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明末皇帝分身 > 分节阅读 163

分节阅读 163(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熟练工人更会涨薪水。毕竟,压榨过度,熟练工人带着一身技能,去投奔国营企业。

肖图白冷笑道:“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都随他去吧江南地区棉花涨价,我就不买它的棉花天津、山东等地,同样有棉花种植。ri本、朝鲜等等海外市场,也同样可以采购到廉价的棉花”

其实,江南的棉花价格优势,并不太明显。天津地区也有种植棉花,采购价格和江南地区差不多。

唯一的缺陷是,北方地区的棉花种植的林林散散,往往一个村只能收到几千斤棉花。而不像江南地区,有着东林党人撑腰,使得地方富户对于朝廷法度蔑视,原本规定种粮食的田地,已经纷纷改为种棉花。所以,松江府的一个村,便可以轻易收购几百万斤棉花。商人去松江府收棉花,省时省力,效率是非常高的。

但是肖图白相信,多扶持一些北方的买办商人加大对北方棉花采购,而在北方收购棉花多了,农民便会积极种植棉花,形成了正反馈,今后采购将会更容易。

其实,肖图白也是知道,北方地区的动乱,并不是人均粮食产量不够。而是财富分配不均衡,富户的粮仓中拥有养活几千人几万人的粮食,但是并不愿意免费或者低廉的转让给穷人。而穷人因为没有钱,只能饿死或者造反。

财富分配不均衡,或者说,就业致富机会太少,令底层人没有收入。像棉花种植,能够让农民变成中产阶级,丰年一年的收入,能够度过三五年的饥荒。这样一来,农民抵御的天灾风险的能力增强了,社会也就更安稳。

事实上,明朝末年,饥荒严重的地区,粮铺中和地主家中,照样粮食堆积如山。只不过,破产农民没有钱购买粮食而已。

财富机制分配不均衡,造成底层佃农和自耕农穷死、饿死。

与其让他们继续种粮食,还不如鼓励农民去种植更赚钱的经济作物。

至于采购ri本、朝鲜的棉花,主要是因为,朝鲜、ri本市场的金银快速向大明流动,不利于贸易均衡。天津特区并不仅是追求不断的赚取金银货币,像棉花之类的生产原料,意义更为重要。

比如,采购ri本、朝鲜的棉花,将一半的棉花加工成棉布再卖给他们,便已经将原料采购成本价格赚回来了。而剩下的棉花原料,制作成产品在大明国内市场销售,又能够给天津停机建设添砖加瓦。

这种采购海外的原料加工,再将加工的成品倾销向海外,是肖图白更欣赏的模式。只不过,向海外市场大规模采购原料,对于帆船海运的能力,形成了更大的挑战。

要繁荣的贸易,就需要更多的帆船天津的造船业,必须要大力的支持

第二五九章江南和天津的商战二

说到造船,明朝前期的造船业曾经世界领先,永乐年间的龙江船厂甚至能够制造出万吨排水量的巨舰。

当然,肖图白看来,万吨级的木帆船毫无必要既笨重,又缓慢。无论作为商船,还是战船,都缺乏实用xg。

当年郑和下西洋所用的万吨排水量的宝船,主要是从礼仪威严方面考虑的,用于宣扬上国天威、国力的而已。

事实上,那样的巨舰不但不能增强国力,反而形成巨大的负担。后来,一些腐儒反对造大船,也是以大型宝船空耗太仓国库,作为最有利证据。这也是明朝初年,造船的科技树点歪了,又没有找到合理的用途。如果,用合适的船型,专门用于经商,便不会对国库形成财政压力,反而成为新的财源。

肖图白也认为,造船更重要的是设计,设计出更合理的船型,以及琢磨更多的造船业的科学道理,而非单纯追求吨位大。

用风帆作为动力的时代,船只体积太大,会严重影响航速和灵活xg。因此,追求速度和载货量的商船,2000吨以内的吨位的比较合理的。

哪怕是追求火力优势的风帆战列舰,3000多吨已经够了。再大的吨位,在风帆时代,已经华而不实。

至于船舶的设计,中国唐宋时期比较先进,但是到了欧洲进入大航海时代以后,造船业开始是欧洲人领先了。这个年代的欧洲人,从地中海出发。开着他们的战舰、商船,驶往非洲、中东、南美洲、北美洲、东亚、印度,整个世界各地,都看得到欧洲人的踪迹,由此可见,欧洲人的船舶适航xg之强。

肖图白看来,天津发展造船业,最应该吸收欧洲人对船舶的设计、制造理念,通过仿制欧洲船舶,引进欧洲人的造船人才。增进天津造船业的发展。科技、制造业的发展。往往并不仅是闭门造车,而是海纳百川,取长补短。将各种先进的技术,熔于一炉。最终吃透了之后。再加以改进。

天津的造船业。在崇祯九年初,就开始启动。目前,已有天津水师督办的“天津船舶修理厂”和天津市舶司督办的“天津商船局”。还有天津海鱼食品公司也投资设立“天津造船厂”等等三大造船厂。

三大船厂中,“天津船舶修理厂”主要以修补战船、商船为主,后来逐渐自造一些哨船、座战船等等吨位较小的船只,主要是天津水师内部系统消化。

而“天津商船局”在市舶司的支持下,以仿制福船为主,能够制造400料、600料级的福船。崇祯十年,这一年内便造23艘商船,客户主要是从事海上贸易的商人。

“天津造船厂”因是天津海鱼食品公司所投资,制造的船只,制造的船只主要以渔船为主。“天津造船厂”造船追求的是量,一年生产各类大小船只300余艘,不但提供给天津的渔民,更销售给渤海岛屿、山东渔民和耽罗岛殖民地当地的渔民。

总体而言,天津的造船业发展,也是欣欣向荣,这是因此,贸易、捕鱼、水师方面的需求使然。

为了鼓励三大船厂造船,肖图白制定了天津特区鼓励造船法案,法案中,天津地区海上船舶的吨位,五年以内将要达到10万吨。十年以内,各类型船舶总吨位将要达到50万吨。

具体到崇祯十一年,天津海防水师、渤海运输贸易公司等等机构,已经根据相关政策,提出了自己的发展计划。

天津海防水师制定了50艘战船的采购计划,要求300吨以上排水量,载重量超过80吨,能装载15门火炮的战船。

渤海运输贸易公司采购量35艘武装商船,规格类似于天津海防水师。

天津海鱼食品公司,决定将捕鱼船队规模,扩张到5000人,添置200艘新船。

这三大采购计划,对于大帆船的采购,将会达到100万两之巨。对于天津的造船业而言,则是一场惊天的大采购。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