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傲唐 > 分节阅读 62

分节阅读 62(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一早就过来处理奏本了。

送到他这里来的奏本大多都是经过政事堂诸宰相商议,一些还有宰相们的批阅意见的重要奏本,不是很重要的那些奏本都由宰相们代为批阅处理了。

这些送到他这里来,事关比较重大的奏本上批阅的意见大多让李隆基满意,这让他越加的感觉不错,在批阅奏本时候,还偶尔与侍立在一边的高力士调侃几句。

潼关守住了,长安转危为安,在接到叛军退守陕郡的消息后,李隆基原本担着的心就基本放下,再加上各地传来的消息都是挺好的,官军与叛军作战基本都取得了胜利,安禄山退回洛阳后,再次打算退守范阳。得知这些消息的李隆基一点也不担心叛乱不能平息,他基本恢复了往日的生活习性,每天近半的精力都用在休养、赏听乐舞上。

大多的事宰相们都会代为处置,特别是杨国忠深知他的意思,许多事上的处理意见与他不谋而合,难以处置的事也会来问询他的意见。大臣们有这般能耐,给出的意见让他满意,他也不去管太多。今天这几本奏本批阅完后,他也准备去听杨玉环新作的一首新曲。

李隆基也知道,如今沉湎在音乐与舞蹈中并不太适合,大臣们会进谏的,毕竟现在形势还没完全逆变,叛乱还在继续。但他处理完朝事,再去听曲赏舞,小寐休息一下大臣们也无话可说了。

不过在看倒数第二本奏本时候,却有人来报,说是太子李亨求见。

一听李亨求见,李隆基不快地皱起了眉,不过在犹豫了一下后他还是令人将李亨带了进来。

“儿臣见这父皇,”李亨上前恭敬地行了礼,“今日见父皇精神不错,儿臣甚是高兴。父皇这般勤于朝事,让无所事事的儿臣很是汗颜。”

李隆基合上了奏本,将身子靠在身后的靠枕上,看着李亨意味深长地说道:“唔你是责怪朕没将朝事委于你吗”

李亨被吓了一跳,赶紧解释:“父亲,儿臣怎么敢。儿臣没有一点这个意思,儿臣只是担心父皇的身体,这些天你太操劳事了,要多休息,免得因劳累过度而吃不消。如今天气很热,儿臣前些日子都中了暑气,躺了好些天才好。父皇一定要多注意休息,有什么事可以吩咐儿臣去做的。”

话虽这样说,但李亨心里还真的怨气,生怨气的理由就是刚才李隆基所说的,他想趁叛乱起来时候,插手朝事,但李隆基却不给他这个机会。

安禄山的叛乱起来后,李隆基没太多精力关注和处置关于叛乱的事务,朝政大事基本都由政事堂诸宰相负责,也就是大多都是杨国忠说了算。皇帝没太多精力处置事务,各地军情又紧急,按理这种情况下怎么都该他这个太子监国,代为处理朝政大事,但李隆基却没有一点这方面的表示,让李亨很是着急和担心。他相信叛乱终会平息的,而平叛过程中插手朝事是扩大自己影响的绝好机会,至少可以趁机在朝堂上多安插一些亲信,以对抗杨国忠。

他现在这个太子的位置并不稳,时刻都有危机感,杨国忠可以说处处与他对抗,不知道多少次在李隆基面前蛊惑废了他这个太子,改立其他皇子为太子,而父皇李隆基也几乎被说动了,要不是与他私交还算可以的高力士帮着说一些话,说不定现在这个时候他已经被废,大唐的太子变成了其他人。有这个念头的时候,他一个劲地埋怨李隆基活的太长了,以至他这个当朝太子已经四十几岁,却依然没机会即位为皇,还要处处受杨国忠的制约,太憋屈了。

叛乱起来后,杨国忠的地位很受打击,许多大臣公然要求皇帝处罚杨国忠,以绝叛军起兵的借口,但李隆基却不为所动,还对杨国忠越加信任,灵宝兵败也没对其处罚。更让人可恨的是,其子杨晞率军急救潼关,竟然立下了让任何个人都惊愕的功劳。如此一来,杨国忠的威望非但没有任何折损,还因为杨晞出色的表现得到了巩固和提升。杨晞更是出任兵马副元帅之职,执掌潼关十万兵马。

