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阿斗 > 分节阅读 245

分节阅读 245(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后便是大宴群臣,而这大宴群臣也不会只请一次,长安城那么多重要人物,请一次也坐不开,所以受邀之人会按照身份被分成数批,分开宴请。而这一切自然有司职礼仪的官员帮助阿斗全都安排的妥妥当当,阿斗只需要按照程序按部就班的做便可以了。

当木偶的感觉自然不舒服,特别是大宴群臣的时候,那些臣子们自然挣着一个一个跟自己这个皇帝敬酒,哪怕是三国时代的酒水度数不高,也吃不消这种车轮战。

伺候阿斗酒水的内侍宦官都是经过特意训练过的,往往当这些内侍宦官看到皇帝已经有些醉意时,倒酒的时候便只会倒上半杯,若是等到皇帝喝的有些迷糊的时候,便会将酒里面掺上水,有时候会干脆直接换上水,避免皇帝喝多了伤身子。

上一次是阿斗登基的时候大宴群臣是为了钓朱灵上钩,醉翁之意不在酒,所以根本没怎么喝,也不知道这酒上的玄妙。所以喝酒的时候,阿斗不得不用内功撑着,让自己保持清醒,不要醉倒。

说起来阿斗在长安城待得时间并不长,远不如庞统,毕竟庞统当初是跟刘备一起进长安城的。而长安城作为古都,城内自然有不少知名人物,比如一些名臣之后,或者是一些大儒学者,这些人阿斗都不认识。于是庞统干脆接着大宴群臣机会,将这些人一股脑的请来。一是给这些人个面子,二便是为了给阿斗引荐一下其中比较重要的几个人。

终于,经过近半个月的折腾,这一股庆功之风才逐渐的平息下来,而阿斗也有机会静下心来,开始思考如何对官制进行改革。

如今曹魏实行的是九品中正制,这官员分为九品,已经有了后世的雏形了。而这九品中正制一直持续到隋朝,后来科举制度出现,隋文帝便创立了三省六部,来限制和分割丞相的权力;明洪武朱元璋因为胡惟庸一案,废除了丞相和中书省,而到了明成祖事情,便出现了内阁和首席内阁大学士这一职务,简称首辅,名义上是宰相但是权力不如宰相。

但是这些官制都不是阿斗所熟悉的,阿斗真正熟悉的还是清朝的管制,也就是清朝沿用了一百多年的军机处。

九品的划分没的说,清楚明了,这点阿斗准备借鉴,六部将政务的分工明确化,大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值得用一用,至于削弱丞相的权力,阿斗暂时还没有这个打算。如今丞相诸葛亮对蜀汉的忠心阿斗是知道的,只要诸葛亮在一天,阿斗便不用担心丞相权力过大的问题。更何况诸葛亮这人对政事不是一般的精通,有他在,会省去阿斗不少麻烦。

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今天下三分,正是用人之际,远未到卸磨杀驴的时候,所以这时候,阿斗倒并不急着收拢权力。

宦官一阵垫步走了过来,轻声说道:“陛下,卫尉刘琰求见。”

“宣”阿斗抬起头来,脑中回忆起这个刘琰的资料。

说起来,这个刘琰是刘备麾下的老臣子了。官渡之战的时候,刘备曾经占领过汝南,那时候刘琰便在刘备麾下为从事。后来刘备得了益州,便封刘琰为固陵太守。这一次雍州需要人手,刘琰便随同张松一起被调到了雍州,封为卫尉,同时加封武乡侯。

这么多年来,刘琰一直在地方上为官,与阿斗没有什么交集,阿斗也只是知道有这么一个人而已,并没有见过真人。但是听人说这个刘琰很有文采,善于言谈,颇有长者之风。更重要的时候,刘琰的老师便是经学大师郑玄所以刘琰在经学上的造诣,也是十分高深的,一般大儒都比不过刘琰。

三国时期注重出身门第,就凭着郑玄弟子这一条,刘琰的身份就高了三分,特别是在长安这种世家云集的地方,更看重门第这一条,所以刘琰到了长安以后,身份地位也跟着水涨船高。

