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大汉帝国风云录 > 分节阅读 716

分节阅读 716(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至于大将军怎么击杀袁绍,那是大将军的事,你不要过问。再比如,黄河决堤了,百姓受灾了,你告诉司徒大人,你要去赈济,要减免灾民的赋税,你还要告诉司空大人,尽快把黄河大堤修好。至于司徒大人如何赈济百姓,司空大人如何修筑堤坝,那是司徒大人和司空大人的事,你无须过问。”

“原来是这样”天子恍然大悟道,“还是姐姐说得明白,朕一听就懂了。,”不是姐姐说得明白,而是教授你的大臣们不敢说,担心你杀他们的头,灭他们的族。“

长公主继续说道:“但相权过大,有个很大的危害,会产生飞扬跋扈的权臣,这也是孝武皇帝为什么要抢夺相权,孝成皇帝以三公代替丞相之职的主要原因。光武皇帝明确订立三公职责后,三公大臣开始分权、鼎立。今天,我劝陛下留下太尉杨彪等宰辅大臣,正是为了三公大臣的分权、鼎力,以防权臣祸国。”

天子迟疑半晌,吞吞吐吐地问道:“姐姐,大将军他同意”

长公主面孔一红,低声说道:“这就是大将军的主意。”

天子愣住了,坐在席上半天没说话。

十一月下,天子下旨,重建朝廷,将“太尉、司徒、司空”三公名号改为“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

拜马日磾为太傅、参隶尚书事。

拜张温为大司徒,参隶尚书事。

转拜太尉杨彪为大司空,参隶尚书事。

李弘依旧为大司马、大将军,参隶尚书事。

四位大臣同为皇帝宰辅,共理国事。

拜蔡邕为太常。拜赵岐为太仆。拜崔烈为宗正。

拜镇北将军鲜于辅兼领光禄勋。拜征西将军徐荣兼领卫尉。拜丁官为廷尉。

拜李玮为大司农。拜袁滂为少府。拜士孙瑞为大鸿胪。

拜右将军张燕兼领执金吾。拜陈纪为将作大匠。

拜奋威将军吕布兼领司隶校尉。拜钟繇为御史中丞。

拜荀攸为尚书令。拜张范、贾诩为尚书左右仆射。拜朱穆、谢明、唐放、司马朗、邢颙、田畴为尚书。

十一月底,天子率百官赶赴晋阳。

第二十一节

大汉国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十二月。

十二月初,天子车驾到达临汾。

此时天气已经转冷,大司马大将军李弘有意督请朝中大臣暂时放下政务,转而集中精力赶路,先把天子和朝廷迁到晋阳再说,但他的建议遭到了否决。朝臣们在修订官制的问题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天子车驾不得不在临汾大营停了下来。

本朝官制虽然遵从三公九卿制,但这个三公九卿是指外朝官,也就是外廷。三公九卿的府衙都在皇宫外面。

孝武皇帝雄才大略,需要诏令决策迅速上传下达,但由于公卿权力过大,孝武皇帝受到了很大掣肘,皇权无法如臂指使,于是他开始重用中朝官。所谓中朝官就是设在皇宫内或与宫内有关系的官吏,一般是指尚书、侍中和大夫。他们负责收发文书奏章,位卑而职微,外朝官一般不拿正眼看他们。孝武皇帝于是以“加官”的名义把一些心腹大臣调进了皇宫,并任命外戚担任的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主掌尚书事务,以便与外朝官抗衡,这样就逐渐形成了以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为首的中朝官体系。

皇帝一般与尚书、加官的朝臣商议大计,而公卿大臣却不能参予。所以中朝官对朝政有更大的决策权,很多政事都是中朝官议定后由皇帝下诏执行。

到了光武皇帝时,三公没有实权,尚书成为出纳王命的显要官职。此时尚书台有尚书令、尚书仆射和六曹尚书,时称“八座”,地位非常尊崇。

中朝官权重,同样对皇权形成威胁,于是禁中内朝官便开始介入政务。

禁中是指皇帝和后妃居住的地方。内朝官多是宦官。孝武皇帝晚期时,考虑到尚书只能在宫中殿阁奏事,不能到禁中传达政务,于是任命宦官为中书谒者令,负责传递诏令奏章,从此中书令开始牵制尚书令。

到了光武皇帝时,宫禁区别更为严格,士人不能随便出入禁中。禁中宣布政令,接呈奏章等事皆由设在禁中的侍中寺由侍中、黄门侍郎等士人官僚组成、东寺由中常侍、小黄门等宦官组成和西寺宦官组成的禁中武装负责。孝章皇帝时,侍中郭举与后宫私通,拔刀惊吓皇帝。结果侍中寺被迁到了宫中,禁中成了宦官势力的天下。本朝后期由于皇统屡绝,太后和太皇太后临朝称制,不便和公卿同堂议事,于是宦官上传下达,成了“手握王爵,口含天宪”的实际掌权者。自此宦官干政,社稷陷入危难之中。

当年孝武皇帝为了争夺相权,牵制外廷,大力重用中朝官。等到了光武皇帝之后,为了防止中朝势大,又以内朝官掣肘。皇权是无限制扩大了,集中了,但由于权力缺少有效制衡,社稷也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败亡。

七年前,在武人和士人的努力下,内朝和内朝官被彻底消灭了,宦官绝迹于禁中。但大汉随即就迎来了长达七年的权臣祸国之期。七年的征伐岁月,几乎把大汉彻底摧毁了。

今天,同样在武人和士人的齐心协力下,天子被救了回来,大汉开始走向了中兴的希望之路。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