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异世明皇 > 分节阅读 209

分节阅读 209(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写了一封奏折详细禀报了朝鲜的情况,并对为何在立春后才动工修战备作了详细解释。

两人的奏折一先一后,经辽东递往京师虽然两份奏折中都没有讲到正副使者间的矛盾,甚至连对方的意见都没有写出来,但本身两人分别上奏这件事就已经表明了许多东西。

奏折递了上去,因为没有皇上的旨意,他们这个使团还不能回去。姜曰广跟鹿善继争执过后,两人虽未再有口角,但彼此的关系淡漠了许多。几乎两人不再同时出现在一个场合,朝鲜君臣明里暗里也渐渐发现,两位大明使者在闹矛盾。但没有人敢去揭破,南人党也不敢去做这个和事佬,都是小心翼翼的招呼他们,免得两边得罪。

十数天后,朝鲜方面带来了一个令人吃惊的消息。

“女真人出兵锦州了”

姜曰广一阵得意,皇上给他配鹿善继这个副手,就是因为他不懂军事。现在他这个不懂军事的人却比这个懂军事的看得准的多。所谓边才就不过如此嘛

他将皮岛何可纲送来的军报递给了鹿善继,仿佛对两人原先的争执丝毫没有芥蒂,他一脸笑容道:

“有了这份战报,鹿大人可放心了北虏终于按捺不住了,居然妄想去锦州讨便宜。袁督师在那,我等可以高枕无忧了待明年立春之后,修缮城墙,或许北虏从锦州溃败后会拿朝鲜出气也未定啊”

鹿善继看着这份从辽东发给皮岛,再由皮岛转过来给汉城的军报,心中万分不解姜曰广的话他根本就没有听进去,鹿善继心中只有一个声音再问:

“皇太极怎么会打锦州呢怎么会是锦州呢”

第三十二章初闻战报

大明,乾清宫

下边坐着成基命、孙承宗、傅宗龙、贺逢圣四个内阁大臣。

当手里拿着袁崇焕发来的八百里加急奏折时,我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感觉。也许,我若是不实行三边压缩辽东空间的计划,皇太极根本就不会出兵锦州。事实上,我没有想到他会进攻锦州,朝着三个方向中防御能力最强的大明进军。我内心跟倾向于皇太极跟大明在蒙古、朝鲜打游击战,而不是现在就主力对决。尽管辽东军在袁崇焕的训练下已经过了七年时间,关宁铁骑也恢复到了三万的规模,但面对同样休养生息的八旗骑兵,能有怎样的胜率还是未知之数。

“各位爱卿怎么看”

突然来了紧急军报,怎么也要跟大臣们商量下。成基命他们几个大臣在场倒很正常,贺逢圣之所以在,是因为这内阁、六部大臣里边他最年轻,我总想让他多学着点,以后也好有人能够替我挑起朝中的担子

这里边最有发言权的是孙承宗,但首辅是成基命,皇上没点名问话,他也不好擅自越了规矩回奏。成基命自然知道皇上实际问的是孙承宗,他本文官出身,一直来管的又是吏部,对兵事的见识要差些。他稍稍低头想了会便躬身道:

“回禀皇上,微臣不善边事,就抛砖引玉说下微臣的浅见女真人直犯锦州,从袁大人的奏折中来看,北虏虽号称二十万来田猎,但实际上来讲,他们最多不过十万人马,甚至更少。袁大人数次在锦宁一线阻击女真人,微臣以为此番亦可,只要坚城固守,不出今年,女真人伤亡一大便会主动撤去。”

成基命所说的具有一定的道理,也代表了朝内相当一部分人的想法。可能是因为袁崇焕在辽西守了十年,女真人一直攻不破锦州、宁远的防线。京师以及朝内的大臣对女真再无万历、天启年间那么恐惧。根据高起潜的回报,京中的百姓也是毫无惊惶,只是当作一件饭后的谈资罢了。

