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幻之盛唐 > 分节阅读 271

分节阅读 271(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场大浑水。

我到了这里,这才明白当初千秋宴上,他们所说地“又一个的意思”,在我之前的“西域通”,竟然是李白同志,不过从他出生地在西域碎叶地区今土库曼斯坦境内,能破解渤海国特意刁难承送的天书本事来看也是在情理中。当然。能被与他相提并论,让我虚荣心是小小满足了一把。

按照高力士的暗示。

众人皆以为。李白同学当年春风得意之时被黜,表面上的原因是作风狂放得罪了小人,他失意是为高力士怀私所陷,但事实上这只是世人所知表面上的原因,高力士在老皇帝身边多年,是一个非常小心谨慎地人,不会那么轻易构陷一个全无野心地狂生。真正地原因真正地原因是他交游广阔。和诸王走的太近,甚至应邀成了皇太孙剑术老师,卷入以太子亨为首的太子党,和杨国忠为首的后党的斗争中,而成为政治倾扎的牺牲品。

虽然在他看来同样是为皇家出力,接受太子地要求教授太孙一些武技,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但当时炙手可热的杨李党人就未必能这么想了。老皇帝也未必能这么想,要知道长安名动一时的所谓饮中八仙,包括了宗室亲王,元老大臣,清流人物、文坛领袖、士林俊杰、宗学大家等朝野各个类型的阶层代表和偶像,再加李白本身具有号召力的江湖背景。已俨然形成个影响力和代表性极广泛的政治集团。

其中诸人又以风头最重的李白马首是瞻。光综合了众人多方面背景,这些人如果结党起来,本身地号召力足以形成一股可以影响朝野的巨大力量,不是任何当权者所希望的,别说李林甫、杨国忠、高力士这些代表了权臣、外戚、内官集团深为忌讳,连皇帝也不得不猜疑起来。因此很容易就成为皇帝猜忌和别人谗言的理由,被放逐也是情理中的事了。

老皇帝虽然对名士有相当宽容纵许的气量,但不能容忍来自子孙地威胁,从他虽然伤心但毫不留情的处决,涉嫌带兵甲夜闯禁宫的前太子在内的三王手段上可以看出来。

自古以来越是英明有为的君王。对继承人越是严厉。甚至近乎严酷,其第一继承人也越难以善了。从汉武帝到近代的唐太宗、武则天所立的首位太子万一例外的或废或死。连玄宗老皇帝也不能例外。。

当然。

关于高力士的眼光和见解,我还是相信一二的,历史上地高力士一向做事谨慎,又善于观察时势,从不随意开口讲话。又因为他在宫中时间长了,见到过宫廷中各种地各种权利之争和残酷血腥,所以他就采取了明哲保身的处事方法。就是和他自己最亲近地人,如果受到李隆基的斥责处分,他轻易也不相救。

所以,李隆基始终保持了对他的信任,君臣二人的私人感情很好。再加上高力士处事周谨,少有大错,轻易不敢骄横,在朝廷内外亦没有大的坏名声,和诸王公大臣都能保持良好的关系,朝中的大臣们也并不讨厌他。这位大阉虽然有贪婪、党同伐异等很多缺点,但对李唐王朝的忠诚,是毋庸质疑的。

要知道,当年整个朝廷能够预见到安禄山必反的人,只有两个半,其中一个是开元名相张九龄,安禄山还是平卢节度使下的一个讨击,正在待罪大理寺,他就遇见到此人善揣人心,好用胡将,所图滋大将来必成大患,另一个就是高力士,本来杨国忠也算,但是这位说安禄山反,党同伐异的心思更多于对时事的判断,因此之能算半个。

话说回来。

所谓的饮中八仙,无形中,代表了一股庞大的政治舆论势力,无论倒向哪一边,都是另一方不愿意看到的事情。

那时又正是李林甫、杨国忠两位交替当政时期,与当时身为太子的今上简直是苦大仇深,恨不得除之欲快,矛盾极其尖锐,只是因为当时的太子城府够深,很能隐忍也很有人脉,那些人为他拼命罗织的罪名,他总能有惊无险地逃脱过去。只是所谓神仙打架,小鬼遭殃,作为太子身边亲近的人,就难以幸免了。

太子亨先后被迫废了相辱以沫的太子妃韦氏、与宠爱的杜良娣断绝关系,而亲信的大舅子韦坚、密友兼节度使皇甫惟明,或被赐死或被迫自杀,连从小一起长大的名将王忠嗣。也因为勾结太子的罪名而被构陷。现今那位得宠地张良娣,若不是与宰相张说为同族。张说二子又甚得皇帝赏识,相互多有维护,恐怕也是一个被休戚的下场。

如果这时候,李白真如传闻中,公开应聘为太子剑术地教习,哼哼。。。。。

因此说李白被老皇帝以“非庙堂之器,赐金放还”。还真不是偶然,或许说是出于一种爱才的保护手段,算是他的幸运。

虽然如此,仍有很多人看好他,当时很多的名门闺秀也仰慕他,他的第一任妻子就是前宰相许围师的孙女,许氏虽然早死,却为他留下大片的田产。让他可以衣食无忧地满天下,象无业游民一般的流窜闲逛,而现任妻子也是前宰相宗楚客的孙女宗氏,还留下李白酒醉梁园题壁,宗氏小姐以“千金买壁”的佳话。

但所谓被皇帝亲自放逐的人,也基本没有人敢起用他。空有盛名,却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人生和事业的低潮期。此刻,他正是重新意气风发之时,据说永王引兵浔阳,知李白在庐山屏风叠隐居,派谋士韦子春三顾茅庐。

虽然宗氏夫人劝阻,“出门妻子强牵衣”。李白过后也说:“空名适自误,迫胁上楼船。”但李白还是怀着犹豫和不安的心情加入了永王幕府,就这样上了贼船。并且在入幕以后,就被报国有路而陶醉。他赞美永王东巡。肩负拯救中原地责任。写永王东巡歌十一首。

“试借君王玉马鞭。指挥戎虏坐琼筵。

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

帝宠贤王入楚关。扫清江汉始应还”的诗剧,反映出李白对这次起兵的看法和心态。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