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我做许仙的日子 > 分节阅读 111

分节阅读 111(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朱元璋点头心想:朕送出这么大的因果,他应当会护持我大明王朝吧

朱元璋是真的看了书了,既然知道了让许仙欠因果。

完成了主要目的,接下来的士子,朱元璋显然是不再那么上心,有些草草。

只是这次,许仙深深为众人记住了。不仅记住,小学生排排队出了金銮大殿之后。他便为人围住。“许年兄,科举已毕,咱们是否应当踏青。”

南京很热,此时踏青,真是遭罪。不过他们邀请许仙本就不是为了踏青,古代官场三大人脉,同窗、同乡、同年,这便是拉拢同年了。

“汉文,这次你定要同去。否则少了你,这踏青也就没有意义了。”为了拉拢许仙,方程也为他们也拉了进来。

“也好。考完之后,正当放松。”许仙笑着应了。这时候再拒绝也就太不近人情了。

只不过,许仙怎么也没有想到,他这一参与,竟然真就参与番事来。

士子们踏青,自然是要吟诗作对的。玩到兴起,许仙更是秀了把琴技。这一秀琴技,便引来了一位士子。

“这位公子请了。”那是一个极美的士子,长眉若柳,身如玉树,上身纯白的衬衣微微有些湿,薄薄的汗透过衬衣渗出来,将原本绝好的身体更是突显的玲珑剔透。乌黑亮丽的秀发映有雪白的脖颈,简直可以用娇艳欲滴来形容。一个男子能长成这样,也是天下少有。

“这位公子请了。”许仙还礼。

只听他说:“在下刘莫邪,不知可否与公子起学习抚琴”

许仙当时也没有多想,直接就应了下来。这一应下,二人便自然有许多时间在一起,几乎到了无所不谈的地步。

到了放榜那天,刘莫邪问许仙可有婚娶。许仙笑着说自己已有红粉知己,中了,便会成亲。

当时方程他们催促,大家起去看放榜,也就没有注意到刘莫邪的面色惨白,推说身体不适,就不去了。

许仙他们自然是没有多想,也是实在是想看看自己的名次。虽然说许仙后世已经是考厌了试,但是这中状元,他的心还是火热的。时代不同,氛围不同,收获不同,这心自然也就是不同。

多少士子寒窗苦读十年就为了能一朝金榜题名。

出了门,便见人山人海,排长龙。走都走不动。

“这么多人什么时候才挤的过去”这样的人龙,不禁让人心生股无力感。

方程本是擦着榜尾入的殿试,本就心虚,人数多,不免是打起了退堂鼓。

“这有什么这才多点儿人。”许仙摇头,后世的他可是见过比这多的多的人。

看到这么多人,许仙不仅不嫌烦躁,反而倍加亲切。“华夏吗就是人多,才称得上华夏”

第219章、热闹求收藏

“咦那不是刘公子家的下人。”在人潮中,方程看到了熟人,“早知我们也让旁人来了。”

书生,手无缚鸡之力,比挤堆,见缝插针,他们还真不是对手。三人中,唯有能力挤堆的,便是许仙了。可是许仙偏偏怀念这个,不乐意挤。

另一个,也便是曾经的傻子雷信雷坦然,他与方程交好,又受了许仙的恩惠,三个人自是比其他人更加亲近友好。“许年兄,要不咱们还是雇人吧”

大脑是变聪明了,但是这体力,他可不是那么行的。挤了一会儿,便与方程是双双满头大汗。

“雇人这还可以雇人吗”方程问道。

雷信说:“自然是可以,这历年都有那代人看榜的闲汉掮客,使银子便会代你看榜。”

“那就使银子。”方程实在是不想再往里面挤了,这人山人海的,生生能挤死读书人。

既然他们都不愿意挤,许仙自然是要随大流。

三人步入一个茶馆,这儿早早坐了不少士子,显然也是挤不进去的。把名姓报与小二,小二有如泥鳅一般,钻入人群不见了。

喝上壶凉茶,方程他们才喘上口气。

剩下的便是耐心等待了。

不大会儿功夫,外面一阵轰动,禁军开道,打开人路。

“快快,三榜放榜了。”

宋开宝六年,确立了科举的三级考试制度。到了元代,殿试划分一、二、三甲,前三人赐进士及第,为一甲;余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为二、三甲。而明清沿元制分三甲。

现在颂布的便是三甲,也就是同进士。

三甲似乎不是那么优秀,但是由于宋朝取士太多。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对于屡考不第的考生,允许他们在遇到皇帝策试时,报名参加附试,叫特奏名。也可奏请皇帝开恩,赏赐出身资格,委派官吏,开后世恩科的先例。

人数笼大的天子门生经历了两三代,便再也无官可授。

老朱吸取了这个教训,大为减少了录取人数。比如甲榜单仅只三名,钦定御批一甲第一、二、三名即为状元、榜眼、探花,一甲三人称“进士及第”,又称“三鼎甲”。二甲若干人,占录取者的三分之一,称“进士出身”,二甲的第一名称传胪。三甲若干人,占录取者的三分之二。

这人数少,自然是虚位以待。

进士中一甲三人,殿试后立即授职,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其他进士,按殿试、朝考名次,分别授以庶吉士、主事、中书、行人、评事、博士、推官、知州、知县等职。

这样的实权下,三甲又如何比起宋朝无官可授,他们可是幸福得太多太多了。

这样的实缺,出来便是县尊大人,这自然要派人盯着了。可别到时候谁中了也不知道。

不仅士子们自己盯着,各个衙门大人们也是派人盯着。

从宋代开始,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誉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从隋唐开科取士之后,徇私舞弊现象越来越严重。对此,宋代统治者采取了一些措施,主要是糊名和誉录制度的建立。糊名,就是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贯等密封起来,又称“弥封”或“封弥”。

宋太宗时,根据陈靖的建议,对殿试实行糊名制。后来,宋仁宗下诏省试、州试均实行糊名制。

但是,糊名之后,还可以认识字画。根据袁州人李夷宾建议,将考生的试卷另行誉录。考官评阅试卷时,不仅仅知道考生的姓名,连考生的字迹也无从辨认。这种制度,对于防止主考官徇情取舍的确发生了很大的效力。

老朱本就是一个严格的人。再加上这一科,老朱使人拆了糊名,本应填榜官做的事,他直接在宫中做了。以致于就是众衙门自己也不知道谁中谁没中。也就只好派家人下人来,凭白添了许多人数。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