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现代奇人续 > 分节阅读 348

分节阅读 348(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兵班、组的自动武器,应使用与步枪一样的供弹具。也就是说,机枪要使用步枪用5发装的弹夹供弹。步兵就实现了供弹具通用,不仅可以进一步提高弹药保障的方便性,而且也简化了工厂生产特别是弹药包装方面的环节,难怪在战争年代缴获的整箱日本6。5步枪弹,都是把枪弹装在弹夹上一个弹夹5发一同存放,几乎从来没有散弹包装的,而这样在战场上一开箱就能直接供步枪和轻机枪同时使用。

在当时强调步、机枪弹药通用的同时,还强调步、机枪供弹具通用,应该说是一个相当超前的观念,当然也是一个相当理想的观念。步、机枪同弹药、同供弹具,打开一箱弹药,步枪手可以直接使用,机枪手也可以直接使用,战斗中,可以把步枪手的枪弹收集起来供机枪使用,机枪坏了,或为了节省弹药,可以把剩下的枪弹分给步枪手使用。

机枪作为自动武器,要能通用步枪这支非自动武器的5发弹夹,这就意味着这挺轻机枪必须实现两个最基本的要求:其一,必须具有一个能够承载和储放步枪5发弹夹的平台,其二,必须能够满足机枪自动射击的要求,并能把步枪弹夹式供弹具上的枪弹连续不断地送入进弹位置。围绕军方的战技要求,打造出日本的第一型制式轻机枪。

从“歪把子”的结构设计上看,有两个非常显着的特点:一是力图最大限度地遵从并且创造性地实现军方对战技性能的要求,二是力图最大限度地吸收并且创造性地运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枪械原理。

在自动方式上:“歪把子”采用了导气式工作原理,其自动机组件的总体结构以及动作原理,基本上是当时乃至当今世界各国机枪普遍采用的方式。

“歪把子”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轻机枪,主要是在供弹方式上独树一帜。当然,这也是“歪把子”最大的特色所在。对于使用5发弹夹的非自动步枪来说,其装、退弹的程序是在完全手动的情况下完成的:要自动地完成使用弹夹装填发射的程序,就必须解决自动地向枪内压弹和自动地把空弹夹排出来这两个关键性的技术,而且,这个过程还必须不断地重复以适应机枪连续发射的要求。同时,为了确保一定的火力持续性,供弹装置必须一次放入数个装满5发枪弹的弹夹,而且又必须逐个弹夹压弹,一发一发地进膛。这些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既相互制约又相辅相成,既各自做功又密不可分,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将导致整个供弹系统出现故障。为了达到战技要求:“歪把子”采用了一个能从上面装入6个弹夹合计30发枪弹、形状酷似“漏斗”的装弹机。在这个“漏斗”的前面,装有一个带弹簧轴的压弹盖板,当要向“漏斗”中装入枪弹时,先向前上方扳开压弹盖板,接着向“漏斗”中放入6个弹夹,然后扳回压弹盖板,使“漏斗”中的枪弹被盖板压住。这样一来,既可确保枪弹不致从“漏斗”中掉落出来,又可使枪弹稳固地保持在进弹位置上。接下来,就该解决连续向枪内压弹的问题了。在这一个环节上,应该说“歪把子”成功并且创造性地运用了弹链供弹机枪的供弹原理。在“歪把子”的枪机框上,开了一个斜向导槽:“漏斗”底部的拨弹臂凸块置于斜向导槽之中。当拉动枪机包括枪机在射击中前后往复运动时,拨弹臂凸块在枪机框斜向导槽的作用下,随之做横向往复运动,拨弹臂上的拨弹齿则将弹夹上的枪弹不断地拨压到进弹口部,枪机复进时,推弹上膛击发。由于弹夹被“漏斗”两侧壁限制不能左右移动,故当拨弹臂向枪内拨弹时,空弹夹被留在“漏斗”之中,当最上面的弹夹的枪弹在自身质量和压弹盖板的压迫下进入进弹位置时,最下面的空弹夹则从“漏斗”下面的开口中漏出。说到这里,我们对“歪把子”的供弹过程算是有了一个初步了解。事实上:“歪把子”供弹机构“上压、横进、前推、下漏”的协调和默契配合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循环机械运动,搞出来不容易,用起来也不简单。

