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我在古代的发家史 > 分节阅读 384

分节阅读 384(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是百分百的真心为这两郡的百姓做实事做好事。现下,好心有好报,也算是应该之事。

之后,因为水泥供应量的不断增加,我又派出严华、周喜两人分别道济南府临近的两个县,以相同的待遇招募当地民壮修路铺桥,扩大济南郡的就业,或者说给郡内的老百姓送钱。

如此,因为要钱有钱要人有人,再加上水泥又供应的上,只用了一个月又八天,济南郡这边的基础设施工作便全面完成了。而在我之前,泰山郡那边因为地域比济南郡小了许多,早就在几天前完工了。

期间,元昌帝的旨意也下来,对于我这么快平定青州叛乱,而且还提出了这么多安抚两郡百姓的救助措施,他是龙心大悦,赞不绝口,说自己果然没有看错我,并称赞我为肱骨之臣,另外就是他果然同意了我请求的御笔为两郡内捐献善款众士绅镌写碑文之事,而且还让善匠坊制作好了两块现成的功德碑,直接派禁卫军从京城给拉来了。

圣旨连着两块功德碑到达的当天,当然是举城相迎,尤其是那些得知自己名字就御笔亲拟在功德碑上的富商士绅,连嘴巴都快笑歪。当那块功德碑正式矗立在郡守府大门前广场上的时候,一时满城都是欢呼和欢庆的声音。

此后一连数天,郡守府大门前的广场上每天还聚集着众多来瞻仰这功德碑的人,倒像是赶集看庙会似的,为此我怕公物受损,专门让人为这功德碑修建了护栏,并派了一个小队的驻守。

这种盛况一直持续了半个月之久,人数才逐渐了少了下去。

变相提高两郡百姓收入的道路桥梁修建工作结束后,我们统计了这一段时间来的花费,济南郡这边,一共花去了十五万六千六百八十二两银子,这其中光我的水泥采购就花去了八万两之多。而柳七负责的泰山郡那边,也就花去了十万两银子。

如此情况看起来,要将这笔几百万两的善款短时间内花完,还真是成了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了。

我和柳七商讨几天后,才在我的建议下,再次出钱给两郡内的百姓修缮民房。如此一来,又过去了十几天后,我们总算又花去了十几万两银子。

最后,我干脆当好人给这次参与青州平叛的牺牲官兵,按人头每人都给其家属发放五两银子的抚恤银,另外再奖赏幸存的全体官兵每人二两银子。拿这些善款,或者说拿别人的钱收买军心,反正是不心疼的。

因为这次原本总共十万的剿匪官兵,牺牲了有四万六千多人,如此一算,二十几万两银子又花出去了,此外加上奖赏幸存的五万多名官兵,这样又有十几万的银子,总共加起来差不多近四十万两银子。这也算是至今来善款所用的最大花费了。

第七卷 我本卑微,却君临天下

第121章 救助基金会

因为我在上次的奏章便没有为荡寇将军李美言,而是据实的向元昌帝禀告了他因循守旧、指挥无方,而在济南城大胜后又争功冒进突袭泰山郡,致使损失一万多人的官兵。再加上李这家伙之前领军十万装备精良的官兵,两个多月却没有剿灭青州匪军,而我这个安抚使一到当天就歼灭了匪军大部,如此鲜明的对比,只能说明李这荡寇将军实在是无用之辈。所以,在上次朝廷派人来宣旨的时候,顺带着就削了李老头的荡寇将军职,并将其押解进京治罪。

而与之相反,李老头的搭档魏魏老头运气就好了许多,因为我在上次的奏章中,将这魏老头着实美言了几句,说他多次曾劝阻李的一些命令,但都被李无视,才致使官兵屡次损兵折将,此外我还顺带夸了几句,说他是个内政能手,能治理一方。所以,这次魏老头理所当然的被下旨领命为青州刺史,接替病死的前任刺史梁华荣。

对于两人截然相反的旨意,当事两人当然心中都有数,所以,魏老头在正式任命下来后,便亲往济南城向我道谢,还十分有诚意的将他前次所得的十几万两银子全部献给了我。为了安他的心,或者抱着不要白不要的心思,我很干脆的接受了下来。接着,我俩心照不宣的在酒宴上开怀畅饮,两人之间的关系,不由更近了一步了。

在济南城的一个多月,我才将本郡所得的善款花去了七十多万两,剩下的还有两百多万两却是一时花不出去了。

没办法下,我只好为朝廷出钱募工帮忙修筑两郡的城防等防御工事,如此经过一个月时间,总算是又花出去五十多万两。

而泰山郡那边,柳七现在也才花出去了八十万银子。还剩下七十多万两。

再想找花钱的项目,却是有些困难了。总不能每家每户的将这些善款给分发了。

因为出来也将近三个月了,我实在是有些想家。在加上除了善款没有花完外,青州现已太平,我实在不想多留。所以,我琢磨来琢磨去,联系自己前世地记忆,总算给我想出了一个一劳永逸的方法来。那就是组建救助基金委员会,至于委员人选吗,当然就是当地捐钱地这些个士绅富户了。让他们自己监督和具体花费这些善款。当然,我也相应的会制定一些规矩,比如设定这个委员会每年必须至少花费十万两银子做善事,这当然是在除掉善堂每年维持费的情况下。不然我这个倡导者和组织者就有权解散这个委员会。让其他人来当委员,另外就是要做某件善事表决时,必须要超过半数的委员同意才能出钱实施。当然,蛇无头不行,这委员会必须有个主事之人,所以,我在当地选定了捐赠钱数最多的人,为这委员会的主事之人,由其负责每年给我做一次工作报告。至于善款的保管和支取,则比较好办。我将之全部善款存于本地的钱庄,支取的最大额度为一万两,而且必须有委员会至少过半数地签名画押。

我将自己这个想法告诉柳七的时候。当即让他拍案叫绝,说这个方法最是合适不过。

两人就具体细节商讨了一遍觉得很完善后,我便正式向之前捐钱的那些士绅大户发帖邀请过来郡守府议事。新的郡守人选据说尽管早已选定,但至今还没过来上任。这到时便宜了我,偌大地郡守府依然做为我的免费旅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