,有一些干脆就没有注册,属于银河实业独自掌控的商业秘密。

美欧日汽车制造厂商在研究以氢气做为动力的陆空两栖汽车的过程中,同时也在研究以油动力、气动力和油气混合动力为基础的陆空两栖汽车,此外,也在偷偷的拆解着银河实业制造的陆空两栖汽车,试图通过逆推的方式,来破解银河陆空两栖汽车的制造机密。

别看美欧日在当今世界,是对知识产权保护比较得力的国家,但是他们真要是有需要的话,侵犯其知识产权来,也不在话下。要不然的话,就没有华夏多家百年老店的招牌和知名企业的商标被美国人、欧洲人、日本人抢注的事情了。另外,日本人偷窃华夏的景泰蓝、宣纸的制造机密,也是世所共知的事情。当然,这里面也不能全怪日本人,我们自己保密意识不强也有很大的关系,就像有人自己家中放着金银财宝,明知道贼从自己的家门口路过,还大门洞开,甚至笑着把贼往家里面引,贼要是不下手,那就不是贼了。

当初在设计陆空两栖汽车的时候,刘士卿就考虑到了保密性的需要,为此制订了周密的设计方案。在采用模块坏的前提下,对几个最主要的模块,进行防破拆设计。也就是组装之后。除非是使用特殊设计的工具和拆分方法,否则的话,一拆就坏。美欧日汽车制造厂商联合起来,一连拆了好几台高价购买回去的陆空两栖汽车,全都拆坏了,以至于到现在,都没有摸清楚几个比较主要的陆空两栖汽车制造难点。当然,更主要的就是银河实业制造的陆空两栖汽车是采用的电动力,核心动力来源是汽车内的蓄电池。

这种陆空两栖汽车专用的蓄电池,银河实业只申请了外观设计专利,并没有申请制造专利和配方专利,但是美欧日汽车制造厂商在拆解这些蓄电池的时候,才发现,这些蓄电池的防拆技术特别的损,也不知道银河实业往里面添加了什么物质,在空气中进行拆分的话,只要蓄电池里面的溶液稍有泄漏,马上就会自燃,现有的已知的各种灭火技术,都没有办法阻止这种溶液的燃烧,除非是在真空环境中,操纵机械手进行拆分,才不会引起燃烧。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必须非常注意才行,只要这种溶液接触到了空气、氧气或者二氧化碳等气体,都会燃烧。

然而即便是在真空环境下提取出来了蓄电池里面的电解液,当对电解液进行分析的时候,发现里面有数十种离子,这些离子那些可以进行化学能、电能相互转化的,也是相当相当不容易研究出来的,几十种离子放在一起,相互组合的话,可能出现的化合物实在是太多了。

即便是用超级计算机进行排列组合,很有可能也需要数天甚至数周的时间。才有可能把所有的化合物全都列举出来,而要把这些化合物全都制造出来,并且进行实验,没有个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工夫,也不可能选择出来正确的,除非运气好到了极点,一开始就从那数以亿计的化合物中,寻找到了最正确的哪一个。可是这种可能性,必买了一组彩票,就中了超级大乐透的特等奖还要困难得多。

如果按照正常的情况,等他们把正确的化合物和化学方程式寻找出来了,那时候,银河实业制造的陆空两栖汽车的造就满世界跑了。

在技术上,美欧日汽车制造厂商的氢气动力陆空两栖汽车,以及其他几种陆空两栖汽车并没有什么技术优势,本来最有竞争优势的氢气动力,也因为氢气来源不容易,存储不方便,危险性相对比较大等缺点,而严重的阻碍了氢气动力陆空两栖汽车的竞争力。

美欧日汽车制造厂商都很清楚目前最成熟、最具有竞争力的还是银河实业的陆空两栖汽车。他们联合起来,向银河实业施压,银河实业能够开放包括蓄电池在内的陆空两栖汽车的所有技术专利。

蓄电池的技术当然不能够公开了,这可是能够引起重大技术变革的高新技术,银河实业在没有用这项技术赚够钱之前,是不可能将其的电解液配方公布于众的。当然,不公布技术,并不代表着不可以把这种蓄电池用于出口。

银河实业开出了一个极高的价格。根据款型的不同,蓄电池容量的不同,出口价也有着很大的区别,最便宜的一块蓄电池七百万华夏币,两块就是一千四百万华夏币,折合美元大概是两百一十五万多一点。一辆陆空两栖汽车至少需要两块这种蓄电池,也就是说美欧日汽车制造厂商他们。如果用最贵的,一块蓄电池高达八千万华夏币一块,两块就是一亿六千万华夏币。

这还仅仅是蓄电池的价格,另外每辆陆空两栖汽车所包含的专利和技术,银河实业要进行打包销售。一辆车要收取六百万华夏币的专利许可使用费。

换句话说,光购买专利和蓄电池,按照最便宜的价钱进行叠加,就需要整整两千四百万华夏币,差不多就是三百七十万美元。当然,这个价格比银河实业推出的限量版陆空两栖汽车便宜多了,但是和银河实业推出的廉价版陆空两栖汽车相比,就没有什么价格优势了。如果再加上什么制造成本,美欧日汽车制造厂商根本就没有办法跟银河实业进行竞争。

第846章 呼风唤雨的日子来到了

银河实业的谈判团队在索要专利费。和提出蓄电池的出口价格的时候,都是悠着点要的,是按照廉价版陆空两栖汽车要的,没有按照限量版的价格要,然而即便是这样,还是远远的超出了美欧日汽车制造厂商能够承受的范围。

对方秉着漫天要价就地还钱的原则,一下子就把银河实业的要价从脚脖子砍了一下,只肯给银河实业出价的十分之一。

银河实业当然不能干了,虽然说蓄电池的真正造价也就是万把块钱的事之所以这么高,还是因为为了防止蓄电池因为碰撞造成损害,引起电解液泄露而自燃的情况发生,特意的使用了等级非常高的特种钛钢合金来制造蓄电池的外壳,所以蓄电池的制造成本才这么高,要是改用塑料壳或者普通金属材料的话,蓄电池的成本还能够降下来的一大截但是也不能几十万就把蓄电池给卖了。那样的话,岂不等于把陆空两栖汽车的高额利润拱手让人了。

于是在这个问题上,银河实业坚持不肯做出丝毫的让步。不但不让步,甚至还威胁着要涨价。其实银河实业所有参与谈判的几位核心成员都知道在这个问题上,说什么也不能让步,尤其是在蓄电池的出口价格上,更是不能够做出丝毫的让步。

这不仅仅是因为蓄电池是陆空两栖汽车最核心的部件。还因为蓄电池可以应有到其他很多工业领域,甚至是军工领域,低价出口,对华夏来讲,是灾难,而不是福。更重要的还是因为降低价格会让对方摸清楚蓄电池的成本在什么范围之内,这对于他们破解蓄电池电解液的配方,可就具有太重要的参考价值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