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大宋金手指 > 分节阅读 184

分节阅读 184(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前去,那是再好不过。”

听得天子又说不去,众臣悬着的心都放了下去,纷纷称赞天子明理。赵与莒带着笑意看了众人一眼,然后又道:“既是朕去不得,朕又无皇子可替朕去,故此只能由一人去了。”

有脑子活络的大臣立刻想到荣王赵与芮,他是天子亲弟,替天子去流求,身份正好合适。

赵与莒慢慢地道:“恰好贵妃杨氏,入宫近一年,尚未回乡省亲,朕便请杨氏替朕前往流求,抚慰前线将士妻子,分发朝廷赏赐,诸卿以为如何”

群臣又是一片愕然,原本以为会是荣王前往流求,却不曾想天子绕了个弯子,却要让贵妃杨氏去流求

这却是无法反对的了,且不说上回宫变之中,杨妃救了太后,单说这一次击败蒙胡的又是杨妃“娘家”的流求近卫军,如此大的功劳,若是要进位皇后,群臣还会激烈反对,但只是回“娘家”省亲,却是无法反对的了。

而且天子如今声望,只怕便是太祖太宗两位皇帝亲临,也未必能压制得住了。

第一卷、朝为田舍郎 一九五、龙舟竞渡欢欲醉

台庄大捷的消息在极短的时间内传遍全临安,就象群臣想的那样,这样扬眉吐气的大捷,让赵与莒的声望迅速攀上了巅峰,而且声望还随着消息的传播,从临安扩充到整个大宋疆域之内。

与此相应的便是大宋百姓对待流求的态度。起初的时候,赵与莒并未重视这一点,他虽然思虑全面,终究只是一个人,他没有想到大宋百姓会固执地将流求视为“岛夷”,即使是流求献土之后,因为双方在经济上的矛盾,他们对流求也更多的是提防,而不是以流求之成就自傲。但台庄之战则彻底改变了这种情形,以大宋时代周刊为首的官府直接间接控制的报纸,不遗余力地鼓吹之下,至少临安百姓开始觉得,“流求”便如两淮路、两江路一般,是大宋的一路,而流求所取得的一切荣耀,属于整个大宋,也包括他们所有。

就在这种醉狂的气息之中,大宋迎来了炎黄元年的五月初四,也就是端午节,街头巷尾便已经满是节庆气息,各种各样的插食盘架被摆将出来,供着张天师塑像与艾蒿扎成的老虎,今年还与往年不同,除去张天师外,很多人家还加供了吕祖,据说荣王府的太妃、当今天子的生母,便对吕祖极虔诚,因为天子还在幼年时,曾为吕祖点化的缘故。

这一天又恰值二十四节气中的芒种。正是农家忙碌地时节:要给早稻追肥,要播种晚稻,自流求来的种植在旱地的早玉米可以收获了,而那种可以移插的红薯这也是目前流求传来的海外农作物中产量最高的也要赶紧移植。

无论是城里还是农家,或者是新近开始崭露头角的那些在流求工厂做工地工户,总少不得花钱买上各种吃食。托前线将士的福,台庄大胜后天子恩赏天下。每家每户都分得一些糖果点心,特别是流求来的各式糖果,莫说小孩子家,便是大人嗅得那甜香也禁不住要咽上几口唾沫。

这便现出富户与贫户的差别了,即使都是小户人家,工户们家家都称了是往年份量一倍的大肥肉,用稻草串着,放在砂孟里炖得烂熟。“东坡肉”的香味,从临安城一直可以飘到附近州府的乡野。淮南来的鸭蛋,几十个几十个地向家里买。也不见着这些往年都唉声叹气地迎接端午之人皱眉,仿佛个个都一夜间暴富了般。更让不是工户人家既羡且妒地是,他们讨生活的工厂里,竟然还每人发了些流求货儿,说是“适值大庆,聊发福利,以为众贺”。那可不是一般的玩意儿晶莹剔透地玻璃瓶子装着的水果罐头,也有咸鱼咸肉罐头。或者是可给家中在工厂子弟初等学堂里上学的孩童们发的书包铅笔,甚至还有干脆派发流求金元券的。这些印得花花绿绿的纸片。如今已经深得临安百姓信任,在许多场合,它们已经取代了铜钱的作用。