“孙爱卿,这里边你在辽东最久,又亲一步道:“回禀皇上,首辅大人的估计倒极为中肯,女真这几年被大明击败数次,兵力损失严重,即便敌酋皇太极四处征兵,讨伐黑龙江流域的野人部落,只怕增长也有限。当然,如果他不顾一切后果,全族一战又另当别论微臣以为这种可能性极小,若其元气一伤,女真便有灭族之祸。锦州坚守十余年,城墙不断加固完善,微臣在锦州城墙布防大量火炮,内储粮食,故皇太极即以十万之众而来,也无法攻下锦州城。微臣担心不在锦州,而是在锦州的前沿大凌河城皇上请看,”

孙承宗走到宫殿侧边挂着的大明皇舆图前,指着锦州一带的地图道:“这里是锦州,后边有松山、杏山、塔山作为依托,连连相扣,互为支援。但在锦州以东的大凌河城,却是孤立无援。其东南的小凌河城因不便防守,微臣旧年守辽之时全面收缩阵地,便废弃了小凌河城及大凌河东的右屯城。这些山城原本可以作为驻守之所,但女真人有火炮之后,小城易被轰塌城墙。锦州以东只有大凌河一个据点,皇太极在进军锦州前,必会先攻大凌河,是以微臣最为担心大凌河不可守”

听着孙承宗的解说,我不由皱起了眉头,在原先的历史记载中,在崇祯四年大明修筑大凌河城,皇太极亲率两余万人马将其团团围困。朝廷派出的四路援军都给击溃,大凌河城也因为弹尽粮绝,最终开城投降。此役大明损失诸多战将,其中拒不投降的何可刚死于祖大寿后之手祖大寿骗得皇太极信任后逃归又坚守了锦州十年。而后金则恰恰相反,因为汉人将领的大规模投降,使得后金的实力得到了提升。

大凌河之败可以说是一个划分点,大明至此再不曾有人敢提出恢复辽东的计划,辽蓟督师孙承宗也因此受累下台。此后辽东在被动挨打中,逐渐丢失一个又一个的据点,最终一直退回到了宁远。

这段历史我记得相当清楚,就算是我统治的这个时代,大凌河城这一战关系也仍旧重大。因为大明跟女真上一次作战失利了,要是丢失了大凌河,大明要想恢复辽东,就得重新开始布置据点。

我看着地图问道:“现如今大凌河守将何人”

傅宗龙欠身回答道:“禀陛下,现任大凌河守将是总兵官祖大寿”

“又是他”我不由失声道。

孙承宗跟傅宗龙面面相觑,不知皇上指的是什么难道皇上对祖大寿有什么看法嘛不过,上一回祖大寿平山东之乱,皇上对其赞赏有嘉广宁之役中祖大寿死战不退,虽然最后丢了广宁城,各路将领都降了一级,但是应有的赏赐一点都没有少。皇上突然说这么一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摸不着头脑的孙承宗还是问道:

“皇上,祖大寿驻守大凌河有什么不妥嘛”

我连连摇头道:“不,不,朕只是没想到会是他守那里”我暗暗否认自己心中荒唐的想法,虽然此时跟另一个时空的历史何其相似,但祖大寿必会坚守无疑。有了袁崇焕主持,大凌城就不会孤立无援,也决不至于给皇太极打得毫无还手之力,历史绝对不会重演

“皇上,微臣也以为锦州坚守必无问题,只是在于大凌河如何确保是否需要从山海关调兵救援”傅宗龙是兵部尚书,这是当任此职来第一次面临大战,所以他不能不谨慎其事。

“派兵救援”

历来辽西告急,山海关一带就会戒备,必要的时候就带兵出关救援。这一次需不需要呢大凌河有三万人马,加上山城里的居民,至少可以征调四万的壮丁。而在锦州驻有四万人,周边的松山、杏山、塔山三个据点分别驻守着一万人。除了皮岛的两万兵额,宁远因为是重镇,相对而言所需兵力极少,只留了两万作为策应。山海关则驻有马世龙率领的四万兵马,山海关虽然在内地,但是离山海关不远就是九边之一的蓟州镇,山海关的驻兵不仅随时出关,但也随时准备进关支援北面长城一带。也就是说在不救援的情况下,锦州防线上,明军跟女真人都是十万之众,一对一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