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大汉帝国风云录 > 分节阅读 716

分节阅读 716(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中兴的路很漫长,而中兴的基础就是国政方略,国政方略的基础就是官制。官制不能建立和完善,大汉中兴就是一句空话。

几十年来,朝臣们饱受宦官、外戚、权臣祸国之苦,对官制中的权力制衡有一种近似疯狂的欲望。制衡成为此次官制修改的重中之重。

权力制衡的基础其实就是权力分配,权力分配牵扯到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利益,所以激烈的争论是必然的。

官制的修改要着眼于将来,所以内朝、中朝、外朝三个官僚体系必须要健全,缺一不可。彻底消灭内朝显然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切实际的。

内朝要建,内朝的宦官要严格依从大汉律,禁止参政,否则将予以严惩。而要做到这一点的关键就是要制衡皇权,也就是说,天子要把夺去的相权还给三公,还给外朝。宦官和外戚干政的主要来源是因为皇统继承一事随着皇权的增大,逐渐变成了皇帝的家事。皇统继承不是皇帝的家事,而是国家之事,应该由皇帝和外朝共同处理。只要外朝权大,则宦官和外戚干政的可能将大大减少。

外朝权大,最不利的情况就是君弱臣强的时候,强臣往往会演变为权臣,而权臣祸国,自古以来比比皆是,所以外朝的相权必须要得到强有力的制衡。制衡的关键就是中朝权力的扩大。孝武皇帝时,昭宣中兴时,光武中兴时,都是中朝权大,皇权集中,继而天下安宁,国家强盛。所以外朝若再想象过去大秦朝或者本朝早期一样拥有强大的相权,也是不现实的事。

但中朝的权力必须受到限制,也就是说,尚书台必须要交还本该三公拥有的权力,其中最主要的是三项大权。一是议政,国政必须由皇帝、中朝官和外朝官合议决策,皇帝和尚书台不能独自做出决策。二是罢免有过失的两千石以上大吏。在光武皇帝以前,州牧监察奏报两千石大吏不称职者,需要有三公府派掾史核查后才能罢免,但光武皇帝把这个权力抢走了。三是听取和处理上计事宜。郡、国每年终或三年要派属吏带着“计薄”记载户口增减,盗贼多少等情况的文书到京师汇报,听取朝廷的意见。这件事本来是司徒大人的事,但光武皇帝也把它抢去了。结果外朝大臣对各地郡国的情况一无所知,三公大臣想处理国政都无从下手。

为了让官制中的这些突出矛盾得到妥善解决,从而实现皇权和相权的制衡,长公主府、大司马府、大将军府曾数次合议,继而提出了四公同领尚书事的决议,以求外朝和中朝能够互为统属,互相牵制。但事实是,外朝大权独揽,中朝形同虚设,皇权受到了严重制约。

天子在长安虽然无权过问政事,但一帮大臣当时为了对抗董卓和李傕,教授了天子很多制衡之策和从权臣手上夺取权力的办法,天子因此深知皇权集中的重要,对维护自己的皇权也颇有心得。他知道权力只要全部集中在自己手上,才能像孝武皇帝、光武皇帝一样,做自己想做的事,他不愿意像过去一样,再度成为权臣的工具,朝堂上的摆设。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长公主,还有国丈董承,国舅伏德,大鸿胪士孙瑞,黄门侍郎冯硕,侍中杨琦等大臣。他的理由很简单,按照这种官制实行下去,自己和在长安没有任何区别。

“朕要到二十岁才主政,但朕在河北没有任何根基。六年后,朝堂上肯定都是河北大吏,都是大将军的人,朕说话谁听”

长公主很吃惊,“大将军为了取得陛下的信任,已经一退再退,你到底要怎样才能信任大将军这个官制修改之策基本上都是由太傅、大司徒、太常等几位老大人制定的,大将军并没有独掌权柄的意思,这你难道看不出来大将军如果再退,害怕的不是大将军,而是河北大吏和北疆诸将,其后果不言而喻。我已经对你说过,大将军亲口对我承诺的,六年后,如果天下平定,他绝不进京为官,绝不干涉朝政,他将信守对父皇的承诺,为大汉戍守北疆。如果这样你还不信任他的话,那还有太傅、大司徒、大司空三位大人牵制他嘛,你担心什么”