端午节里最重要的吃食是粽子,最重要地活动是赛龙舟,以临安之俗,各户人家都在门前放着大盆,种着艾、蒲、葵花,挂着五色的纸钱,摆设果粽。贫家虽穷。也是如此。这些果粽被堆成不同地形状,有楼台轩宇。也有舟船车辑。

方枋抚了抚肚子,觉得都要被这些美味的粽子撑坏了。

他原是书香世家,父祖辈出过不少秀才,甚至还有一位进士及第,但到得他手中,因为不善营生的缘故,家产迅速败落,他如今四十有二,但上次这般过着端午的时日已经是二十年前了。

“这方是人过的日子,这二十年当真猪狗不如”他有些愤愤地想道。

儿子方知行默不做声地从他身边行过,手里拎着两个粽子,方枋吼了一声:“去哪儿”

“看龙舟去。”方知行同样吼着回答。

“今日不上工么”方枋不满地道:“莫要偷懒,若是为看龙舟”

“今日星期日,原本休息”方知行回头大声道。

他原本对自家父亲很是畏惧,在父亲面前说话也是低声细语,只不过这半年来,这种畏惧慢慢淡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自信,嗓门自然也大了起来。方枋习惯了,唯有苦笑,儿子心中有怨气,他自然知道,但怨气有什么用,再有怨气,能抵得饭吃么

方知行是半年前在临安城中开办的“商务印书局”工人,临安米贵居之不易,方家祖上传来的家当如今已经吃嚼得差不多了,方枋自己屡试不中,早绝了功名之心,加之在天子脚下见多了朝中风云之变,便令儿子弃文从工。毕竟只能读些诗书,却填不饱肚子,但若是去什么砖厂水泥厂的,以方知行地身子骨又做不下来,方枋是托了人才为方知行在“商务印书局”里寻了一个校对地活儿,不仅薪资丰厚,而且还比较轻松。

这半年来,“商务印书局”印了大量书籍,既有国朝大师的经典之作,也有自大宋时代周刊中汇编地海外杂谈,前些时日便印了时任提举福建路市舶使兼南外宗正事、权兼泉州市舶使的赵汝适伯可的诸蕃志,介绍大宋周边诸国情形,那书方知行自己也买了一本,看得津津有味。

他对于父亲不让自己入仕倒没有意见,原本他就对圣贤书没有多大兴趣,但同时他也不想象父亲一样,一辈子局限在临安这一处,他的梦想是行遍天下,不仅要去诸蕃志中所载的诸蕃国,还有流求人秋爽风清的东游记中记载的东胜洲、新洲。

出得家门。他招来一辆马车,临安城地车夫也是一个新的行当,硬化路面铺就之后,除了马车,还出现了人力拉的二轮车,一些进不得工厂的心实力大的汉子,便也有了生路。不过去远的地方。还是马车方便些,方知行要去湖畔观赏龙舟,自然是要乘马车的了。

此时西子湖畔早已经是人头攒动,白堤、苏堤这两道名堤,还有环湖地大堤,都已经铺就了水泥。暖风熏然,柳条摇曳,放眼望去。一派生机盎然。方知行下得车,付了车资之后,就嗅得一阵香风飘过。他回过脸来,一个女子微笑着向他微微颔首,然后涨红了脸快步与同伴离去。

这是一群女孩,年纪都不算大,约是十五至二十之间吧,都打扮得花姿招展。有两个甚至穿的是流求洋服方知行认得,那都是家中没了父母管束的,她们身上洒了香水。各种各样的芬芳气息,让人忍不住便欲多嗅两下。

“这些女娃儿倒是胆大。”一个书生摇着纸扇。笑着与同伴道:“子房贤弟,觉得如何,今日不虚此行吧”

“怕不是良家子。”那被称为子房贤弟的书生道。

“兀那书生,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矣。你休要信口开河”方知行怒火上涌,大声喝斥道。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