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帝国的荣耀 > 分节阅读 319

分节阅读 319(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知县配三名县承,他们虽然暂且由上一级任命,但是必须接受奉议会的监督和信任案。主要通过每年各地度支预算审核和终算审核,对官员职责的语问和弹劾,以及最终大杀器“信任案”

刘浩然接着给出一份厚厚的文卷,言道:“这是李之明跟踪上海三地县奉议会试点的调查报告,大家可以读一读,有何建议可呈内阁,也可通过通政司转呈给联。奉议会势在必行,将来还会在省奉议会的基础上组建奉议院。

大家用心体会一二。”

李善长、了、罗复仁、刘承志等人不由心中苦笑。皇帝陛下除了必、资政院,现在又给各派系开辟了第三处战场一奉议会和奉议院,以后大家就有得争了。但是大家又不得不去争。从草案上来看。省奉议会是牵制省布政司最好的力量,谁要是在一省奉议会里占据优势,就可以让己派的布政使当得舒舒服服,让他派的布政使如坐针毡。而县奉议会又是最基层,直接影响到己派在地方上对百姓的影响力,影响选举省奉议员的成败。至于准备筹建的奉议院,大家都知道又是一处必争之地。根据皇帝陛下的草案设想,奉议院虽然在立法、行政监督上不及资政院,但是它握有赋税和财政大权。你内阁年度度支预算没有通过奉议院的审核通过。你一个铜板也不要想花;你年度度支终算没有让奉议院满意,明年的预算你自己掂量着办;没有奉议院的通过同意,你内阁不能增收和多开一个铜板的税。这等于看住了内阁的钱袋子,卡住了内阁脖子,这一招有时候比资政院扯皮还要“狠毒”

但是这奉议会又有点让各派感觉无从下手,奉议会的奉议员是选举上来再得到皇帝陛下的授权,“奉旨”参议地方财政和预算,监督官吏。可是这选举该如何选举是不是获得民心就可以了以前读圣贤书口口声声必称“民心所向”现在要让他们实际去操作,这些饱学之士和高才们都心里没底了。看来这李道君写的调查报告必须得仔细研究一二。不过相对其他派系,太平派倒是有点跃跃欲试,李道君也算是太平派系里的人,调查时也拉了一票太平派同僚去帮手,因此太平派算是对这种“选举”新方式最了解的一派,也算是抢了先机。

接着是皇帝陛下各项提议在资政院通过,自然是顺利通过,于是新内阁和各地方官上任,律法修改案开始实行,三京三省奉议会开始试行,邸报上接连的报道让大明百姓很快从对六一一大案中转移开来。

刘浩然看着邸报,心里暗叹道,希望自己这样的“提议”在将来越来越少。可是他明白,现阶段这种提议却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大明就像是蹒跚学步的幼童,必须有人引导和扶植。

九月二十九日。刘浩然下诏封旧太子刘焕章为安王,并改封刘焕诚为诚王,刘焕现为信王,改封忠武王常遇春为忠王。正式对大明爵制进行改革,改成了一个字的亲王爵、两个字的郡王爵和以下不变的公、侯、伯、子、男和勋爵。

九月三十日。在江南学派上万学子文人的哭声中,刘浩然下诏将朱子“请出”了文庙。虽然诏书上只是说“朱子品行不端,难配亨先贤之祭”但是天下人都知道,这是皇帝陛下在秋后算账,正式给理学判了死刑。十月十日,下诏改封孔子为“大成先师”孟子为“昌明先师”荀子为“明道先师”商鞍为“国衡先师”其余墨子、颜回、韩非子、老子、程颐兄弟为先贤,配亨文庙。

此诏一出,天下震惊,比请出朱子还要让文人学子们接受不了。朱子是理学的“教主”皇帝陛下借机发飙,也是情有可原的,而且程颐兄弟不是还留在文庙里享受香火吗多少也给理学留了点面子。但是皇帝陛下一口气封出四个先师,个个都是平起平坐,这怎么让独尊孔圣的儒生们受得了。最关键的孟子、荀子好歹还算是儒家,捏着鼻子也就算了,可商鞍这个夭资刻薄之人不要说与孔圣人平起平坐,就连入文庙也让儒生接受不了。可皇帝就这么干了,天下儒生一时群情汹涌。

