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孤臣孽子 > 分节阅读 41

分节阅读 41(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前,匕首深深插入马鞍中,博洛把马鞍朝朱慈悲掷来,朱慈悲两步上前弯腰,躲过马鞍,匕首向博洛刺去,博洛看朱慈悲来的急,不及逃脱,就用腰刀向朱慈悲砍来朱慈悲侧身一躲,博洛屁股顶开划破的大洞,已经滚出帐外,朱慈悲抬匕首又划开一个大洞,身子从大洞穿出,博洛后面已经站立了十来个兵丁,挺刀枪冲过来。朱慈悲疾退,在大帐内拿起一把腰刀,从门口冲出大帐,一边跑,一边拿出一支信炮,在灯火上点燃,信炮飞上天空,炸出火花,博洛军法森严,外面的军士列成箭阵丝毫不乱,朱慈悲一见马上倒退,里面博洛已经消失在兵士中,朱慈悲取出火油火药,朝四面投掷,博洛的兵士面对大火,不动如山,都张弓搭箭目视前方,朱慈悲眼见不好跑出去,钻进中军帐,脱光衣服,剥下副将的衣服,打翻帐内的灯火。举起副将的尸体,从黑影中扔了出去,顿时副将的尸体插满了箭,然后他又把中军的尸体从左边扔出去,然后把自己抹得满脸是血,爬着从前面正对着箭阵挪动,一边爬,一边抬手呼救,那边也不怀疑,过来两个兵把他架起来朝箭阵后走去,箭阵仍然对着中军大帐这时城内四处火起,救火锣声铛铛铛铛响个不停,这边朱慈悲刚扔的三四个火油包也在熊熊燃烧,朱慈悲等两人扶着他走进黑暗角落,双臂猛地发力,把扛着他胳膊的两人夹死,然后迅速潜入黑暗,喘息了一会儿,暗叫侥幸,博洛的兵确实训练有素,这样乱都丝毫不为所动,可以称得上是不动如山,但愿毒药明天能起作用,先迅速离开。

别的几人也有的得手,有的失手,但看放起的信号,6个人暂时安全,朱慈悲潜入黑暗之中,大雾帮了他大忙,他蛇行鹤伏,潜出军营,觉得时候还早,反正清军已经警醒,或许开始全城搜查,他悄悄找几个大官的宅院,专找灯火辉煌的正室,进去杀了便走,有的人还在睡梦之中,早上身边姬妾醒来,发现家主头已无有,惊恐万状,总之这一夜,整个海州城在浓雾之中,人喧马嘶,到处火光冲天,全城上下几十处大火,在浓雾之中,博洛残忍地下令,只进行隔断封锁,不许人员走动,大街上看到走动的人就杀无赦,但是只射杀了几个救火的老百姓,因为朱慈悲他们这种变态杀手就从来不会走大街,蹿房越脊,穿宅过院,走一路,杀一路,他们毫发无伤地汇合后,在城内的黑蛋他们又开始传播谣言,说天降煞星,收海州的生灵,要收七七四十九天,那些平时作孽的,助纣为虐的,都要供奉张天师,以避灾祸,否则就不仅杀家主,一家杀个鸡犬不留。

大明孽子踏上关东

在清代,流放也是一种非人的折磨。于是,一个历史上的特殊群体产生了,这就是流人。

流人,顾名思义,流放之人也,是犯人的一种。流放是古代刑罚的一种类型。而拨民,通常是朝廷为了充实边疆蛮荒之地的人力资源,有组织地迁移或招徕民众。由于迁徙之处环境和物质条件恶劣,故通常设置一些优裕条件加以吸引,而不是以犯罪及强制性为前提,比如清初在东北实行“徙民编旗”。显而易见,流人,远比拔民地位低下,且相对不自由。

流人,筚路蓝缕,或许是第一批闯关东者,不过他们来到东北的最初是被动的。一旦确定必须来,就成为主动。主动克服各种艰难险阻,比如饥饿、严寒、酷暑、野兽,等等。因此,他们是闯关东人,是最初的探险者。

