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乱明天下一根钉 > 分节阅读 72

分节阅读 72(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苦笑一下,孙传庭道:“敌强我弱,平野争锋,我军远不是建奴的敌手,所以袁大人守为正招,战为奇招,款为旁招的策略无疑是正确的。这样进可攻,退可守,逐步向前推进、蚕食,毫无疑问是最稳健的。一开始,我也跟很多人一样有个担心,这样大规模筑城,朝廷是否能承受的了,但现在,我才知道辽东每年消耗几百万两银子实在不算什么。如果真的承受不了,那也不是袁大人的问题,而是朝廷的问题。”

在辽东,一直是三种战略取向在做较量。第一种是激进的进攻,第二种是保守的防御,第三种是取两者之中。

第一种的代表是王化贞,坚持这一战略,结果都无一例外的是惨败。

第二种的代表是高第和王在晋,他们虽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但所幸,都因为袁崇焕的坚持,这种战略并没有真正的实施。

第三种的代表自然就是袁崇焕,他的战略是积极防御,保守进攻。

三者谁对谁错,历史早已给出了答案,但在几百年后,在那些深受辩证法和实事求是教育过的后人当中,却引起了激烈的辩论。

采取第一种激进的进攻战略,那只是在前期,在明朝军力还占明显优势的时候。等到袁崇焕出场的时候,这种战略早已被束之高阁,取而代之的战略较量双方已经变成了“激进”的袁崇焕和以高第、王在晋为代表的保守派。

陈海平不禁心中苦笑,袁崇焕自然决不会想到,几百年后,他竟然从“激进派”变成了保守派,被批的体无完肤。

在当时而言,袁崇焕是最激进最进取的人,但在后世,却被指责无能,指责不主动出击。不知道是当时的人明白是什么形势,还是四百年后,那些坐在电脑前指头乱飞的人更清楚。

至于袁崇焕筑城拖垮了明朝之说,那更是无稽之谈。

朝廷虽然没钱,但“民”是有钱的。相对于“民”所拥有的钱,辽东的那点军费根本就不算什么。只是,“民”麻木,不知死之将至,而皇帝对这些有钱的麻木之“民”又无可奈何,所以遭这一劫是天经地义的。

万历初年,张居正丈量田亩,虽然还有大量的田地没有再册,但仅仅再册的就有将近七亿亩之多。

在清朝,直到乾隆中期,田亩数才接近明末崇祯时期,而这还是在清朝漏报的情况比明朝轻微很多的条件下的数字。

至于工商以及各种经济作物的种植,清朝更是跟明朝没的比。清朝规定,棉桑等经济作物只准种在不可以种植五谷之处。

粮食以外的作物尚且要禁,何况工商。满清皇帝认为“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则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在所谓的康乾盛世,清朝的税收每年都在七千万两白银上下,而崇祯呢

陈海平轻轻叹了口气,明朝是应该灭亡的,因为明朝实在是太先进了。实际上,晚明社会就是后世西方极力鼓吹的小政府大社会的社会形态的典范中的典范。而且,后世西方视为生命的新闻自由也根本没法跟这个时期的明朝相提并论。

晚明的政府小是真的小,社会大是真的大,以致万历皇帝想要光明正大地加点商税都做不到,最后不得不蛮干,弄个天怒人怨的矿税出来。

晚明的新闻自由是真正的新闻自由,因为舆论的控制权根本就不在政府手中,而是在民间,在以工商业为代表的利益集团手中。

这两者导致了一个极为严重的后果,那就是在民间极富裕的情况下,国家的动员能力被极度削弱,这也是明朝灭亡的一个根本原因所在。

至于什么明亡于万历,亡于天启,那都是狗屁。

气氛有点沉闷,陈海平笑道:“不论朝廷怎么样,有我们在,建奴作的孽越多,将来遭受的报应就越严厉。

轻轻双掌一拍,陈启立道:“对,少爷说的是。”

看了陈海平一眼,孙传庭的神色有些落寞。

第一百四十四章 教学

第二天,孙传庭陪着陈海平拜会了顺义王卜石兔。

这位顺义王又胖了,满面红光,精气神那叫一个好。可也是,想想以前,这个顺义王当的那叫一个窝囊,土默特部其他部落的台吉一个个离去,根本就不鸟他这个王爷。而现在呢,那帮孙子却都跑过来主动送女人送好东西,希望能再回来。

虽然不能决定什么有点不爽,但顺义王知足,也惜福,现在他的财产比以前不知翻了多少翻,而且还在持续地翻着,丝毫也没有停下来的迹象。

自己是头大肥羊,顺义王很清楚自己保护不了自己,如果汉人今天走了,明天他就得让人给吞了。而且,即便没人吞自己,那自己财产的多寡也与汉人在不在有极大的关联,如果汉人都走了,那他的财产就会立刻大缩水。而更重要的是,汉人走了,他的财产再多又有什么用即便金银堆积如山,也换不来现在的种种享受。

现在不仅是他离不开汉人带来的生活,每一个在归化的蒙古人都离不开,如果汉人要是因为他走了,那不用别人来吞他,自己人就能把他给吞了。

对这些汉人,顺义王丝毫也不担心他们把他给吞了,原因有两个。

其一,不论是陈海平,还是孙传庭,他都信得过。这两个汉人都大气,和他以前见过的人都完全不同,顺义王本能地感到他们是不会看上他那点财产的。再者,到今天,顺义王也真切地认识到了陈海平和孙传庭要做什么,抛开本身的利益不谈,对这个他也是衷心赞成的。

无数的经验证明,要想过上好生活,和汉人和平共处才是最好的法子,靠抢掠得来的那点东西远远不及和平共处带来的好处。

其二,在蒙古这块地方,不论什么时候,汉人只要想做点什么事,总是需要一个代理人的,那么,对陈海平和孙传庭等人而言,还会有比他更好的代理人吗

随后,陈海平和孙传庭又去拜会了三位大活佛。

三位大活佛的心情和顺义王也没差,这些汉人不仅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财富,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汉人把带给蒙古人每一丝的好处都和他们绑在一起,使得得到好处的蒙古人对他们的感激和对汉人的感激是一体的。

实际上,这对双方都有好处,他们是一体的,汉人让他们在蒙古人心中的地位越崇高,那相应的,对汉人的好感也会因为他们而倍增。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