对于淮西派来说,皇帝陛下就是封十个八个先师,对他们来说也无所谓,他们老一辈不是草莽出身的豪杰,就是不算正统的杂家出身,新一辈又受刘浩然的影响和国民教育缘故,受儒学影响的少,所以也不在乎;太平学派原本就是激进派,不仅抨击理学。连儒学也捎带着被抨击了几回。所以皇帝陛下的行动,他们支持的多;北方学派早就与理学划清界线。打出了“复兴古儒、兼容百家”的旗号,皇帝陛下的行动虽然有些难受,但是在这种大环境下主流勉强能够接受,除了孔圣人,孟子和荀子不是也被封为先师成圣了吗这正中他们复兴古儒的套路;大有意见的当属江西学派,可是他们与理学有扯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在六一一事件没有多久的当下,他们也不敢太反弹,万一惹恼了皇帝陛下。顺便找个借口一块收拾了,好容易打下的基业岂不是白费了,于走出来嚷嚷了几句,不过声音到不是太大。

反倒是江南学派,破罐子破摔,反弹最是激烈。现在我们都这样了,有本事你皇帝陛下把我们全朵了。宋漂带着一帮老夫子和学子到通政司门口一顿哭诉,哭了一天也没见皇帝陛下出来安慰“。看来皇帝是主八吃秤腕铁了心。不仅理学收拾。连带嘱丁也要打压一番。无奈之下,宋镰老夫子只好带着这些人又跑去南城的文庙,不过他们连门都没得进,因为内阁知道皇帝的诏书会引起波动,早就下谕各地巡检局调派人手,看管好加了“圣人”的文庙。

宋谦等人只好在文庙又是一顿大哭,真是闻着落泪,听者伤心,不过有一伙旁观的学子发出了不“和谐”音:“要我说,陛下应该将孔子也请出文庙去。”不用说,这是一帮为数极少的接受新思潮,比太平学派还要激进的“新新学子”

宋镰年纪虽然大,耳朵却不背,听到这里不由怒发冲冠,红着眼睛要教那几个不知天高地厚的臭小子,可是人家年纪轻,腿脚快,一溜烟就不知跑到哪里去了。

最后还是皇帝陛下派安王殿下以学生之礼将宋源请到了皇宫,刘浩然不知和宋镰谈了些什么,反正一个时辰后宋老夫子出宫时是老泪纵横,脚步蹒跚。最后他转过头默默地看着皇宫许久,彷佛是下了一种决心,这才缓缓离开宫门。第二日宋老夫子便辞去南京大学教授一职,隐居乡里。到是安王奉皇帝陛下之旨,将其护送至乡,而且一座由皇帝陛下自己掏钱修建的山野别墅已经立在宋镰家乡。宋老夫子将这座钦赐的别墅一封。在一旁老宅原址上搭了个草屋住下了。刘浩然听了之后,只是苦笑一声,然后写信给淅江和浦江的地方官,托他照拂这位老夫子,便不再过问了。

至于大明百姓,虽然各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儒生“哭庙请愿”等各种反弹情况,但是此时的大明邸报和舆论是一边倒,皇帝陛下的“御用文人”在各种邸报上妙笔生花,阐述皇帝陛下这次行为的深远意义,或用通俗的笔法告诉百姓们,这四位先师为何可配圣人,少数冒出不同意见的邸报很快被各省布政司和礼部勒令整顿。

刘浩然密切地关注着大明各处的一举一动,他明白,自己必须趁着六一一事件的余波趁热打铁,改变大明主流思想中独尊儒家的局面。否则等局势稳定下,就不是这种反弹了。而且这个时候正是内阁、各省大调整和奉议会开始试行阶段,有实力的各派都忙着接受果实、谋戈小争奉议员席位。没有太多精力放在这种与政治没有太多关系的思想学术之争。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