杨晞执掌了潼关兵马,可以说也就左右了长安的命运,大唐的国运都捏在了杨家父子的手里,这让李亨如坐针毡,芒刺在背,非常重的危机感上,让李亨不得不在一些能发表意见的时候,主动站出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就如当日杨晞回长安后,他当殿建议改其他将领为领军元帅,让杨晞回京坐享功劳。但他的意见并未被父皇李隆基采纳,他也马上住了口,不敢多说。但他却不甘心杨家的势力越来越强大,让他这个当朝太子在朝堂上都没发言权。

今日进宫,他还是要向父皇提议一点,这也是他考虑了好些天才决定的事。

听李亨说的挺有感情,李隆基那点猜忌也就没有了,笑了笑后道:“太子的一片孝心,朕知道了,你也不要担心,朕虽然年纪大了,但还是能勉为其力处置朝事的,如今政事堂诸宰相都勤勉于事,能替朕分忧,朕一点都不担心朝事没人处置,太子就不要太担心了。”

听李隆基如此说,李亨心里的怨气再次升腾起来,不只对杨国忠却加仇恨,对面前自己这位生身父亲也充满了怨言,但他却不也有任何的表示,也记着今天来请见父皇的目的,马上将怨气压下去,再恭敬地对李隆基施了一礼后,道:“父皇,儿臣今日进宫求见父皇,是有一事想与父皇商量的。”

“有何事要与朕说,太子尽管言来就是”李隆基抚着花白的胡须,不动声色地问道。

“父皇,潼关的兵马已经有十万余,临时征召的后续人马还在继续往潼关开拔的过程中,但杨晞斩杀怯战逃跑的边令诚后,朝廷并未在潼关镇军中设监军一职。儿臣作为兵马元帅,觉得如此甚是不妥,儿臣已经听到多位大臣有过报怨,说如此是坏了大唐的军制,万不能继续如此。因此今日就大着胆进宫求见父皇,希望父皇能重设监军职”

第二十章监军人选

李隆基听了李亨所说还未作答,一边侍立的宦官高力士小心翼翼地上前附和了一句:“陛下,老奴觉得太子殿下说的不错,大唐的军制是不能破坏的。如今潼关的危急形情况已经消除,诸将也配备停当,应该重设监军一职。”

一听高力士真的替自己说话,李亨心里大大松了口气,投了感激的一眼,但高力士却是无视,在说完话后依然面无表情地站回到一边。

李亨也马上再次禀奏:“父皇,正是如此,监军制度是父皇一手创立起来的,绝不能因为什么人而将其破坏。如今大唐的军队中,唯有潼关镇军没有设立监军一职。潼关是长安的门户,地位无比重要,万不能有任何马虎。因此儿臣建议父皇,应该尽快在潼关镇军中设立监军一职。”

“唔,说的有些理监军制度是不能毁,任何一支大唐的军队中都应该设立监军,”李隆基想了一下后,还是认同了李亨和高力士的所说,也马上问道:“太子既然建议朕尽快在潼关镇军中设立监军一职,那你有没有什么合适人选推荐呢上次你所提那鱼朝恩朕也派人了解过,此人虽然进宫有年,但并无什么出色表现,又曾被杨国忠训斥,让他去潼关并不合适”

听李隆基说的这么明白,李亨心里咯噔一下,生出一点不妙的感觉来,张张口却一下子不知道怎么说。他今日进宫建议李隆基在潼关镇军中设立监军职,就是想推荐非常得他信任的宦官鱼朝恩担任的,准备在李隆基答应了他所请,准备在潼关镇军中设立监军后就再次推荐鱼朝恩。

他已经想好了如何在李隆基面前称赞鱼朝恩对大唐的忠心及其不错的能力,但他还没开口,李隆基就将鱼朝恩到潼关担任监军的可能否定了。不过李亨的脑子反应很快,立即就想到了另外一个人,也就在愣了一下后马上回答道:“父皇,儿臣也知道鱼朝恩能力有缺,恐不能在非常时期任监军务,让父皇放心。臣觉得有另外一个人非常合适,这个人入宫已经三十几年,一直与世无争,能力又不错,与杨相公及杨元帅也从无过节,儿臣觉得此人去潼关任监军非常合适。”

“是什么人”

“内侍省主管李静忠,”将自己心目中第二个人选说出后,李亨马上跟着解释:“李静忠入宫多年,曾在父皇身边随侍,父皇也曾称赞过此人不错。他有资历,年岁又大,处事非常沉稳,平时极少与人起冲突,因此臣觉得让此人去潼关非常合适。”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