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我是秦二世 > 分节阅读 344

分节阅读 344(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大兴安岭顶端的漠河城在十余万东胡人的努力下已经初具规模,但是这漠河城最终也只能当作黑龙江郡治下的一个县治而已,毕竟胡亥当初新设黑龙江郡的时候也只是定下了黑龙江城的位置,而漠河则是李信为了渡过东北寒冷的冬天无奈选择的中转基地而已。

黑龙江在先秦被称作弱水。而挹娄人和夫余人就世代生活在弱水流域,算是开发东北平原的先驱了。

当年东胡人同挹娄人、夫余人甚至高丽人祖先相处虽然大多数时候算是融洽,但是将弱肉强食已经根植到骨髓中的草原部落,又怎么可能不想不劳而获。

虽然因为东北地区没有适合草原部落生存的草原,东胡人并不如何看重这块比草原还要荒凉的地方,但是几方依然还是时常有厮杀之事发生。

当然大多数时候都是游牧的东胡人越过大兴安岭来抢掠挹娄人和夫余人而已。不过总体来说。东胡人和夫余人、挹娄人几方以物易物的交易在大多数时候还是很平和的。

而夫余人为了让自己免受抽了的东胡人劫掠,却是将土地和物产最为丰富的弱水中游让给了挹娄人。使其做为夫余人的屏障而已。

留下四万平夷军继续修筑漠河城,李信领着六万平夷军沿着黑龙江顺流而下。

其实初春的东北虽然天气没有寒冬腊月冷,但是却同样是零下几度乃至十几度。处处白雪皑皑,厚厚的积雪掩盖了坚实的地面骑兵根本无法大规模的运动。

但是李信依然带着六万东胡骑兵进发了。有东胡人做向导,再加上挹娄人、夫余人根本不是一条心,而且在装备了全副大秦制式装备的东胡骑兵面前,依然过着游猎生活的挹娄人和夫余人,只能算是小蚂蚁而已。对上六万东胡骑兵。无异于蚍蜉撼树而已。

挹娄人很快就发现了那漫山遍野的黑色秦军。

白雪皑皑的苍茫大地上,那铺天盖地的肃穆黑色似要将这天、这地都遮盖。席卷而来的黑色带着能够吞噬一切的宏大气势,就那样默默无声的在广袤雪原上前进。

除了嘎吱嘎吱的积雪践踏声,再无杂音。

这样的状况,这样的气势。仅仅是看上一眼就让挹娄人失去了想要抵抗的勇气。这已经不是人力能够抗拒的,这是天威。

臣服,是保持族群部落继续生存的唯一办法。

当听到是来自遥远中原的天朝上国大军奉皇帝陛下诏令前来解救挹娄人于水火,让他们过上更好的生活时,挹娄人沸腾了。

在遥远的南方由一个强盛的大帝国,不仅东胡人知道,挹娄人、夫余人乃至高丽先民同样知道。连在他们看来根本无法抵挡的东胡人都战战兢兢面对的帝国。那又该是何等强盛

臣服这样的天朝上国,同臣服在只比挹娄人多上那么点族人的夫余人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挹娄人用部落最为隆重的仪式迎接李信天军的到来,恭听天朝皇帝的诏令,并奉上部落中最为宝贵的珍藏。已经成形的参王四只、各色珍稀皮毛数百件

对于挹娄人孝敬给皇帝的贡品李信自然不会拒绝。很是勉励了一番,大方的回赠了千余件秦军有些损坏但是对挹娄人而言却是珍稀之极的制式铠甲和兵械。

有了这些精良的铠甲和兵械挹娄人在以后的狩猎中将会如虎添翼,以前一些不敢碰的猎物也可以大胆的下手了。

两千余挹娄人精壮顺势加入了李信麾下,只待李信禀报兵部备案。这两千善战的挹娄人就能成为大秦在册的正规兵卒。

早在李信离开咸阳前,胡亥就已经对生活在东北地面上的异族如何处置有了定论。先礼后兵。如果能够臣服大秦,则自然最好;不臣服正好修筑城池需要大量的人力。

挹娄人臣服,而且还成了李信的急先锋,夫余人自然不用多言。在挹娄人的注视下,一千平夷军基本上没动过,仅仅用随身携带的强弩就将数千夫余奴隶主们聚集起来的部众给射杀三分之一。余者尽皆成为俘虏。

