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宋阀 > 分节阅读 744

分节阅读 744(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刘光世听到这话,真比被人chou了一鞭子还难受。面上出作难的神情,又看向其他人:“张参议,刘总领,你们是什么意见”

张庆因与徐卫关系最为亲近,所以遇事一般不表明态度,此时见刘宣判询问,便道:“子充兄言论,卑职觉得有道理。”

刘子羽知道下一个要问他,主动道:“且不论国威军威,单就川陕而言,若不还以颜sè,只怕将来是非不断。”

刘光世神情越发y沉,又看向主管机宜吴拱,本也想问问他。但还是看了一眼之后,就此作罢,毕竟,此人在宣抚司的资历最浅。

幕僚都喊打,让刘光世左右为难。若说打,倒也是自己在军中树立威信的一个机会,但那得打赢才行,万一打输了,自己岂不是里外不是人若说不打,下到鄜延将士,上到本司幕僚,都齐声请战,若强压下去,只怕引起这些人的不满,自己这个位置就算坐着,也不安稳。

思前想后,刘光世还是觉得,这个烫手山芋还是别接的好,推给朝廷吧。到时无论何种结果,都有朝廷在背后撑着。打定这个主意,他开口表态道:“本司眼下已无处置大权,此等大事,还是听行朝定夺。我即刻就上奏,对于鄜延将士,我的意见是,好生安抚,切不可在朝廷指示到达之前,作出过ji的行为。公等以为呢”

他这话说得体面,让人无法反驳,几位幕僚面面相觑,都不言语了。刘光世见状,便让他们散了去。到了中午休息时,刘光世邀约他们一齐用餐,张庆和吴拱推说有事,婉拒了,只让马扩和刘子羽前往。

“你笔轩子转得圆,将此间事详细写下,派人送到四川去。不要派旁人,只让李贯的儿子亲自跑一趟才好。”

四川,梓州,shè洪县。

在县城的北面,涪江之滨,有一亭亭如华盖的灵山。名金华山,此山之所称“灵”,有两个原因。其一,山上有一座规模宏大的道观,始建于南朝梁武帝天监年间,由梁武帝下诏敕建,名“金华观”,此山因这观而得名。后来又于唐代重建,改名“九华观”。本朝英宗治平二年,下诏改名为“yu京观”。观内依次有灵祖殿、yào王殿、东岳殿、祖师殿、三清殿等。奉祀真武大帝为正神。

但是,shè洪本地百姓,却极其信奉“灵祖殿”内供奉的一位神仙。本地人尊称为“灵官菩萨”,其实就是道教中的护法镇山神将,王灵官,与佛教中的韦驮相似。但是本地人更愿意相信,这位王灵官是shè洪土生地长的神仙,所谓远亲不如近邻,真武大帝和其他神仙是要虔诚礼拜的,但真遇上事,还得求这位王灵官。因此,yu京观多年来一直是香火鼎盛,善男信nv络绎不绝。

除了yu京观和神仙们,此山还有一个灵处。那便是位于后山顶上的一处颇显简陋的小院。刘禹易写陋室铭,说“山不在高,有仙有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厮是陋室,唯吾德温”。

这话用在金华山再贴切不过。山不高,因有王灵官,便远近知名。山脚下涪江亦不深,却传说每年二月二,都可看到龙抬头。这后山顶上的小院虽然简陋,却因为它的主人而变得非凡。

你道这简陋小院的主人是谁说起来有些久远了。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有两句诗是这么说的,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他的意思是,唐朝文风盛行,是因为“子昂”的开创。

这个子昂,不是徐卫徐子昂,而是陈子昂。陈子昂,字伯yu,他便是shè洪人,算是本地豪én。年少时,任侠使气,说得通俗点呢,就是hun过。直到十七八岁,才开始发奋读书。他在这金华后山顶上,修了一座小院,终日在这里苦读诗书,终于学有所成,在二十一岁时入京赴考,高中进士,后来更成为一代大家。便是千百年后,不少人都还能随口y出他的千古名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去世后,他这个读书的小院便成了本地名胜,百姓呼为“读书台”,断不敢有所损毁,一直保护起来。诗圣杜甫当年客居成都时,还专程赶来瞻仰陈子昂遗迹。所以读书台前有一副对联,“亭台不落匡山后,杖策曾经工部来”,工部,便是指的工部员外郎杜甫。

这读书台非止为名胜,更成为本地读书人的圣地。但凡念千字文,百家姓,四书五经的,莫不前来瞻仰。

所以,前有yu京观,后有读书台,金华山便因这两件而知名。而现在,又一位“子昂”悄然来到山下。

第三卷第八百五十三章

射洪知县衙门,本地的父母官段知县带着县丞、县尉、主簿等官员在衙门口伸长脖子打望着,似乎在等什么人。那从县衙门前经过的百姓看到父母官这架势,心里都嘀咕,虽说是县城居民,但平素里极难见得知县面。旁边县丞县尉已经是了不得的人物,一出来谁不退避三舍如今跟唱戏一般齐齐出场,是在等老丈人呢这么大捧场

“县翁,确实是今天上午么会不会是下午”旁边县丞见久等不来,忍不住问道。

段知县仍旧朝街头眺望,一边道:“我亲耳听的还能有错肯定是说上午,但都这阵了怎么还不来你们派人出了么”

“早派了,从广兴镇到武南镇,都有人在守着。只要看到仪仗,一准飞奔回来报信。县翁,说来,咱们何必在此杵着且回衙里守候,有消息再出来不行么”县尉说道。

段知县摇了摇头:“自我上任本县,上头是第一回下来,我若不殷勤一些,恐惹闲话,这又是何必”

众属员听他这么一说,也就不再聒噪了。可四川的天气那是出了名的,一到五六月份,那日头能烤得你头皮冒烟,偏生这个衙门口又没个遮y的地方,众人就这么烤着,已经有些撑不住了。

又等了一阵,忽听县尉笑道:“这还真会享受,我们县衙上上下下还太阳底下晒着,他几步路倒坐起滑杆来了。”

众人望过去,也不知县城里哪家大户出门,居然坐着凉桥,一闪一闪往衙门这方向过来。段知县打量两眼也没说什么,人家有钱。哪怕出门买趟菜,愿意坐滑杆你管得着么却见那乘滑杆到了县衙门前竟停了下来。那凉桥上下来一个人。也不过就是三十多不到四十年纪,个头不高,显得有些清瘦,穿一领青sè单衣。手里摇把纸扇,腰里还挂个坠儿。寸长的胡须梳得整整齐齐,脑袋也梳得油光可鉴,眉宇间一股气派。跟街上的贩夫走卒显然不是一样。

知县定睛看了。慌忙走上前去,拱手道:“长官下巡,下官有失远迎,还望恕罪”后头的属员们一看,这不正是李知州么怎么这副打扮俱都一拥而上行礼问候。

那知梓州李莫,原是陕西定戎军人。幼时家贫,好读书。后来金榜高中,几经升迁,如今出知梓州。见射洪县衙头面人物都出来,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