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一品江山 > 分节阅读 217

分节阅读 217(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大宋没有一套货币体系,微臣尝问询西洋诸国商人,他们的国家都不存在钱荒问题口为何我大宋的钱荒却如此深重呢对此我琢磨了很久,终于想明白,原来我大宋没有建立起货币体系。”

“何谓货币体系”赵祯饶有兴趣地问道。

“所谓货币体系,就是同时流通几种等级的货币,上级货币可以兑换若干下级货币。比如说,很多西方国家,都是有金币、银币和铜钱三级货币体系的。一枚金币,可以兑换十枚银币,一枚银币可以兑换一百个铜板。这样交易中,大量的铜钱被银币所取代,而铜钱就成了一种辅助货币,那么我们还会发生钱荒吗”

第二八七章 钱荒之解 下

“一个完整的货币体系,应当有金、银、铜三级货币,但我大宋现在只有铜钱,作为唯一的货币。所有商品的总价格,都需要铜钱来抵值,又因为铜钱的价值过低,需要的量太大,所以才会造成钱荒。而不铸成钱币的金银,虽然也能参与交易,但根本上说,不能算是货币,只能说是一种抵值贵金属。如果将其铸造成钱币,把金币作为基准货币,建立起金银铜三级货币体系,不仅可以一劳永逸的解决钱荒问题,更能给百姓带来极大的便利同时,朝廷对金融的控制,也将大大加强。”

陈恪两手一摊道:“说句实在的,铸币这个环节,蕴藏着丰hou的利润,朝廷将黄金铸成金币,轻轻松松就可赚取三成以上的利润,完全没道理,把金银排除在法定铸币之外。”

官家专注的听着陈恪的建议,默默地想着,他虽然从没接触过金融学,但明白那些简单的道理“,如果真如陈恪所言,建立起一套货币体系,铸造一枚银币,相当于一百枚铜钱,铸造一枚金币,更相当于一千枚钱钱。这便是把金银也引入进了钱币中,自然可以大大减轻铜钱的负担。

从此以后,铜钱只用于日常的小额交换,大额买卖用银币,巨额交易用金币。而且大户们肯定会选择贮藏,价值更高、体积更小的金币,从而保证流通中的铜钱和银币数量。

怎么想,这都是个绝妙的法子,可为何如此简单的办法,之前就没人想到呢

一定有什么地方不对劲,官家皱着眉头想了半天”洗然道:“既然要铸金银币,得有大量的金银吧可这两样在我大宋,可比铜还稀罕啊”

“大宋缺不要紧,在偻国、在南洋有的是真金白银。我大宋或巧取或豪夺,不需要很大力气,就足以得到可堪国用的金银。”陈恪沉声道:“此乃万世基业,开天辟地以来,我华夏未曾有过金银铜币并行,由陛下开创此局面,解百年桎梏,必为万世敬仰”

赵祯被陈恪说得一阵ji动,半晌才压抑住ji动的心情,啐一口道:“你小子,又撺掇寡人出兵”

“陛下明鉴,不一定非要靠战争才能取得。”陈恪摇头道:“我大宋工商业之繁荣,他国望尘莫及。凡大宋所出产,必为他国所追捧,一经运抵番邦,即竟增价十倍,转眼脱销。我们完全可以把瓷器、丝绸、茶叶等各种产品销往海外,赚取他们的金银。”

“原先不是一直这剩做么”

“力度还远远不够。海上的航路,主要阿拉伯人垄断,我们大宋的工商业,也还太弱小,没有足够的产品外销。”陈恪侃侃而谈道:“如今大宋的人口过亿,耕地已经开发殆尽,土地兼并愈发严重。大量百姓失地。这些人,如果没有生计,就会变成流民,危害我大宋的江山。而需要大量劳力的工商业,正是安置这些人的去办,

那一夜,官家足足听陈恪讲了四个时辰,胡言兑几次想要劝官家休息,都被赵祯拒绝了。越是听陈恪说,官家就愈发明白,自己所点的这个状元,是如此的不同,他所言种种奇谈怪论,都是自己前所未闻的,却像推开了一扇窗户,让他以全新的角度,审视大宋朝的种种弊端。而且清楚易懂,一点不玄奥。

更重要的是,陈恪有具体的解决方案,而且简单具体,操作性强。尤为让赵祯中意的是,陈恪一直在做加法,而不是做减法。这一点,是之前任何大臣的改革方案,都不可比拟的,那些大臣的改革措施,说白了就是,损有余而补不足”这在道理上,固然是对的,但在实际操作中,问题就打了。因为有余的,往往是强力阶层,损之必然遭到他们的抵触,这也是一次次失败的根本原因。

而如陈恪所言,可以让所有人都得到好处,无非就是得利多少而已,这样改革的阻力自然大大减少,成功的几率大增。

这也许,就是寡人一直在等待的救国良策吧赵祯自庆历新政后疏懒依旧的心情,竟然振作起来。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东方微露鱼肚白,赵祯两眼布满血丝,精神却出奇的健旺道:“寡人的状元郎,真是天上的星宿下凡啊”

“微臣惶用。”

“不必惶恐。”赵祯有力的挥下手道:“把你说得这些,全都整理出来,不要着急呈上来,仔细想想,写得周全些。”

“为臣遵旨。”陈恪恭声道。

“当然,你的主要任务,还是先把滇钱的问题解决。”赵祯含笑望着陈恪道“这件事做出成果,你后面的提议才有说辙力。”

“微臣明白。”

“去吧,天子剑还在你那里,洒漫去做吧。”赵祯满是期望的对他道:“寡人相信你”

“定不负官家所托”

翌日一早,陈恪便起身离京,正如他悄无声的来,又悄无声的走。整个汴京城知道他回来的,都不超过十个人。

一路上星夜兼程,十余日抵达广南西路桂州城。

桂州城是广西转运使衙门所在,也就是后世的桂林,山水奇秀甲天下,实乃人间仙境般的去处。但六年前的依智高造反,让这里变成了一座兵城。五年前昆仑关大捷,秋青平叛,对汴京城的大佬们来说,剁匪便已经胜利了。但对广西的文武军民来说,兵荒马乱远未结束,又经过了数年的艰苦清剿,去岁依宗旦率众投降,广西境内的兵灾才算是消停。

第二八八章 无奈的老高 上

“你说,杨允贤既然返回了谋统,还在等什么”王罕也是从年初,得知侬智高的下落后,才开始关注大理国的情况的。尽管情报源源不断,但难免还是雾里看花、终隔一层。

“应该是在等高智升表明态度。”陈恪对大理的了解,就要深刻的多了:“原先他大可不必理会高家,但段思廉向大宋求救,使他心生顾忌,八成想让高智升也起兵,一个攻大理城,一个取缮阐府。”

听他言之凿凿、如同亲见,王罕不由就信了他七分,又问道:“那高智升会如何表态”

“高家的态度很微妙”,陈恪呷一口茶水,道:“他们本来的算盘,是先撺掇着杨家造反,然后等着段家求自己,然后狮子大开口,再起兵勤王,里子面子双丰收。”顿一下道:“谁知道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段思廉要抱大宋的大腿了,高家顿时失了算计。”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