“太傅几位大人都老了,在河北又没有武力,大将军随时可以杀了他们。现在虽然说起来是四位宰辅大臣,但真正说话算话的,只有大将军一个人。”伏德劝道,“殿下,你不要忘记了,当年董卓进京的时候,做得也不错,但没过几天,他的暴戾和血腥就一览无遗了。”

长公主玉脸涨得通红,她十分气恼地质问天子道:“那天我拿着奏疏向你解释的时候,你为什么要答应你不是说信任我吗”

天子张口结舌,转脸看向董承。董承不敢说话。他又转脸看向冯硕、杨琦,两人也不敢说话。

“殿下,当今天下谁的权势最大是大将军。”伏德激动地说道,“大将军主掌六州四郡的军政大权,等于控制了大汉半壁江山”

“你给我闭嘴。”长公主怒声骂道,“你是不是瞎了眼现在是什么时候大将军哪来的六州四郡的军政大权没有大将军,我们怎么平定天下靠你吗还是靠你”长公主手指董承、冯硕几人,怒不可遏,“如果你们继续怂恿天子祸乱纲纪,不要等大将军动手,我先把你们杀了。”

天子和众人震骇不已。

“姐姐,你”天子恐惧地叫道,“事实摆在这里,这样下去,朕如何主掌天下”

“现在哪里还有你的天下”长公主气愤地说道,“天下已经崩裂,现在要靠大将军,靠朝中大臣,靠强悍的北疆军帮你一点一点打回来。你在长安待了这么多年,除了下棋,你还学了什么”

长公主失望至极。她缓缓地站起来,望着天子,一字一句地说道:“你不要胡闹了。官制修改,事关中兴大业,不能再改。最起码在你没有主政的这六年里,不能改。”

天子低头看着案几,小声说道:“姐姐不帮朕吗”

“我怎么没有帮你如果不是我帮你,你能安然无恙地坐在这里想着诛杀大将军吗你太让人失望了。这种事,我如果帮你,就是害你,就是杀你,就是倾覆大汉。”

“朕不到晋阳了。”天子咬咬牙,愤然说道,“这种日子朕过够了,朕不到晋阳了。”

“好,你不要去晋阳了,你就在这里待六年吧。”长公主拂袖而去。

大鸿胪士孙瑞急忙找到太傅马日磾、大司徒张温、大司空杨彪,把天子和长公主的争论告诉了他们,“官制修改影响深远,现在触动了天子利益,将来还要触动更多人的利益。我觉得你们操之过急,这一步迈得太大了。”

张温冷笑,“步子不迈大一点,大汉就完了。”

杨彪长叹不语。其实早在张温等人到北疆之前,他们这些大臣就在长安有过官制修改的争论。张温到北疆后,在晋阳朝廷以“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为三公实行了一段时间的官制,他觉得效果不错。这次因为考虑到天子的承受能力,所以他没有一下子把官制修改到位。在他看来,把“三公”职权重归“丞相”,才是官制修改的终点。

“天子长大了,在长安又待了那么多年,他对权力非常渴望,也非常敏感”士孙瑞犹豫了一下,最后还是把后面的话说了出来,“我看,我们还是和大司马大将军商量商量。”

“这么说,君策兄同意放弃我们夺回来的相权了”张温皱眉问道。

士孙瑞苦笑。过了一会,他摇摇头,无奈说道:“如今怎么办”

“陛下不愿到晋阳,不过是要挟一下大将军而已,翻不了什么大浪。”马日磾捋须笑道,“君策,你不要忘了,陛下的矛头对准的可不是我们,而是大将军。”接着他看看三人,伸出一个手指头在空中晃了晃,“这可是一个好机会啊。”

士孙瑞略显惊诧地望着马日磾,忽然大悟。这的确是打击北疆武人的一个绝佳机会。

李弘是大司马大将军,还领尚书事,等于把大汉的兵事决策权、行政权和战场指挥权全部拿到了手。但他还不满足,他又让镇北将军鲜于辅领光禄勋,征西将军徐荣领卫尉,右将军张燕领执金吾,奋威将军吕布领司隶校尉,李玮领大司农。这几个位置可不是武人参政这么简单的事。武人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