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我是秦二世 > 分节阅读 345

分节阅读 345(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都是几个茅草棚搭建起来的简陋房屋。

只是这些房屋中已经没有了任何的人影存在,显然是居住在这里的人发现秦军到来提前跑了。徐闯对这些并不在意。

早在大军未动之前,青龙军斥候已经开始偷偷深入箕子朝鲜境内摸清了箕子朝鲜如今的国都俭城所在。如今这朝鲜半岛上居住的人同秦人其实并没有任何的分别。如果硬要说有分别的话,那就应该是青龙军斥候的精神呢面貌、体格同箕子朝鲜内的百姓显然有着明显的差别。

在距离俭城还有不到八十里的时候,箕子朝鲜这一任的哀王修已经领着箕子朝鲜内的群臣迎了出来。

逃到俭城去的百姓已经将有铺天盖地的大军前来的消息带到了俭城。弹丸大小的箕子朝鲜。比弹丸更小的箕子朝鲜俭城,有什么消息不过一炷香的时间就可以传遍全城。

这个时候哀王修并不知道来的到底是何方的军队,但是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不管来的是哪一方的军队,都不是他一个小小的箕子朝鲜王朝能够抗拒的。

更何况。在一千余年前,建立箕子朝鲜的人就是华夏先民箕子。对雄踞在西方那片广袤而富饶的土地上的中原帝国,修并不是一点不知情。

当然,其实这个时候,修的心中猜想的还是周王的军队。因为箕子朝鲜已经有十几代没有向周王朝贡了。在他看来,肯定是周王派兵前来惩罚箕子朝鲜了。

惩罚无外乎缴纳点贡品而已。所以修并没有太放在心上。赶紧备上了贡品领着箕子朝鲜的群臣迎出了八十里外。实在是修不想让周朝来人进入俭城。

最好是收了贡品,知道箕子朝鲜依然臣服于周王、听从周王号令就立马拿上东西闪人就可以了。毕竟。在修看来,箕子朝鲜相对于人烟稠密、富饶的中原而言,简直是化外蛮荒之地,周王除非脑壳被门夹了。不然一定不会看上这箕子朝鲜弹丸荒芜之地的。

不能不说他想的实在是太简单了。从中原遣军千里迢迢赶来这箕子朝鲜,仅仅为了他箕子朝鲜那劳什子贡品箕子朝鲜有是中原会没有再说箕子朝鲜又能有什么

仅仅是大军千里迢迢从中原跑到这箕子朝鲜怕是路途上的粮草消耗就能够买下他整个箕子朝鲜了。

看着从西方席卷而来的那滚滚黑色洪流,修有些傻眼。

周,五行之德中属火。火对应为红色。那么眼前这仅仅看了就让人心头沉重的铺天盖地的黑色显然不可能会是周王的军队。

十几代没有同中原帝国来往,不得不说。箕子朝鲜整个王朝的消息已经是闭塞之极。

蓦然,修想到了从中原逃难而来的百姓带回来的消息。

诸侯中的秦王。已经灭了周,意欲再灭六国统天下。

难道是秦王的军队

看着视线中越来越多的黑色,沉默而来除了整齐的锵然铠甲声响以及沉沉的脚步声外再无一丝杂音的黑色洪流,修原本笃定的神经越来越不安。

大秦历三月十三,箕子朝鲜末代国君哀王修在俭城自废王号,向大秦称臣

胡亥对着已经全部插上黑色小旗的南西伯利亚平原以及朝鲜半岛沉默了半响,指着巨幅沙盘上的几地朗声道:“几位爱卿同六部议上一议,朕准备自关中和山东、河内、临淄等地迁三十万百姓进入黑龙江、辽宁、以及朝鲜不,高丽郡,这三郡其后两年再迁三十万进入这三郡之地。如何迁移,如何补偿,内阁一月内上奏给朕吧”

高丽郡

尉缭等人先是一愣,随即顺着胡亥手指的地方看去,赫然正是箕子朝鲜那片荒芜之地。

看来大秦又要新多一郡之地了

嬴腾等人对视了一眼,齐齐躬身应道:“臣等遵旨”

第九十九章广陵桥和邯郸铁场

对来自大秦东北的消息,朝廷并没有传出任何音讯。

只是内阁和六部则是按照胡亥的命令开始研究在三年之内迁移六十万百姓分赴黑龙江、辽宁、高丽三郡的可行性计划。

一旦计划完善,两次连续迁移六十万关中以及中原百姓进入苦寒的东北地狱,将会是大秦自始皇帝遣五十万老秦人南下镇守南越之后最大的一次大迁移。

是人数最多的,同时也是人数规模最大的一次。虽然,这六十万人将会分两次在三年内迁移到黑龙江、辽宁、高丽三郡之中,但是在量上依然超过了始皇帝南征南越时所的规模。

南征南越,二十万楚军降卒,十万精锐秦军楼船士,还有二十万老秦人。

最重要的是,皇帝只给了内阁和六部一个月的时间来整理计划,然后就要将消息下达给各个需要迁移的郡守手中,由各郡郡守配合六部官吏负责具体的人员和粮草辎重调配。

这边内阁还在研究,那边尚坊已经在加班加点的赶制箱车了。这一次迁移,预计将需要至少万乘的箱车,才行。那时,估计大秦出关至辽东的驰道上将会是一副万车齐喑的壮观景象了。

这边内阁在秘密研究迁移百姓的计划。另一边,两件在整个大秦、整个华夏乃至整个世界历史上留下重重一笔的大事在大秦先后发生。

大秦历四月十八,东海郡广陵城后世扬州附近外的淮河两岸盛况空前。广陵城以及附近数十里的百姓倾巢而出,齐聚淮河岸边。而在对岸,会稽郡曲阿城后世江苏曲阿附近以及附近数十里的百姓同样如此。

因为今天,大秦工部将会在广陵附近的淮河上建造第一座桥梁,来沟通淮河两岸。

而当初。项羽就是自刎死在广陵城外的淮河边上。

当然选址在广陵城淮河这一段自然不是因为项羽自刎死在这,而是这一段的河道最为狭窄,而且如今刚刚入春,江南还没有进入梅雨季节,淮河水虽然较之冬天有所上涨,但是却涨幅不大。

冬天自然是建桥的最好时机,可惜那个时候工部和尚坊工匠一边休整河道,修筑堤坝,积累经验一边还要寻址建桥。实在是有些人手不够用。

沿着淮河一直走,一直到广陵这一段才终于找到了最适宜建桥积累难度由刚刚好的地方。当然,最为主要的是,广陵城附近,不仅有淮河。再往南,就是长江了。

淮河和长江如果将来要沟通,那么最好的选择也只能是从广陵这里开凿运河。

不知道工部那些工匠是怎么想的,就这样认定将来朝廷一定会沟通长江和淮河两大水系,不过他们在上报的时候却是将建桥的地方选定了广陵这一段。

工部自然需要禀奏内阁,而内阁在这个事情上却是不敢做主,毕竟这建桥的事情是皇帝定下来的。肯定要听听皇帝的意见不是。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