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大宋金手指 > 分节阅读 227

分节阅读 227(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师问罪地”

“臣不敢,只是臣觉得陛下行事过于仁义,陛下曾对臣有言,我华夏向来轻国人而重外邦,陛下立志变之,可有一事臣倒觉得,陛下亦是重外邦而轻国人”

孟希声的脾气并不是那么激烈的,甚至比起秋爽来说,他都要温和一些。他向来信奉“和气生财”的道理,就算是与人意见不同,也总尽可能去寻找双方利益的共同点。而且他对赵与莒也是非常尊重的,他掌管赵与莒的钱袋子多年,自己的物欲享受却不多,每次来临安,都不忘记给赵与莒等人带来一两件小礼物,由此也可以看出他的细心来。象这样几乎是指着赵与莒指责,在赵与莒记忆之中绝对是第一次,而且只有一种事情可以让孟希声如此愤怒。

想到这里,赵与莒笑道:“审言,可是朕误了你地买卖”

“陛下,你为何将对大食的丝绸专卖权交与那个杰肯斯凯,若只是为了换得大食籍,方法有得是,为何要出让自家权利”孟希声有些气极:“陛下,这不是桩好买卖,还请陛下收回成命”

“审言啊审言”

赵与莒摇了摇头,觉得有些哭笑不得,孟希声好买卖贸易,而且乐此不疲,以他的能力才干,原本可以做些民政方面的事情,再过个五至十年,督抚一方也不是问题,但他自己却选择了经商这个看起来最没前途的行当。

而且还做得有滋有味。

“陛下曾经教过臣,商场对弈如大国博弈,陛下与金国、蒙胡对抗,可会先割膏腴之地与之”孟希声急了:“臣原本去了倭国,闻说此事才匆匆赶来,陛下得给臣一个说法”

这还是义学少年之中第一个向赵与莒讨说法的人,相比之下,朝中大臣对于赵与莒将丝绸专卖之权授予杰肯斯凯之事并无甚意见,并不是他们心胸更为宽广,而是他们对国家的利益远不如身为商人的孟希声敏感。

“审言,朕答应杰肯斯凯的,是将给到大实来地大食人地丝绸专卖权授予他,却没有将丝绸专卖权全部给他。”赵与莒坐正了身躯,既然孟希声提到此事,那么他也要交待此事。

孟希声凝神听着,生怕错漏了一个字。

“长期以来,大宋至大食的商路,乃至去更远之所,邓肯波罗故乡地商路,都为大食所把持,大食人只是转手将东方货物运至极西,便养活一个个国家。原因无它,唯有大食人知晓此条商路罢了。”

“朕要你遣船去寻找通往大食的水路,邓肯波罗如今身体还好吧,将他自流求调来,充任你的副手,你们第一步是替朕拿下哥罗,此处地处交通要冲,往来商船必要经此而过,拿下哥罗之后,大宋将在此设屯司,教化土人。”

“哥罗为第一站,第二站为细兰,朕给你的海图,你还记得么”

“臣牢记在心”孟希声明白赵与莒的意思,大喜道。

“哥罗有人信回回教,朕心甚为不安。”赵与莒婉转地道:“细兰则是佛国,只是其国教义与我大宋颇有不一致之处,对此二地须得分别处置,哥罗未曾开化,圣人有行道海外之志,故此须我大宋亲治之,教以圣人之道,你要在此广设学堂,教习汉字宋礼,朕会延请名儒高僧与道德之士,遣往传儒、道、释家精粹,务必使之归化。细兰朕亦将遣高僧前往朝佛骨,与其地高僧修正经卷。”

“臣明白了。”孟希声喜不自禁:“臣请调动近卫军水师三艘炮舰以备海贼之用”

“嗯。”

赵与莒微笑道。

第一卷、朝为田舍郎 二四一、犹豫不决名臣心

虽然崔与之劝赵与莒不要太过心急,赵与莒也决定暂缓对倭国的举动,但哥罗与细兰同倭国、高丽又是不同,这两个国家国小力弱,哥罗甚至还算不得什么国家,教化这样的地区,根本不需要大宋消耗太多精力。

以前制约大宋对这两个地区施加影响力的,是因为交通上的不方便,如今流求制造局正开足力量生产蒸汽、风帆两用船,而在大宋工业化之后,将会有更多的产品需要市场,现在在哥罗、细兰未雨绸缪,便于今后开拓市场。

另外,蒸汽船需要补充燃料,虽然木柴也可以,但终究比不上煤,所以在沿途各处,也得早早设下煤站,若是能在本地寻着煤矿那是最好不过的了。

孟希声想得比赵与莒还多些,他也有自己的打算,虽然他无心官场,但赵与莒一直以为他没有功名之心却是错了。孟希声的功名不在官场之上,自从赵与莒教他们大地之上有五洲四洋之后,他的理想便牢牢固定了:要将生意做到五洲去,要让四洋之上都是他的商船舰队。不过他也明白,自己是依附于赵与莒的,而且这些年来,赵与莒对待他们这些义学少年,也是情真意切,平日里书信往来嘘寒问暖谆谆教诲不说,王钰被铁木真所杀,赵与莒便力排众议杀铁木真为其复仇,若单纯从政治角度上说,赵与莒留下铁木真性命来要胁蒙胡会更有利益一些,故此杀铁木真一事群臣虽是不再纠缠,但心中多有非议,而义学少年则不然,都知道天子是真正当他们是自己亲人一般。

故此,义学少年对赵与莒的忠诚才在发生如此重大变化之后,还是十分坚定。

但对于自己的前途,义学少年还是各有打算。出了皇宫之后,孟希声又去了轮船招商局。名义上这是胡福郎在开办,实际上主持轮船招商局事务的是阮若琅。

轮船招商局的公署在武林坊码头处,这一带原是临安城中各种官私营作坊云集之所,只不过由于流求工厂的激烈竞争。这些作坊中除了陶瓷等少数离不开传统工艺者还坚持下来,短短两年间其余大多数或被兼并或已破产。它们原先的工匠都被工厂吸纳吞并,而厂房地址,则成了新的商铺随着临安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大量为这些工业提供原料或批发地商铺如雨后春笋一般生了出来。

孟希声到时已经是下午四时了,招商局门前有几个警卫正在聊天,这些警卫用的是流求退伍的护卫队员。大多认识也,见着之后纷纷行礼:“孟大官人,你不在海外发财,如何有空来我们这里”

“你们在临安过得如何”孟希声笑眯眯地道:“我来是寻阮重言谈一笔买卖,你们通禀一声吧。”

“若是孟大官人来了也须要能禀,小人等会被阮司事剥了皮,传得李阎罗耳中,虽然不在军中了,他也少不得来训斥一番。”那几个警卫却一个也不走的,只是笑道:“进去吧进去吧”

孟希声笑了笑便进了门。听得背后有人小声议论道:“这孟大官人可是财神爷,莫说咱们阮司事,便是李汉藩李景文二人在他面前也客客气气地。不过孟大官人脾气好,一向不见他有怒气呢。”

孟希声摇了摇头。没有理睬他们。径直走进了公署。

阮若琅长着一张娃娃脸。虽然现在独当一面。也努力地蓄须。好使自己显得老成一些。但他那娃娃脸与白净地皮肤却无法改变。见着孟希声。他一纵而起。但旋即收住步子。装作老成地道:“咦。这不是孟审言么。如何有时间到我这里来”

“休在我面前拿腔作势。我还不知道你这小猴儿地底细”孟希声见左右无外人在。便不跟他客气:“快拿出来”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