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 >人人都爱马文才 > 第495节

第495节(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世人对陶弘景多有夸大,已经将他形容的直如神仙。

他本就是医家出身,一直都爱游历天下,梁国到处都有他的事迹传播,有些人说他虽年已古稀,却宛如壮年,步履轻健,也看不出年迈的样子。

昨日乍然见到孙进之,他还担心是陶弘景亲自来了,结果只是个关门弟子,那心才算放下。

但孙进之能够出山,绝不如他所说的那样,是“偷偷”下山的,必然是得到了茅山上暗地里的允许,只不过他自己不知罢了。

说不得,这孙进之就是茅山下来试探祝英台对“道门”态度的,万一祝英台对孙进之态度恶劣又提防,接下来就不会这样客气。

佛门能够崛起,是因为在战乱的时代,它有安抚人心、平息纷争的作用,它是人们在颠沛流离后精神上的需求和安慰,是顺应时代的。

那渐渐被遗忘的“道门”呢?

陶弘景学习这么多东西,门下三千弟子学习不同的路子,他精通天文地理、兵家、冶铁炼金,都只是试图为南方的道家寻找出一条新路。

一条“实用”的路,一条“道门可用”的路。

梁山伯不推崇玄学,但有时候都会可惜,这么一个崇尚“无为”的门派,竟被佛门逼迫到,要开始走“有为”之路了。

祝英台自然是不明白“道门”生死一争的迫切,她也不明白孙进之飞檐走壁日夜相候背后的狂热,她能不考虑,马文才和他却不能不考虑。

“你不用考虑这么多。”

见着祝英台渐渐染上沉重的眸子,梁山伯叹息一声,伸手拂过了她的眼睛。

“你就用平常心和他们相处就好,他们既然是问道而来,你就答疑解惑就行。其他的……”

他仰首看着宫城的方向。

“有我和马兄看顾着呢。”

第419章 茅山导师

接到祝宅消息的时候, 马文才正在官舍里面见吴兴来的“五馆生”,看到仆人送来的书信,也只是说了声“我知道了”, 让人看不出其中的情绪。

这些五馆生奉召入京, 和马文才这些天子门生不一样, 他们还要经过朝廷的遴选才能入职, 所以暂时住在吏部为等待官职的官员建造的官舍里, 平日里并不怎么出门, 就怕误了朝中的召见。

梁山伯更多的是考察家世和人品方面的情况, 他是御史, 必须保证被录用的官吏没有恶迹, 也没有犯过罪,但马文才这边, 更多的就是考验这些五馆生平日的为人处事和行事方式了, 毕竟这些人一旦用于互市司, 那也算得上是外交人员,一举一动都有关国体,也不能轻易生出矛盾。

正因为如此,他白天无事时会乔扮成普通人的样子, 在官舍中闲逛, 听听这些五馆生谈谈事,说说话, 从平日的交谈和相处中, 也大约能推断出这些人的性格如何。

由于他经常在官舍中乱逛, 有不少五馆生也注意到了他,但因为他年纪实在太轻了,看起来又没有士人常有的眼高于顶,谁也没想到他是负责挑选互市司官吏的上官,只以为是稍微有些身家的五馆生罢了。

五馆生里也有富商或除士的没落士族出身的,这些人看起来气度更好些,不似有些吏门出身的满身被生活磋磨过的悲苦,一眼就能辨出。

这样的人前途也更好些,至少更容易受到上官的重视,至少他们都是这么想的,所以当马文才问他们一些问题时,他们也愿意搭理。

“是家里来了信?”

一起坐在庭院中透气的文士试探着问身边的马文才:“也难怪,你年纪这么轻,家里是一定不放心的。”

马文才只笑笑,不置可否,面上让人看不出想法。

“能被馆主推荐的,果然都不是庸才,这人年纪轻轻却喜怒不形于色,日后一定能成大器。”

那文士心中如此思忖,交好之心更甚。

“兄台是吴兴人士,难道曾是吴兴学馆的学子?”

“不,我是会稽学馆的。”

马文才摇摇头,收起信。

“那岂不是和考验我们的马侍郎是同门?!”

旁边听到的几人都露出羡慕的表情,“你是贺馆主门下,又有如此的才貌,一定能被录用了。”

不但他们,如今来的五馆生大多都是这个想法,对待会稽学馆的学子也更加客气。以往五馆是同一阵营,如今因为会稽学馆出了几个有出息的学生,连带着在五馆之中也分出几等来。

马文才挺不喜欢这种动不动就分阶层的习气,闻言淡然道:

“如果只是同出自会稽学馆,算不得什么同门,贺馆主总共也没收几个入室弟子。马侍郎是御赐的‘天子门生’,说起同门,不过是当年入朝的那二十多人,‘会稽学馆出身的都是马侍郎的同门’,这种事私底下想想就好,说出来,就有些得罪人了。”

他语气还算温和,但那种长期处于“上位者”的气度却掩盖不住,之前露出羡慕表情的人有些狼狈地低下头,嘟囔了几句诸如“别人都这么说”或是“你是会稽学馆的才这么说”之类的话。

马文才的余光从他们脸上扫过,记住了他们大概的样貌。

对他们指出了言行上的不妥之处,却依然还有不忿之心,并且觉得靠关系就能获得更紧密的联系,这种眼皮子浅见识也少的人,到底是怎么获得推荐的?

好像是来自平原学馆的,难道平原郡那边的馆学已经差到如此地步?

其他几人倒是世故之人,见情况不太对,连忙换了个话题,“陛下突然启用五馆生,据说是和互市有关,不才虽然精通些诗书,可是对做生意实在没有什么天赋,还不知道能不能被选上。”

“是啊,我在县中只是个主簿,管的是讼书这块,和互市似乎也没关系啊。”

“我还好,管的是钱粮,但互市的钱粮,和官仓的不一样吧?”

这话题一开,众人议论纷纷,这也是这么多天来众人讨论的最多的问题,因为实在不确定朝廷召他们能有什么大用,所以心中总是不免忐忑。

“你们一个个辞官的辞官,离家的离家,好似胸有成竹的样子,却连自己能做什么都不知道,那来京中干嘛?”

角落里一个独自坐着的布衣学生“嗤”了一声,“要是马侍郎问起,你有什么可用之处,难道要说‘我也不知道’吗?”

“蒋材,少说几句。”

旁边的圆脸青年拉了他一下,不好意思地说:“抱歉啊,我这位朋友性子有些古怪,并不是有意挑刺。”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