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我做许仙的日子 > 分节阅读 110

分节阅读 110(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道这李碧莲,他醒来,是昏着;他赶回去,也是昏着。“她怎么样了”

白素贞查看了,说:“她只是失水,并无大碍。”

没有大碍便好。

只是任他们也想象不到,这事儿竟然成了保安堂的一项传统,一项打人昏迷的传承。直到以后有人察觉了,问起了,才发现这保安堂竟然人人练就了手打昏人的好手段,就是夏侯剑也会了。

第217章、惊恐的老朱

许娇容是觉得自家弟弟宴客,再取用皇宫的食材,总归是不合适的。这才与李公甫去集市购买,但是她是万万都没有想到,她不过是刚出了门,便遇上送菜送粮食的队伍。

看他们直奔保安堂而来,许娇容不得不问道:“你们这是”

领队的宫人识得许娇容,立即迎上,解释说:“这是太子府送来的。知道许公子人手不足,这便令小的们送来。哎哟,真是这马上就是大人了,还公子,你看小人这张嘴真是”

“哪里是什么大人这才不过中了会元。”许娇容的谦虚是骄傲自豪的。虽说只是会元,但是这时节举人授官的多了去了,只要是不出意外,这官儿就跑不了。

不要看许娇容常进宫,但是她的信息,任一宫人都可以甩她几条街。许仙可不仅仅是个会元,就是状元,陛下也定下了。

为了找许仙的文章,几乎所有士子的裱糊名都撕掉了。皇城战,凡人是没有看到,但是朱元璋夫妇倒是看的真真切切。

不过就是老朱自己也没有想到,他看好的那篇文章竟然就是许仙写的。本来他是为了保证许仙的名次,这下连名次都不用换了。

为此,老朱又是狠训了太子顿。

为什么

不会以为太子为百官出头离宴一事,朱元璋不知道吧

本来么,如果许仙考的不好,他提下名次,也便补了太子的失礼。可是谁让人家就是那状元之才,这名次提不了了。也只好训斥太子了。

这一训斥,太子明白了何为孤立无援。就是掌管宗人的二弟,这次都不帮自己。

以诚恳态度认错的太子,出了皇宫便使人送来这些。他这送,众家弟弟随着,只要是独立开府的,就没有不随着的。

这么多王爷给士子送礼,许仙是想不火都难。这一火,便引来了麻烦事。

“许小姐,可曾婚配”

这世上永远不缺脑子活的,当场便把主意打到了许娇容的身上。这一下许娇容是真的慌了神,找弟弟许仙拿个主意。

许仙说:“要不姐,你们先回家乡。李大哥,你也立即请人提亲。”

虽说这大人们一会儿针对自己,看动不了了,立即联姻,实在是无耻了点,但是这种事,你还真不好处理。

婚嫁,怎么说也是一门喜事。你是打也不是,骂也不是。没奈何,只得让许娇容他们回家,制成既定事实。反正他们的事,也不好总拖下去,是应该办了。

许娇容他们这次离去,也带去了不少家仆。这些家仆下人是老朱的儿子们送的,许仙是童生,家中没有下人,不算什么,现在许仙高中,又是未来的官大人,再没家仆,也就不像样子了,于是骨脑送来。

家三四个,事后一数,竟然有了几十个。也就是说许仙一家,下子从这小猫三两只,变成了几十口子的大家族。这一下问题便来了。

比如住的问题,老家那房子须住不下这么多人。再加上中了会元,铁定为官了,家中的门槛也要换了,换成石阶等等事项,民与官的差异,需要做的事实在是太多。

也就并做起,让他们随许娇容回去,该办的办,该修的修

许仙这边是热闹非凡,许功名却是死了亲爹样,没用。

中举真的不是你叫了功名,便真的可以中的。秀才想中举,真的很难。

没有中的许功名,打理了行李,孤身只影返回了杭州。再多的自信,都比不上那榜上无名。是乘兴而来,丧兴而归。

他的孤身只影并非是同窗士子,个念旧情的也没有,实在是老朱有感天气渐热,殿试直接开始了。

殿试并不仅仅是皇帝出个题便完了,而是试前须复试,在皇宫内进行。复试毕,才是殿试。所以众士子尽皆忙着复习应试,如果在复试中落选,那人可就丢大了。因为复试发端于宋,本就为了剔除滥竽充数。

宋开宝六年,翰林学士李仿知贡举,主持在东京贡院进行的全国会试。经过各场会试,共录取进士、各科及第者38人。其中有2人在召对时因“材质最陋,对问失次“而被黜落。落第进士徐士廉击登闻鼓,控告李仿“用情取舍“,要求殿试,以求公道。宋太祖下诏从落第者中选出195人和已中的36人,在讲武殿进行复试,由宋太祖亲自主持,结果又有127人及第,而原录取的人中又有10人落选。张榜后,朝野大哗,李仿降职。这次科举案,不仅成为殿试的发端,而且自此确立了封建社会的三级考试制度。

如果复试落选,比那落第还要可怕,可谓终身落第,背负科举舞弊之名。

然则这既有个“考”字,便少不得临场发挥的因果,发挥失常也不是不可能。这时候送落第士子,这兆头有多差士子们有时候也是非常之迷信。

如果许功名晚走那么一会儿,待众人考完,同窗之谊也是要送送他的。但是南京城的消费极高,怎么说都是皇城。许功名带来的钱财在他宴请些人物时,已经花的七七八八,再名落孙山,哪儿还呆的住。

许仙他们这些中了的,却是天亮,便在皇宫外排队,点了名姓,由宫人引入殿中,殿中自有人分发卷子。

皇宫不比礼部的考舍,高大宽敞,无须用冰,也是清凉消暑。不过这个时候,他们显然是已经顾不上这点了。这儿可是皇宫,一个个身体抖的不行。许仙甚至发现他对面那个,手都不听使唤到拿不了笔。

仅仅是复试,如果见了皇帝,恐怕会更加紧张了。

在这一点上,久经考验的后世考场战士,许仙拥有着极大的优势。不仅不慌,甚至有心考虑出题人的本意。落笔极为流畅。

做完卷子,众士子鱼贯而出。复试毕,阴历四月二十一日正式殿试。继续排队点名,然后发卷,不同的是接下来却不是直接考题,而是赞拜、行礼等一应礼节。因为不同的是今天皇帝会坐在上面看。

为了这些礼节应对,这些士子又受了番礼部的调教,特别是许仙,会元打头,更是出不得纰漏。领头人若是出错,在这么紧张的环境下,绝对是一错一大片。

礼部关心礼节,许仙却知道幸好老朱认自己为御弟,否则朱元璋受不受得起这一拜,还真是两可之间。

人道关注之人拜一凡人,什么理由帝王吗还真是够呛。人道受人族主流意识影响,而帝王意志到了明朝,却恰恰是非主流。

拜完,这才发下题目,很简单,也很难。

论藩土屏障。

一目明了,这是简单。可难就难在这史实上。

历史上说的很清楚,燕王朱棣以藩王抢了中央,坐上那个位子,这就使得许仙即便在知道朱元璋是藩王制度的有力支持者,也不好落笔。实话实说不说许仙与太子朱标有这么厚的交情吗单是他自己也实在是无心参与他们老朱家的抢位子运动。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