从“歪把子”的这种极为繁琐、复杂的供弹方式,也从一个方面体现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教条和刻板。尽管“歪把子”实现了日本陆军基于战斗弹药保障的思想,但却牺牲了一挺轻机枪在战斗使用方面的整体性能。用“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这样一句中国的俗语来形容,真是再恰当不过了。

实战证明,枪械的结构越简单,可靠性也就相对越高,反之,可靠性则越糟。“歪把子”采用的这种供弹方式,结构与动作过于复杂。而这种机构动作的高复杂性,同时也就埋下了高故障率的隐忧。首先:“歪把子”对于气象环境的变化十分敏感,先是在中国东北地区低温严寒的条件下使用的可靠性很差,于是采取了把油壶装在装弹机旁边,随时为机件和枪弹涂油的办法来保持可靠性的办法,这在世界其它国家的枪械中是很少见的,后来在东南亚地区高温高湿的条件下使用的可靠性更差,甚至连油壶也无济于事了。事实上:“歪把子”只有在不冷不热、不干不湿的季节,并且在精心擦拭保养以及战斗烈度柔和的理想条件下,故障率才会相对低一些。其次,采用这种供弹方式,使“歪把子”的人机工程极为恶化。为了能够顺利地把枪弹从弹夹上一发一发地拨进弹膛,必须在弹膛旁边的输弹线路上,拥有不少于5发6。5步枪弹底缘直径之和的一段距离,为此,能够盛装6个弹夹的枪弹的装弹机,只能偏置于枪身轴线的一侧“歪把子”装弹机的外沿至枪身轴线的横向尺寸约不小于100。轻机枪在一线步兵班、组中是使用最频繁、使用强度也是最高的武器。机枪人机工程的好坏优劣,直接关系到其战斗效能的发挥以及战场生存能力的强弱。有鉴于“歪把子”在人机工程方面的问题较多,仅择要叙述:

1“歪把子”在战斗使用中装弹程序复杂,动作拖泥带水,对副射手的依赖性大。本来,日本陆军坚持采用步枪弹夹供弹的理念,原本是出于方便战斗使用的初衷。例如,可以利用射击间隙,及时把“漏斗”补满。这一点乍听起来还挺有道理,但全面地来看,则颇为牵强。按日军教范的动作规定,装枪弹时,射手右手握枪颈,左手打开装弹机压弹盖板,副射手位于机枪左侧,以右手拇指在下、食指和中指在上,从弹箱中取23个弹夹弹头朝前、弹夹朝后,使弹夹底边对齐后装入装弹机“漏斗”中,并使弹夹与装弹机“漏斗”后沿对齐,装入56个弹夹后,扳回压弹盖板。想必不难从上述动作要领中感到“歪把子”装弹动作的繁缛。倘若是在夜间或是情况紧急条件下补充装弹,在冲击或在炮火下运动之时,副射手没跟上来或者伤亡,很难不乱方寸。

2“歪把子”的两脚架过长,火线过高,而且位置非常靠前,不便于发扬火力,正、副射手位置过于紧密,战场生存能力弱。机枪的火线高度,是指机枪脚架架于地面时,枪管轴线垂直于地面的距离。“歪把子”的两脚架的架杆较长,以致其火线高度达400,因此比一般机枪的火线都要高通常机枪的火线高度不超过300,而且大多数是尽可能降低火线高度。由于装弹机的位置业已确定,两脚架只有靠前配置才能避免与装弹机相互干涉,再加上脚架偏长,火线偏高,这样一来虽然对打仰角射击有利,但对打平射特别是打俯角射击就极为不利,射手往往要把上半身探出老高,才能构成瞄准线。战斗中,在一线战场上,作为步兵中的主要武器,机枪往往是对方集中打击和首先消灭的目标,特别是在非自动武器占主导地位的早期战场上,机枪对对方的威胁很大,因此被对方打掉的危险也很大。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对付日军“歪把子”的一个有效办法,就是专等“漏斗”枪弹打完,立刻反击过去一个“排子枪”,甚至“手榴弹。”那时日本鬼子的机枪手伤亡大,缴获的“歪把子”也挺多,只是多有被打坏者,不过几挺坏“歪把子”凑一挺好“歪把子”也常常是乐不可支的事。顺便说一句,尽管“歪把子”与“三八大盖”使用一样的枪弹,打起来枪声却比“三八大盖”响得多,加上它射速不快,在众枪炮声中格外引人注意,因此常常成为抗日军民判断战场情况和太势巧用兵力的一个要素。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