阿斗这边想着,对面刘琰已经进来了,见到阿斗马上很规矩的行了大礼。

“刘爱卿,免礼平身恩,这个刘爱卿前来,可是有什么要事”阿斗说话的同时,仔细打量起眼前的刘琰。

今天刘琰是一身官服,整理的是一丝不苟,在朝脸上望去,胡子也是梳理的非常整齐,眉宇间带着一股子倔强,典型的文人模样,远远望去,阿斗就能感觉到,刘琰是那种做事情一板一眼的人。

“陛下,臣当年曾游学于长安,也认识了不少长安的大儒学士,近日臣初至长安,自然免不了与当年的友人一聚。”

阿斗愣了愣,这刘琰说这些干什么,难道就为了卖弄一下他刘琰在这长安城里人际广泛随后阿斗想想人家说刘琰颇有长者之风,应该不至于来卖弄这样的事情。

只听刘琰接着说道:“臣与友人相聚之时,不免谈天说地,臣的不少友人,在言语之间,对必须迁氐人入雍州一事,略有怨言”

刘琰说到这里偷偷的瞅了瞅阿斗的表情,而阿斗却没有表现出任何特殊的表情,这反而让刘琰有些摸不着底。所谓伴君如伴虎,在阿斗面前,刘琰也不敢话太多。

“略有怨言我看是很有怨言吧”阿斗暗自想道,此时阿斗脸上虽然没有表情,心中却明白刘琰这是故意捡好听的话说的。

刘琰见阿斗没有任何表现,只好壮着胆子说下去:“陛下,臣的那些好友多为大儒学士,他们觉得,氐人毕竟是胡人一类,若是入我雍州,恐怕是引狼入室。”

“呵”阿斗反而笑了起来,之前阿斗决定将氐人迁移到雍州的时候,就预料到了会有人反对,只是没想到,这刚有一些苗头,刘琰便匆匆的跑来告诉自己了。

良久后,阿斗开口问道:“刘爱卿,你精通经学,你觉得呢”

“臣以为,此事乃是一双刃之兵,氐人随是胡人,但是若是愿意诚心归服从我大汉教化,则无以为虑;若是不服我大汉教化的话,必成大患。”

“教化”阿斗身体微微一颤,猛的想起了之前诸葛亮所说的“以氐治氐”,从氐人当中选拔官员,治理氐人,然后在辅以汉人官员,从旁教化,看来那个时候,诸葛亮就已经想到了这教化的重要性。

“刘爱卿,孔子曾言,有教无类,你那些友人也都是饱读诗书的大儒学者,可愿意去教化那些未开化的氐人,让那些氐人沐浴我天朝雄威”阿斗突然开口问道。

“恩,这个,臣不知道”

“哦”阿斗点了点头。此时,阿斗脑中突然闪过一个想法。

根据阿斗对这些文人的了解,这文人最好的便是名声。这一点,恰恰可以好好的利用一下。

“刘爱卿,你说得对,那些氐人是需要教化,这样吧,朕给你个差事,这长安城内的大儒学子你比较熟悉,不如就由你找些人,去教化那些迁入我雍州的氐人如何”

“陛下,这恐怕”

“刘爱卿,别急,我还没说完。朕准备在这未央宫外建立一阁,名曰敬贤阁,凡是教化氐人有功者,皆可封为敬贤阁大学士,画像置于阁中,以表其功,同时供后人标榜学习”

“啊”此时,刘琰已经吃惊的睁大了眼睛。

这文人最好的是名声,最希望的也是自己的大名能够流芳百世。能够留下名声的最好的方法,自然是出书立著,第二便是广收门徒,但是这两点,必须得有大学问的人才能做到,自桓帝来,那么多儒生也就出了一个马融和一个郑玄而已,其他人绝大多达不到有芳百世的程度。

专门建立一阁,用来表彰有功人士,这觉度是个新鲜事情,同时身为文人的刘琰也知道,只要能被封为敬贤阁大学士,把自己的画像挂在那敬贤阁中,铁定是流芳百世的事情,这对于一个文人来说,诱惑太大了而这教化氐人,远比弄出什么经学大著来容易的太多了

“呼”刘琰深深的吸了一口气,开口说道:“臣当尽力而为”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