如果说挹娄人最开始是因为无法抵抗兼之对中原帝国的向往而臣服的话,如今算是重新认识了大秦帝国的军械之利。敬畏和庆幸充斥着每个挹娄勇士的心。

当初如果反抗的话,那么他们说不定就同那将雪地都染红的夫余人一样了。

夫余人的不自量力之举替李信解决了大麻烦,在挹娄人的引路下,李信只用了七天就将夫余人一网打尽。近三万多人的夫余人成为李信的俘虏。

解决了夫余人,李信马不停蹄,沿着弱水黑龙江一路东进,兵临鞑靼海峡。但是这还不算完,李信知道,如果皇帝说的是真的,那么从这弱水入海口乘船继续东行,就会有一个皇帝指明需要占领的岛屿。

至此,西伯利亚平原南半部分已经尽皆归入大秦版图,只待奏报咸阳,工部着人前来勘察之后,就会将这一块延绵数千里的广袤领土绘制入大秦地图中,在法理上确立大秦的统治。

第九十八章高丽郡

辽宁郡浿水。浿水在后世有个响亮的名字,鸭绿江。这条发源于长白山天池的大河在明以前都是华夏的内河,自明开始,才成为华夏这个中原帝国同半岛朝鲜小国高丽的界河。

从五十二年十月到达浿水,徐闯同十万青龙军以及近七万人的大秦百姓已经在辽宁郡足足生活了近半年之久。到如今,辽宁郡治长春已经是初具规模。

冬天,鸭绿江上游尽皆结了厚厚的一层冰。一直到初春才有融化的迹象。而青龙军大部则是在正月冰层最厚的时候就已经顺着由厚厚冰层形成的天然桥梁跨过了鸭绿江到了箕子朝鲜境内。

在已经初具规模的长春城,徐闯留下了一万兵卒驻守。这一万兵卒中包括青龙军唯一的那五千重甲骑兵,除这五千重甲骑兵外,还有五千青龙军步卒。

剩余九万大军两万五千人的轻甲骑兵和六万五千人的步卒全部在正月就陆续跨过了鸭绿江在东岸扎营。同时还有两万带着大批粮草和辎重的百姓一道渡过鸭绿江。

胡亥对青龙军的要求从一开始就不仅仅是为了辽宁一郡,将李信和徐闯对调也是考虑到朝鲜半岛的地形更加适合青龙军的步卒行动,而不太适宜李信那十万平夷军骑兵运动。当然,黑龙江郡那块地形同样也不太适合李信的平夷军骑兵运动。

但是相对于混乱的、没有统一政权的挹娄人和夫余人,在鸭绿江东岸已经有了统一政权箕子朝鲜则显然要有威胁的多。

毕竟,这个时候没人知道箕子朝鲜到底是个什么情况,到底有多少军队。从东周开始,箕子朝鲜同中原的联系基本上就已经断绝。

始皇帝统一六国时候,齐燕赵都有流民为了躲避战乱而一路东行。进入箕子朝鲜。也等于是变相的增加了箕子朝鲜的实力。

最为主要的是箕子朝鲜是由先进的中原文化建立的,那么自然不可能同东北一地扔出处在奴隶社会且过着茹毛饮血生活的夫余人和挹娄人相比。

过了三月,天气抓暖之后徐闯就领着青龙军开始朝朝鲜半岛东部进发。

随着大军渐渐靠近箕子朝鲜的国都俭城,徐闯能够看到有人烟活动的简陋定居点也就愈多。这些留下人类活动痕迹的地方,只能被称作定居点而不能如大秦一般叫做村庄。

因为往往最多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