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大秦帝国风云录 > 分节阅读 378

分节阅读 378(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更是想都不用想。只是这样一来自己的谋划就被破坏了,失去了楚系这个强力后援,未来步履维艰啊。

宝鼎辞别了母亲和妻子,日夜兼程赶赴河北。

这一天到了大梁,蒙武和中原军政官长们出城相迎。宝鼎仔细询问了中原形势,不过对中原局势的发展没有做出任何预测。其实也无须他预测,形势摆在这里,中原局势的发展取决于北方战场,只要北方战场能够取得胜利,中原也就不会有存亡危机。

蒙武主动邀请宝鼎在大梁休息一夜。宝鼎也想探探蒙氏的底,欣然答应。

晚上蒙武悄悄赶到宝鼎的营帐。这段时间蒙氏焦虑不安,他们无法判断北方战局的发展,但他们对宝鼎的才智抱有一定的信心,这一点蒙氏两代人的看法完全一致。宝鼎屡创奇迹,这就是实力的体现,而这种可怕的实力让他们在坚决追随秦王政的同时,也不得不给家族预留一条后路。假如在未来的权力博弈中,武烈侯赢得了最后的胜利,而他们又没有给家族留一条后路,那蒙氏三代人辛苦创下的基业必定毁于旦夕之间。

蒙武这种深夜秘密造访的举动已经把蒙氏的意图暴露无遗,所以他也就没有必要遮遮掩掩了。

“武烈侯对逆转北方战局有几成把握”蒙武开门见山地问道。

宝鼎笑了起来,“北方战局进行得很顺利,何来逆转之说”

蒙武暗自吃惊,不过他的神情没有任何变化,两眼炯炯有神地望着宝鼎,等待解释。

宝鼎神态从容,微微笑道,“中山战场的僵持,不过是上将军的消耗之策,在僵持中消耗赵燕联军的武力和钱粮,在僵持中消耗赵燕联军的士气。尤其是代北军,虽然司马尚想尽办法稳住了代北军,不过那毕竟是暂时的。你可以想像一下,当匈奴人大举入侵代北的消息传到中山战场,当赵燕联军的伤亡越来越大,当我带着几十万援军赶到呼沱水一线,代北军还有多少士气代北军的将士还有多少人愿意舍命相搏人不能绝望,人一旦绝望,哪里还有勇气和信心”

“至于代北战场,匈奴人根本不足为虑。”

“匈奴人还没有统一大漠,它的东面有负隅顽抗的东胡人,它的西面有虎视眈眈的大月氏,它还不具备大举入侵中土的实力和时机。”宝鼎慢条斯理地说道,“对于匈奴人来说,与赵燕两国的合作是个攻占代北的机会,不过他们之间的联盟非常脆弱,纯粹是互相利用。”

“赵燕两国和匈奴人都想让对方与我大秦打个两败俱伤,以便自己渔翁得利,所以匈奴人的主力大军至今还在大黑河一线按兵不动。匈奴人这一招很高明,他们让代北战局陷入僵持,给秦军以重压,迫使秦军不惜代价尽快结束中山大战。一旦秦军以惨重代价赢得了中山大战,那等于中了匈奴人的奸计,拱手把代北送给了匈奴人。”

“我们不愿意放弃代北,所以也不愿意以惨重代价攻占中山。赵燕联军正是摸准了我们的心思,因此一直咬牙坚持。等我赶到中山战场,我可以肯定,赵燕联军马上就会主动议和。在他们看来,大秦绝不会放弃代北,否则关中和河北都将处在匈奴人的威胁之下,为此,大秦会被迫停止中山大战,转而集中主力北上与匈奴人作战。”

“赵燕两国以结盟为诱饵,把匈奴人引到了代北战场,挑起了大秦和匈奴人的战事,如此便给赵燕两国赢得了喘息的时间,更给齐楚两国赢得了反攻中原的机会。一旦秦军陷入两线作战的窘境,则中土必定出现鼎立之局,由此赵燕两国就算暂时摆脱了生存威胁。”

“可惜匈奴人的智慧并不差。匈奴人有自知之明,在他们没有统一大漠之前,他们绝不会贸然与中土霸主秦国开战。”

宝鼎说到这里笑容更浓,眼里更是露出一丝狡黠之色,“赵燕两国的谋划可谓高明,但匈奴人眼光犀利,一眼便看穿了他们的伎俩。两者互相算计,互相利用,互相猜忌,最终白白便宜了我大秦。”

蒙武想了很久,暗自叹息,不得不承认宝鼎的分析有道理。北方战局虽然看上去危机重重,但如果宝鼎的分析是正确的,那么不但没有危机,反而处处藏着杀敌良机。

“如果北方战局顺利推进,那中原局势又将如何发展”

“中原必有大战。”宝鼎说道,“不要抱着侥幸之心,更不要相信所谓的盟约,否则必遭重创。”

蒙武暗窒,一股寒意从心底悄然涌出。

第一卷 崛起 第335章 环环相扣

第335章 环环相扣

秦军两线作战,必有所侧重。以今日大秦财力,必以中原为重,但代北又不能丢,只能被动防守,如此秦军主力云集于代北,而中原兵少将寡,面对齐楚联军的疯狂反扑,恐怕负多胜少。

假如咸阳宫与武烈侯关系密切,秦王政还可以调用京畿军队支援中原,但现在两者势同水火,就算武烈侯无意窥伺咸阳,秦王政也不敢有丝毫懈怠,必定全力保证关中安全。中原没有援军,仅靠地方军作战,形势不堪设想。大秦占据中原不过三四年时间,中原人对大秦至今没有产生什么归属感,心中依旧怀念故国,对大秦那种刻骨的仇恨更是没有消减,所以一旦中原形势大乱,其全面崩溃不过是时间问题。

当初武烈侯逼着咸阳让步,在中原建十万常备军,就是考虑到中原人短期内不会忠诚于大秦,中原必须以重兵镇戍。现在中原常备军主力在中山战场,未来一部分要赶赴代北作战,一部分要镇戍河北,返回中原作战的可能性不大。退一步说,就算咸阳宫命令中原军返回中原,上将军王翦和武烈侯也会想方设法留下他们,置中原于险境,乘机打击关东系势力,继而在未来的政局中迫使咸阳宫做出让步。

蒙氏因此成为政治博弈的牺牲品。这不是蒙氏有没有能力守住中原的问题,而是在残酷的政治博弈中,像蒙氏这种“棋子”就算有逆转乾坤的能力,就算是一头猛虎,也会被更强大的对手,被一群恶狼毫不留情地围杀。

武烈侯对关东系的打击力度当真是一浪高过一浪。当初他打击熊氏外戚的时候剑光四射,锋芒毕露,现在他的手段变了,变得非常隐蔽,但杀伤力更强,屡屡置对手于死地。从姚贾、顿弱到尉僚,关东系重臣一个接一个地倒下,如今轮到蒙氏了。

蒙嘉有先见之明,他预感到蒙氏的危机正扑面而至。在秦王政下令调武烈侯去河北的同时,他就飞速密告蒙武,请蒙武放弃一切不切实际的幻想,主动向武烈侯示好,务必给蒙氏留一条后路。从长远利益来看,武烈侯的国策变革方案有利于蒙氏,虽然蒙氏不能背叛秦王政,不能公开支持,但完全可以做到暗中支持。政治斗争的本质是妥协,妥协之下的双赢才是上上之策,相比起来,杀戮终究是两败俱伤的下下之策,这对任何一方包括对王国其实都没有丝毫好处。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