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帝国的荣耀 > 分节阅读 237

分节阅读 237(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年间,更多的制糖方法被发明,文士王灼还专门编写了一部制糖专著一糖霜谱。到了大明之后,凭借雄厚的工业基础和先进的科研技术,大明很快就研制出了水力三棍榨糖机,即保证了多重压榨的功能,又提高了效率;发明了多效蒸罐,使得糖汁的浓度得到提高;发明了高速水力飞轮离心机,使愕糖汁中糖晶粒和糖蜜完全分离,得到的不再是带蜜的糖。而是干净的砂糖;总结了石灰澄清法;加入了过滤设置。

如此一来,大明的制糖技术和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而随着大明国内地安定,百姓们对糖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现有的生产工艺和能力已经不够用。在另外一方面,虽然日本、朝鲜从唐宋时学会了熬糖法,但是它们缺乏必要的原材料一甘蔗,所以产量不大。而瓜哇岛、遣罗等地虽然即有原材料,又在宋时学会了制糖术,但是大明拥有更先进的制糖术,生产出来的砂糖根据农牧研究所的人员推测,成本只有它们的一半。

所以农牧研究所认为这是一个前途极大的发展项目。向农牧部打了报告,要求进行大力扶植和发展。而正在为各自的岛屿治下如何发展而发愁的福建省、广东荐听说有这个好处,连忙也以地方官府的名义要求中枢上马这一项目。而管辖着琉球群岛的淅江省也赶紧插了队。

正当中枢和各省正在协商如何出资出人手进行制糖业大扶植时,广西省闻讯也参与进来了。广西山多地少,发展正常的农耕非常困难,但是它地处亚热带。可以大量种植甘蔗,因此也可以大力发展制糖业。

经过几番酝酿和讨论,最后确定下来一个方案计划,就是中枢出设备和资金,地方出土地和人手。甘蔗种植业可以以大片土地进行规模化种植,只需要提供少部分技术和监工人员,雇佣大量的南海地区如原越陈地区百姓进行耕种就可以了。而制糖厂工人也可以从现在的安南省大量招募。现在还实行“军管”的安南省正愁没有地方分流数百万“原居民”

经过一段时间的清剿,安南省反抗势力和活动已经逐渐地减少和下降,不少原居民除了一部分被迁居占城之外,很大一部分以“逃难”的形式流入真腊和遢罗等国。使得现在安南省人口足足少了一半多。

现在安南省留下的百姓都是想老老实实过日子的人,既然他们已经成了大明的子民。官府也必须对他们的生活负责任,于是便以发展甘蔗种植业和制糖业为名开始向琼州岛、台湾岛、琉球岛大批地移民。

制糖狭植和发展计划已经经过数年的讨论和酝酿,早就是非常成熟的,很多早期工作都已经开始了。

今天拿出来只是正式立项而已,所以很快便获得了刘浩然的同意和学士会议的一致通过。根据刘浩然制定的律法,学士会议算是最高国事决策机构了,在该会议上以少数服从多数通过的政策方略经过刘浩然的批准,内阁和各省地方必须遵照执行。

接着学部尚书罗复仁提出了几项议程。

首先第一项是正式确定拼音声调等语言规则和标点符号等文字规。

拼音是大明学部和国史馆一直非常重视的重点项目。原本中国有反切这个注音传统方法,该法是后汉末年某些儒生受梵文拼音原理的启示而发明的。后来唐代时,僧人守温取汉字为三十六声母,宋人又以韵书的韵母字作为韵母。反切法益为精密,成为最通行的注音法。

但是反切法有很大局限性,首先是反切上下字都含有多余成分,在拼合时有一定障碍;其次是反切上下字可用的字过多,使用的人难于掌握;还有就是有些窄韵,不得不偶尔借用其他韵的字作反切下字,造成切音不准确的弊病。尤其是随着历史的发生,中国官话也是几经变化,声母和韵母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用当代音去读古人造的反切,自然不免隔膜。因此。随着时间的发展。以前非常简单的反切法变得异常的复杂,连很多读书人都学不懂,完全丧失了其原本的含义。

刘浩然当政以来。他一直希望完善拼音等一整套汉语注音规则,使得普通老百姓和小孩很容易就学会了识字,也可以因为有这么一套标准的注音规则,使的“老外”也很容易学习汉语。

刘浩然小学时学的拼音是还记得,可是有一个很大的问题,他所学的拼音是以普通话为主,也就是改良过的北京方言,与大明流行的官话相差甚远。有个这个局限,刘浩然就不好开金手指了,只能进行相应的指导。

根据刘浩然的指导,学部和国史馆先就确定何种方言为官话进行了调查和研究。首先入选了是合肥方言,毕竟这是“帝王之乡”有先天的优势,但是合肥话流行区域过小,而且很多话语带有的方特色,其它地方的人不知道什么意思。接着入选的是淮西”口,因为这里聚集了大明很大一部分重臣。可是经过讨论旦“三荐陷不少。

最后国史馆和学部选定了京师南京话。原本南京话主流是本地吴依之语,但是在后晋时期,皇室南渡,大批名士世家也随之南下,在南京安居,带来了当时的“官话”一洛阳话,经过上百年的融合发展,便形成了以洛阳话为主,掺杂了当地吴语的南京话。

而经过多年的战乱和百姓迁徙,这时的中原话和北方话已经失去了四声的入声调,而南京话却很好保留了。经过几经讨论,国史馆和学部认为南京话有三大优势:帝王都邑;接近中原官话;保全汉语传统的四声。所以最后确定南京话为官话。

在发展注音方面,国史馆和学部产生了分歧,国史馆坚持使用反切法,而学部却准备采取新法。

在国史馆忙着改良反切法,学部找上了精通拉丁语的犹太和欧州传教士。他们来到大明,首先第一件事情是学习汉语,而在他们心目中,汉语的标准便是南京话。这些传教士由于需要四处传教,所以算得上是语言天才。几年下来,很有些传教士算是精通汉语了,一口南京官话比当地人说的还要“标准”这主要是他们用拉丁字母去注解每一个汉字。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