流放的人中,有挟仇诬告者,有反抗满清压迫而起义的回教徒,有反清复明的前朝遗老,有追随三藩叛乱的通谋人,有为官不正、或失职得咎、或渎职得罪、或官场角斗失宠的官员,也有因科场案、文字狱而获罪的文人雅士。

为防止叛乱,大清律例把异姓拜把子也作为谋叛罪:“异姓歃血订盟结拜兄弟,均照谋叛未行律,为首绞监候,为从减一等。若聚众20人以上,为首绞决,为从发往烟瘴地带充军。”

大清律例主刑为五刑,即笞、杖、徒、流、死。主刑之外还有枷号、迁徙、充军、发遣、凌迟、枭首、戮尸等随时所加之刑。对连坐者有斩立决、为奴、徙流等。所谓流刑,为“流者谓人犯重罪,不忍刑杀,流去远方”,从中可见,流放的刑罚程度仅次于死刑。而在西方,流放被视为“不流血的断头台”。

民间研究者黄明超调查得知,迁徙,“应迁徙者迁离乡土一千里外”。

流,比迁徙为重,分二千里、二千五百里、三千里三个等次。

充军,较流为重,分“附近二千里,近边二千五百里,边远三千里,极边、烟瘴俱四千里”五个等次。

发遣,较充军等均为重,认为罪不至死,而充军等又不能尽其罪,将犯罪人发往边疆地区给驻防官兵为奴,多适用于政治性案犯。满族人犯罪可以免发遣:“凡旗人犯罪,笞、杖各照数鞭责,军、流、徒,免发遣”

东北大地,荒凉偏僻、原始未凿、人烟稀少,被流放的区域,不是整个东北,而是局限在几个地方。清史稿卷一百十八载:“司谳者每苦其纷歧,而又有发遣名目。初第发尚阳堡、宁古塔,或乌喇地方安插”比如今天的沈阳当时称盛京、齐齐哈尔当时称卜魁等处,以及宁古塔昂邦章京管辖区的吉林乌拉、打牲乌拉、三姓今黑龙江省依兰县、拉林、阿勒楚喀黑龙江省阿城县、伯都讷今吉林省扶余县、席北锡伯族人居住地、珲春、宁古塔等地,不编入户籍。宁古塔,是最大的流放地。

有个流放地叫尚阳堡,就是现在的辽宁开原,赵本山小沈阳的老家,也是一个让人毛骨悚然的地方,但与宁古塔一比,尚阳堡还有房子可住,还能活得下来,简直如同天堂,宁古塔如同地狱。

著名作家余秋雨写了一篇文章流放者的土地,就介绍明清两朝流放到宁古塔的艰苦的文化人的生活。有一本叫做研堂见闻杂记的书上写道,当时的宁古塔几乎不是人间的世界,流放者去了,往往半道上被虎狼恶兽吃掉,甚至被饿昏了的当地人分而食之,能活下来的不多。

流人如此,没有犯罪的拔民同样面对艰难险阻,只是政治地位不同而已。

朱义翁,原名朱议滃,明太祖朱元璋十一世孙,皇十七子宁王朱权13781448十世孙。1644年,清朝入关定都北京,朱义滃起兵在山中抗清。怎奈势单力孤,寡不敌众投诚。清政府提倡关内闲散平民赴东三省开垦土地,朱义滃率族迁移宁古塔,并出家守庙。

宁古塔其实没有塔,是满语的音译,意为“六个人”,据说很早的时候曾有兄弟六人在这里住过,而这六个人可能还与后来的清室攀得上远亲。

有了基本的兵力,近乎与世隔绝的地理空间,危机四伏的自然气象,流人纷至沓来。

1655年1月12日,吏科给事中陈嘉猷因受广西巡抚王一品贿赂,陈嘉猷可以算作被流徙宁古塔地区的第一人。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