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大宋金手指 > 分节阅读 19

分节阅读 19(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在驴上忍不住道:“爹爹既是要俺与那赵与莒结交,为何还要诓他钱财”

“你小孩儿家,胡说些甚么”

“俺过了冬至便是十三,那赵与莒比俺还小上四五岁,他都看得明白,俺还看不明白么”霍重城撇了一下嘴,心中颇不以为然:“俺日后少不得子承父业,爹爹何必瞒俺”

霍佐予老脸微红,将脸偏向一边,他仅此一子,宠爱非凡,倒未曾因为霍重城出言逊而发怒,只是羞惭总还是免不了的。过了好一会儿,他才说道:“为父起初只是试探,却不曾想他会如此,竟然拼着鱼死网破,也不叫人占了便宜,这脾性怕不是好相与的。”

“俺见他对家中买来的僮仆倒是极优厚的,冬至节时还带着他们逛绍兴府,原不是个小器的。”霍重城也觉得奇怪,想来想去,他问父亲道:“爹爹,他真会拆了那些磨坊么”

“那个赵与莒行事”霍佐予话到嘴边,终于咽下不说,他虽是豁达,可要在儿子面前承认,自己料事不如一个七八岁的孩童长远,终究是件丢面子的事情。

他们不知,在送二人出庄之后,赵喜踟蹰了会儿,终究又转到了赵与莒书房前。

以他对赵与莒的了解,这个时候赵与莒应该又回到书房,拿着他自制的鹅毛笔,写一些谁也不懂的东西。

轻轻敲了敲书房门,里面传来赵与莒平静的声音:“老管家么,进来吧。”

推开门后,赵喜在看到赵与莒的那一刻微微愣了会儿,因为赵与莒叼着鹅毛笔,以手支着下巴,侧着脸望向窗外。一道阳光从撑起的纸窗外射了进来,正照在赵与莒的脸上,让他的脸色有如琥珀般。这冬日清晨的阳光,并不十分强烈,却给赵与莒脸上套了层让人难以直视的金光。

不知为何,在那一瞬间,赵喜屏住了呼吸。

“老管家,有事情么”

因为一团金光的缘故,赵喜看不清赵与莒此刻的神情,虽然赵与莒声音还如以往一般没有什么变化,可赵喜却觉得,他正紧皱着眉头,似乎极度孤独。赵喜有些不解,自家小主人怎么会觉得孤独,家中养着三十余个与他年纪相当的孩童,难道其中没有一人能和他说上话的么

细细想来,赵喜还真发觉,赵与莒无论是与谁,似乎都没有太多的话说。每十日他会在孩童们面前滔滔不绝说上一柱香的功夫,奖勤罚懒评点众人近来得失,那时他会容光焕发,可说完之后,他又会恢复到原先那种满是孤独的平静之中。

有时候赵喜觉得,自家小主人在演说之时和演说之外,几乎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

“老管家,有事情么”赵与莒又问了一句。

赵喜这才从自己的恍惚中醒来,他阖上门,垂下手臂:“大郎,真的要拆掉那些磨坊么”

“自是不拆。”赵与莒终于转过脸来,赵喜看到他面上有笑容:“罗大有要告官,不过是丰余堂指使罢了,丰余堂要害我,不过是觊觎咱们家的水轮磨坊罢了,断了他们的想念,丰余堂自然会收手,没了丰余堂支撑,我们再依霍佐予之言,兴义举以结民心,罗大有宵小之辈,岂能奈我何”

顿了顿,他又轻声说道:“若不是没有时间与他们纠缠呵呵,老管家,咱们继昌隆生意如何”

听到赵与莒提起继昌隆,赵喜精神一振,与当初“保兴”高调不同,继昌隆自开张起便极低调,也不曾请外人,让赵勇在那看着铺子,调货收帐,都是他一人行事,因此,到今日还无人知晓继昌隆是郁樟山庄的产业。虽是出货量不大,但生丝之利却远胜于面粉,加之那位罗织户王十三感激继昌隆解了他燃眉之急,介绍了一位自泉州来的收丝海客,继昌隆如今每月只做三五日的生意,获利却高达千贯之多,仅仅是开张两个余月,便有如此成就,赵喜一想起便觉心花怒放。

自然,最让他心花怒放的,还是自己的儿子掌管着这事情。

如今郁樟山庄的收入主要是三部分,其一为雪糖,虽说不象年初那般暴利,每月也能带来八百余贯,其二为“保兴”,薄利多销,庄子后边的三处磨坊几乎是昼夜不停,每月能赚得六百余贯,其三便是“继昌隆”,这也是目前最赚钱的。

全部加起来,山庄月入两千四百贯有余,放在一年之前,赵喜想都不敢想。不过钱赚得多,花得也多,家中雇请的人手,一个月的月钱便要花销掉两百余贯,赵与莒又总有些奇思妙想,需要买大量的古怪物什,象上回自宿松买来的铁,一次便花掉了两千余贯。与之相比,孩童们的饮食衣着,虽是比起有些大户人家的公子小姐也不差,可近四十号人,每月花销也不过两百余贯注3。

无论如何算,郁樟山庄每月仍能节余千五百贯左右。

“大郎,当如何断了他们的想念”虽然算起帐来赵喜就眉开眼笑,但丰余堂之事不解决,这些钱便都不牢靠,因此他问道。

“我自有办法。”赵与莒目光闪了闪。

我是厚道的分割线

且说老管家思前想后,也不知赵与莒会用何种方法,便寻了个时机问道:“计将安出”“此有何难,便请诸位看官大大用推荐票砸晕那些鼠辈便是”赵与莒微笑道:“得了看官大大之票,何惧之有”

注3:此数字为作者依据宋会要职官中记载估算出来,当时临安官营作坊里和雇的工匠,每日收入是钱一百七十文,米二升。他们要以这钱养活家小,自是赚不足,但若只是养一人,当应可以较宽裕,以日二百文养一人计,孩童们日花费应是200乘35,即7000文,七贯钱,一月三十天,二百余贯。自然,这种估算并不科学,小说家言,姑妄信之吧。

第一卷、朝为田舍郎 二十、胡福郎上

因为临安城中至少有一二十万人口粮要到粮市购买,故此每日足有两到三千石的粮食船运入城,又由肩驼脚夫送至各处米市。临安城新开门外草桥下南街乃是行在粮店最为集中之处,不足一里的街市里,聚集了三四十家粮店注1,丰余堂与日盛庄的总店都位于此处。

脚夫鲁慈每日大早便至码头等着粮船到来,然后将整袋整袋的米面肩扛至草桥下南街,赚得几十文以供自己一日吃嚼。他光棍一个,并未娶妻,家中没有老幼,日子虽苦了些,却也清静自在。

肩上扛着巨大的粮袋,鲁慈吭噗吭噗地走着,这条街道,他走了也不知多少回,便是闭着眼,也能走到目的地。

这一袋米是日盛庄的,日盛庄老东家孟少堂对他这样的脚夫也是和颜悦色,从不大声喝斥,夏日里甚至会备上一壶茶水,因此,鲁慈对孟老东家极是佩服。传闻他早年也只是这日盛庄的一个伙计,因勤奋有为而娶了东家的独女,入赘做了女婿,自丈人那得到这日盛庄。不过那时日盛庄在临安还排不上号,孟老东家花了三十年时光,才有今日之地位。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