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大宋金手指 > 分节阅读 134

分节阅读 134(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弥远而代之

只要他们能助天子亲自禀政,哪怕不能如同史弥远一般飞扬跋扈,却也不会比如今更差

而且这一来,设连环计迫得他们进退维谷的杨氏一族,也得不了好处,天子亲政,太后便必须撤帘。若是太后不撤,当初韩忠献能喝斥太后撤帘,他宣缯为参知政事,自然也可喝斥

再抬眼看向薛极之时,两人都觉得对方眼中闪闪发光。

“只是天子处如何去关说”宣缯忽然道。

暗暗骂了一声老狐狸,薛极慨然道:“自有区区前往关说,事关机密,却不可大意。宣参政,此事只得你我二人知晓,便是府中亲近。也不得泄露,当初济王不得成事,便是身边有一绿绮耳,安知史相在你我二人身侧。未尝不置红绮紫绮”

“旁人不知,你我还不知晓”宣缯哼了一声:“史贼所倚者,不过是秦天锡一人罢了,如今秦天锡已死,便有密谍,那干万昕一介庸才,只怕也无暇顾及你我。如今满城风雨,他忙着捉拿传送、收藏那奉诏奏请折子之人吧”

二人都是会心一笑。前夜那折子突然间出现。数量之多范围之广,牵连者之众。只怕给干万昕一月时间也抓不尽。这段时间里,他哪还有余暇顾及其余

权贵之家,干万昕虽是跋扈,却也知道轻易触碰不得,故此他逼使有司所捕之人,多是民间士子,书商纸贩,为史弥远追得紧了,只得去国子监缉捕太学生。那梁成大方欲投靠史弥远,见有此事,便上窜下跳,助干万昕臂力极大,数日之间,太学生便有二十余人受此案牵连,民间士子、书贩,更是不计其数。那谢岳向来与梁成大不和,见他如此助纣为虐,更是怒斥之为“梁成犬”,旋即也被扑入狱中。

史弥远此时愈发惶恐愤怒,那折子并未因为干万昕之追查而减少,相反愈来愈多,他在地方州府的门生故吏,也有不少写信回来,询问此事缘由。他此时也无心去分析幕后是否另有缘故,只是认定,凭真德秀一伙,玩不出这般手段,唯有杨太后,才能做出这般密计,一如当初与他勾通欲除韩胄一般。如今之计,唯有将杨氏赶出朝堂,方能震慑群小,也让真德秀一伙孤立无援。

故此,在那折子之中被指责地盛章、李知孝等人,也加入攻讦指责的战团之中。杨谷、杨石虽然并不自辩,但真德秀、魏了翁等人也不是白读地经书,自然是引经据典进行反驳。大宋朝堂之上顿时更加热闹,一开朝会,双方便指手划脚口沫横飞。赵与莒对此仿佛事不关己一般,只当自家是来打酱油的,看得津津有味,每次都是杨太后听不下去,喝令退朝才算暂告一段落。

双方都知这只是预演罢了,双方都在积蓄力量,准备给对方致命一击。

然而就在此时,一件让大宋朝堂都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流求国遣来使者,贺大宋新帝登基。

修改加入:呵呵,今天做了一回标题党,急着等史弥远下台的看官,只怕在大呼上当了,莫急莫急,前戏做足,才更有韵味。若是列位看官心中还是不平,就拿各种票还砸区区吧。注1:霍光废昌邑王,是指汉昭帝死后无子,群臣迎立武帝孙昌邑王,因为昌邑王无道,柄政大臣霍光废之,另立宣帝。

注2:邓若水在历史上真写了这封奏折,而且矛头直指理宗皇帝继承的合法性,要求理宗模仿泰伯、伯夷、季子,让出皇位来,并认为这是“上策”,笑,其人政治上之幼稚,由此可见一斑。

注3:杨氏为太后,所居住号慈明殿,故称慈明太后。

注4:梁成大被称梁成犬,史上确有其事。此人投靠史弥远,疯狂攻击真德秀魏了翁,有“魏了翁伪君子,真德秀真小人”之语,闻者哂之。

第一卷、朝为田舍郎 一四二、忽如一夜春风来

这几年来,流求在大宋可谓是声名雀起。

大宋百姓,特别是临安百姓的衣、食、住、行,几乎都与流求相关。穿的是淡水棉布或者流求锦,吃的是宜兰香米,住房里点的是流求马灯,乘的是流求样式马车。流求的物产,几乎在各个方面都改变了大宋百姓的生活,虽然还只是春风化雨一般让人难以察觉,但是,“流求”这个名字,却已经让百姓耳熟能详了。

也有有心人以为,与流求的贸易,除去为市舶司带来了可观的税收外,几乎一无是处。流求丝棉织品使得两浙路大量的作坊陷入苦苦挣扎之中,流求的马灯、马车也使得大宋相应产业陷入困境之中。

当然,对大宋冲击最大的,还是流求的铁器。

流求如今使用的炼铁法,已经与后世十八世纪末期英国产业革命之初采用的冶金术相差无几,甚至还略有过之。掀起这个产业变革的,是流求铸炮的需要,大宋自身的冶铁显然无法满足这种需求,于是在欧八马、萧伯朗的指导下,欧老根、敖萨洋改进了冶铁法,诸如矿石精选、煤的炼焦、耐火坩锅、反射炉、去炭法、滚桶碾压、水力锻锤等等关键性的生产环节都得到了革新,再花了三年左右时间,将这一切完美结合于一起。这使得流求铁场供应出的熟铁条数量激增,从初期的每月一万斤提高到每月二十万斤若非受矿石限制。这个数量还可以大大提高。

而在琼崖新发现地铁矿,以即随之源源运往流求的矿石,将打破这个瓶颈。以流求如今制造的铁肋大船运力。一艘满载便可运送八百公石地矿石为了便于计量,流求一公石不是等于三十钧,而是等于一千大斤公斤,这种船速度稍慢,但每月一趟还是不成问题。流求准备造十二艘这种巨船,用其中六艘专门运送铁矿,轮流航行于流求与琼崖之间,只要铁矿有充足的人手开挖。每月约可以送一千六百公石矿石至基隆。加上其余地方来的铁料、铁矿,流求铁场将成为此时世上最大的铁产处。

即使是现在,流求铁场供应的铁与钢也自用有余。相应的,在铁场之下,便有了五金场这一个下属单位,专门制造铁器。小到铁钉、铁针,大到犁铧、铠甲,凡是能制造的,他们都制造,这些铁器不仅质量远胜于一般铁匠锻打出来的铁。而且价格还相对便宜,大量对大宋出口之下,已经使得大宋自身地铁匠们怨声载道了。

可这同时,为了换取流求的物产,大宋海商拼命扩大原料产地规模,增加种桑养蚕种植棉花的人手,增加矿山人手,这又消耗了一部分劳力,一进一出之间,事情还未显出其严重性来。

总之。就在不知不觉中,这个新发现似乎还不过数年的小岛,便与大宋密不可分了。离了大宋的资源,流求那转动不停的机器一半以上便得停下。而离了流求的物产,大宋百姓便会觉得生活不大方便。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