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帝国的荣耀 > 分节阅读 236

分节阅读 236(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重修,当然还有毕业论文要通过,不过绝对没有曾经让刘浩然恶心的毖四级。按照一般学生的学习情况,文科、农科一般是三年,商科、算科、物理科、化学科、机械科一般四只。最难的是法科和医科,一般需要五年。罗贯中三年学完,所以刘浩然认为他很厉害。

本科士过后便是硕士生,一般都是由教授或副教授单独带,照例是学分制,修完加通过毕业论文之后便是硕士,可进入大学当讲师,也可继续就博士生。博士生一般是由兼任研究员的教授带,一般情况下在某个研究所边学习边实践,修完学分,通过论文,毕业后是博士,可直接进入研究所当副研究员或进入大学当高级讲师。

而根据现在大明“科举”制度,本科士刻,可以参加司政和司法考试,而商科和法科在诸多专业中算是比较占便宜的,尤其是法科,考司政也行,而且现在大明的司政考试也着重“法治”;考司法也可以,在司法界即清贵福利又好。

罗贯中入了廉政公署,虽然有张明善的照顾,但是自己没有本事,也不会在短短的时间里升到正六品官。虽然刘浩然第一映像就对这位有大智慧和大毅力的历史名人很有好感。

不过刘浩然知道。张明善不仅仅为介绍罗贯中与他的关系而来,应该还有下文,于是便微笑着继续听着。

“启禀陛下,贯中曾经跟随子安先生多年,一起修书,曾经著有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七遂平妖传、粉妆楼。后来看到陛下在定远营传下的评话三国演义,倾慕之余便花费了十余年时间,几经修改,前些日子终得完本。贯中想将此书献给陛下,以便刊行天下。”

听到这里,刘浩然虽然神情如常,但是心里却尴尬不已,这回是李鬼碰到了李逢,最让刘浩然难堪的是人家正牌作者拿着自己的山塞版三国演义进行了修改,然后以进献的名义让自己正式刊行。

刘浩然虽然号称熟三国演头,可是那么大一本书如何记得齐全,他在定远营讲述的多是粗略不堪的故事情节,顶多算得上是个故事大。

刘浩然坐在那里默不作声,张明善知道自己一点心思瞒不过皇帝陛下,连忙说道:“子安先生曾经有遗著一部,原名江湖豪客传,后经贯中整理取名为忠义水浒传,恳请陛下为之作序一篇,与评话三国演义一起刊行。

刘浩然算是明白了张明善所说的意思。罗贯中先以进献完本的三国演义,然后求自己为其老师施耐庵的水浒传作序。只要有大明皇帝陛下作序,自会名动天下,各大书局也自会争先抢着刊行。他这是以自己十年的心血为亡师完成遗愿。

刘浩然不由长叹了一口气,施耐庵博古通今,才气横溢,举凡群经诸子,词章诗歌,天文、地理、医卜、星象、一切技术无不精通,三十六岁于刘基同榜中进士,曾在杭州做了三年官,因不满元廷官场黑暗便辞官而去。

后张士诚在高邮起事,其部将卞元亨是施耐庵旧识,极力向张士诚推荐。后来在卞元亨的秘密造访下,施耐庵离开了苏州赶越高邮,在张士诚幕下任职。

后来张士诚准备南下争夺东南之地,施耐庵觉得张士诚不占天时地利人和,极力反对。张士诚不听,结果大败。

经过此事,加上张士诚开始信任妄小,自暴自弃,施耐庵灰心至极,便离开高邮潜回苏州隐居。

后来刘基向刘浩然推荐了施耐庵,可其因为曾经投身过张士诚,恐遭朝野士人耻笑,于是便屡屡拒绝。刘浩然见请不动他,只好赠以布帛百匹,白银五千两。以安其家。

后来施耐庵不耐苏南文人时其的热风冷嘲,便投奔居住在兴化的好友顾逃,在白驹修了房屋,从此隐居不出。五年前可能施耐庵觉得自己难久于人世,恐耽误弟子罗贯中的才华,便将其托付给已经功成名就的好友张明善。

想到这里,刘浩然不由叹息,真是造化弄人,施耐庵居住在苏州,也能被苏北的张士诚给请了去。

“贯中,书稿可在”

“回禀陛下,书稿就在门外。”

“抬进来。”

侍卫武官抬进一口箱子,里面全是满满的书稿,分左右两叠。左边是忠义水浒传,右边是评话三国演义。

刘浩然顺手拧起右边的书稿,只见上面第二页写着:“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尖必分这才是正版的三国演义。

刘浩然思量了一下。提笔在书稿封面上题下一行字:“著者:刘浩然、罗贯中。”

罗贯中一看便急了。连忙拱手道:“陛下,这万万使不得。臣只是整理编辑而已,如何能具这著者一名。”

刘浩然摆摆手道:“我所述的三国演义只得其形,你所整理的才是三国演义之魂。原本这著者之名应该你排在前面,只是这样恐怕你就不敢将此书刊行了,我就汗颜愧领名了。”

张明善非常了解刘浩然的性格,也被他网才那句“我只得其形,你得其魂”所感动,他做为一个文人,最欣慰的是自己的作品被世人所承认和赞赏,尤其这个人还是大明天子。

张明善拉了拉罗贯中的袖子,对他言道:“贯中,陛下的天恩你就受领了,陛下见不得惺惺作态之人。”

罗贯中当即神色肃穆,拱手深鞠一躬道:“臣谢过陛下天恩。”

“不,应该是我要感谢你,如果不是你整理编辑和润笔。我所述的三国演义永远都是粗鄙之书。”“刘浩然说的是事实。他所讲述的三国演义不及原著的十分之一,可这是皇帝陛下亲口讲述引。般人不敢动笔修改。可是就这样一本书真的刊行天下四”在历史中和众多评话一样很快就消失了。要真是那样,刘浩然觉得自己简直就是毁了几乎可以代表中国文化的一部巨著,这对中国乃至世界都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幸好正牌作者罗贯中此前一直有写一部三国的,看到刘浩然所述的三国演义“草本”和自己构思的非常相似,于是便费了心思将其完善,总算没有让这部巨著被一个无耻的“割窃者”毁掉。

刘浩然抖着第一页稿纸道:“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我华夏历史就一定要如此循环轮回吗可每一次分分合合掩盖了多少冤魂和血泪。”

听到这个沉重的话题,张明善和罗贯中都不言语了。

“明善,贯中。你们说说,我华夏历史为什么会分就必合,合久必分”

张明善犹豫了一下先开口道:“回禀陛下,依臣愚见。这天下动荡,百姓困苦不堪。自然是思安。此为大势,此时定会有英雄豪杰顺势而为,便可尽收民意,一统天下。至于这合久必分,臣愚钝,不敢妄言。”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