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大秦帝国风云录 > 分节阅读 224

分节阅读 224(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们,都同意宣太后的说法。宣太后不在了,一切都变了,当初附议宣太后分封诸侯的君侯们放逐的放逐,诛杀的诛杀,咸阳一片血雨腥风。”

“大王亲政,长安君、长信侯瞬即倾覆,其后就是文信侯吕不韦。吕不韦主政的时侯,也曾建议统一之后,分封同姓诸侯王,然后,他就被赶出了咸阳。”

“武烈侯,站得高,看得才远。”老太后的声音越来越小,“大秦的君侯站得都很高,但目光短浅者太多,所以一个接一个地灰飞烟灭了。你要好好想想,想通了,想明白了,想出主意了,才能好好活着。”

宝鼎冷汗淋漓,呆坐无语。这就是所有秘密的根源

第一卷 崛起 第200章 历史把我吞噬了

第200章 历史把我吞噬了

宝鼎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一个足以加速帝国灭亡的错误,现实和他的理想突然分道扬镳了。

分封制代表着什么代表着贵族的特权,代表着贵族的利益。贵族的特权和中央集权是一对生死仇敌,贵族的利益和王国的利益则是天生的对手。

贵族的特权和贵族利益至上直接造成了春秋战国六百余年的战火,而中央集权和王国利益至上虽然同样无法保证王朝世世代代的延续,但最起码可以保证一段时间的和平,可以让普罗大众获得一块相对安宁的“乐土”,即使“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不争的事实,但两者毕竟没有可比性,对于普罗大众来说,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这同样是不争的事实啊。

怎么会这样我怎么会走上一条不归路就因为我是贵族,所以不可避免地代表了贵族的特权和利益,所以不可避免地成了君王的对手,所以成了埋葬帝国的掘墓人

宝鼎如遭重创,思绪在恍惚之中飞到了历史的长河之畔。大河奔腾,浪涛咆哮,一如他此刻汹涌澎湃的心潮。

中土七国为了兼并争霸而纷纷寻求强国之路。于是变法大盛,法家是变法的主要推动者和实施者,法家“法术势”三派在各国变法中有个共同点,那就是加强君王和中央的统治权。

春秋中后期,井田制度崩溃,公田变私田,随着土地制度改革而来的是士卿贵族的飞速崛起,他们开始夺取政权,比如鲁国的三桓,晋国的六卿,齐国的田氏,于是鲁国被三分,晋国被赵魏韩知范和中行六氏瓜分,齐国则直接被田氏篡国。随着士卿的崛起并夺取政权,历史由春秋进入战国。战国是“兼并”的时代,是变法的时代,而变法的核心就是中央集权,所以战国又是一个逐渐走向集权的时代。

君王需要集权,所以锐意变法,而变法的主要措施之一就是改分封制为郡县制。

县出现于春秋早期,国君在边疆或者新占区域设立,直接领导。渐渐的,王国里的县越来越普遍,与贵族的封邑构成了王国的地方组织。到了春秋末期,晋国首先出现了郡,同样是在边疆荒芜之地。郡比县的地域大,繁荣之后。在郡下设县,于是就出现了由君王直接领导的郡县两级地方组织。

到了战国,各国变法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剥夺贵族的封邑,推行县制,在此基础上实施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做为贵族特权之一的分封制就此走向末路。

战国时代各国的郡依旧设在边疆地区,目的是巩固边防。在兼并大战中,战胜国占据新领土之后马上设郡,以利攻防。秦国在兼并六国过程中,每占一地必设郡,于是郡县也就遍布中土大地。

秦统一之后,在帝国实施郡县制是“水到渠成”的事。中土的郡县都在中央直接领导之下,中央集权同样也是水到渠成的事。

历史的车轮已经不可阻挡,分封制必然覆灭。

帝国灭亡,项羽分封十九王,后战国时代来临,烽烟再起,但仅仅五年之后,刘邦再次统一天下。刘邦立国,大汉初期实施分封和郡县并行制,专制皇权和王国势力矛盾激烈,引发七王之乱。这一次专制皇权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从此中央集权和郡县制一直延续至今。

帝国为什么在短短十五年内覆灭了

原因很多很多,但中央集权和贵族特权的矛盾,王国利益和贵族利益的矛盾,必然是导致帝国覆灭的重要原因之一。

大秦现行制度就以郡县制为主,辅以分封制。关东六同样是分封制和郡县制并存,其中赵国也是以郡县制为主,而楚国则是以分封制为主,楚国的贵族势力在目前七国中最为庞大。齐国则始终没有设置郡,但它设置了五都,除国都临淄外,四边各有一都镇戍边疆。

大秦的君侯虽然不多,但持续存在,这是时代的必然,任何事物的灭亡都需要一个过程,一个契机。始皇帝在帝国诞生之初,毫不犹豫地将大秦贵族的特权和利益连同其它六国君王和贵族一起铲除,将中央集权的威力发挥到了极致。月盈则亏,水满则溢,物极必反,结果帝国轰然倒塌。

反其道而行之呢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