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一品江山 > 分节阅读 216

分节阅读 216(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赚钱,朝廷也能多征税。”顿一下,陈恪叹气道:“但我大宋缺少贵金属,金银铜的产量都很低,在前朝,经济不发达,商品不丰富,面前还可应付。但本朝之繁荣超过前朝十倍,缺钱的问题立刻便凸显出来。”

“有道是物以稀为贵,铜钱也是一样。因为钱荒日渐严重,钱贵物贱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这时候,贮藏铜钱, 就变得有利可图。大户之家不断窖藏钱钱,使越来越多的铜钱,退出了流通领域。钱钱贮藏起来,只能代表财富数字,但只要主人不使用它,对社会来说,它就是不存在的,毫无用处。所以钱荒加剧钱荒,这是个愈演愈烈的恶性循环。”

陈恪的话十分浅显,却仿若一盏明为,让官家和诸位相公,一下就明白了,一些之前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韩琦恍然大悟道:

“所以大理滇铜的大量开采,不但会让朝廷的铸钱数连翻两倍。更重要的是,会使铜钱有长期贬值的危险”因为尽管开采数量有限。但铜矿储量无限,市面上的铜钱,只会越来越多,而没有枯竭之虞。因此那些富户窖藏铜钱不再增值反而贬值。所以他们会尽量把那些钱花掉,使市面上铜立马钱大增,钱荒问题才彻底解决花钱的多了,朝廷的税收自然水涨船高,入不敷出的问题自然解决”

“韩相公高见“陈恪这回真服气了,韩骑这么快就能接受并明白后世的理论,确实是天才。

“你才是高见”韩境ji赏的望着陈恪道:“我看你还是到三司来吧,历练几年,就能担纲大宋朝财计了。”

韩相公可是很少夸人的,听他如此称赞陈恪,官家十分高兴自己破格点状元,大臣们多多少少有些非议,现在连最苛剩的韩骑。都对陈恪赞不绝口了,当然证明自己的眼光。

“你需要什么样的支持”赵祯笑着问陈恪道。

“回禀官家。有三条,荡一,调广南路杨文广老将军及其所部入滇,并在广南就地招募三到五万人马。第二,于两广征募民夫十万。并调数名技术官员,管勾疏俊红水河。第三,为解决军费及工程费问题,请朝廷采取买扑预收的方式,将未来的铜矿分包给大宋的商人。”

“眼光还真毒。”韩琦呵呵笑道:“一下就点到岭南第一军。“现在他看陈恪顺眼多了。

“不如此,无以震慑大理上下。”陈恪微笑答道:“不如此,无以编练新军。待到新军成型,杨老将军即可继续坐镇大理,威慑交趾、吐蕃,又可移师别处,但听朝廷调遣。”

“前两条可以考虑,但是第三条,铜矿的开采、运输,铸币,向来由朝廷一手包办,不假商人之手。“富弼道:“这关系到大宋的安全。”

“情况不同,首先,大理的铜矿,是开采不尽的,朝廷无须担心开采过度的问题。第二,开采出滇铜只是第一步,还需要运出大理才有用,然而大理山高水远、交通艰难,只要朝廷控制住红水河航道,就可保证所有的铜矿运抵钱监,不虞失控。”

陈恪的陈述合情合理,让官家和诸位相公再也提不出什么疑问,便让他先行退下,等待旨意。

待陈恪离开,赵祯看看几么宰执道:“出兵大理一事,诸位相公意下如何”

这种时候说话是要担责任的,几位参知政事和枢密赢使都望向宰相和枢相。

这时候,富弼身为首相,自然责无旁贷,他轻叹一声,转个话题道:“去年全国的大水,到处遭灾,到处需要赈济,国库却是空的。说实话,要不是年底有十三行铺的卖地进项,我都不知道能怎么过来。官家宵衣肝食,大家累点全都应当,可再也不能这样了,汴京城再没有一块十三行铺可以卖了”

众人纷纷点头,朝廷的三大的难题、冗官、冗兵、冗费”归根结底,就是一场财政危机。如今朝廷的赤字越来越大,国库曰空,若不解决的话,会出大问题的。

“当家无非是节流开源两途。”富弼说得十分诚恳,“节流,就是削减三冗,可谁都知道,哪一冗都连着无穷的关碍,你稍稍一动,准保有人跳出来和你拼命。三冗一走要削,但下手得稳,首先心里就要稳。国库里有钱,遇到事情不慌,才能沉住气,一步步下手削减。”

“宰相这是老成谋国之言啊。”赵祯闻言很是赞赏道:“开源是皆大欢喜之事,阻力小,效果也好。”

第二八七章 钱荒之解 中

“官家所言极是。”富弼赞道:“所以如果大理真有源源不尽的铜矿,可以源源不断的运到我大宋,解决钱荒,盘活工商,增加的赋税,此诚善莫大焉。”他给出自己的态度:“为此,派兵、征夫、驻军,都是值得的。”顿一下,却又道:“当然,如果一切顺遂,自然大吉大利。可要是大理的铜矿没有想象的那么多,或者有却运不出来,或者遇到当地人的强烈反对,致使朝廷的盘算落空,不仅会使我大宋的声威受损,还空耗了兵力、财力。”

“枢相怎么看”赵祯见韩绮一脸不以为然,便问道。

“我大宋就算有声威,也是假声威,唬人的东西,戳破了也没啥损失。”韩骑沉声道:“至于富相所担心的损耗,那陈恪其实只要三万兵力,和数名官员,若朝廷连这点代价都不愿付出,那只能什么都别干了。”

“我也不是说不行。”富弼苦笑道:“我的意思是,要派一老成威信之士前去掌舵,见势不好,能及时叫停,及时收手,避免更大的损去”,陈恪是匹千里驹,可还是太年轻,不收着辔头,还不知干出什么来。”

“嗯。”韩绮这下也点头道:“王内翰太软,管不住陈恪。”

“正是这个理。”赵祯点点头道:“那派何人担此重任呢”

“回禀陛下,范镇范制诰乃佳选也。”韩绮和富弼对视一眼,前者先开口道。

“嗯。”赵祯早就想把范镇撵出京城去,闻言深感贴心道:“就依韩相公的意思办。”顿一下道:“另外,事成之前,还是尽量不要声张,以减轻他们的压力。”

“官家英明。”诸位相公赞道,心里却说,是你自己怕下不来台吧。

第二天,陈恪便接到旨意,任命他为广南西路转运使半官、琶州团练副使、管勾漕运军粮事。接旨后翌日启程南下,不得声张。前来传旨的官员,又让他开列了征调人员的名单,告诉他那些人将在笆州与他汇合。

“朝廷还真是信任你,一股脑都交给你来负责。”待那官员走后,柳月娥道。

“笨,我是半官、副使,那必然还有一位正使。更重要的是,我手里没有圣旨。”陈恪摇头道:“所以正使才是钦差,我就是个下面办事的。”说着叹口气道:“既让我主持co办,又掣肘于我,虽说是题中之义,但让人好不憋气。”

“谁让你年纪轻轻,资历又浅。”柳月娥幸灾乐祸的笑道:“而且还有个胆大妄为的坏毛病。”

“嘿。”陈恪被她说得没脾气,话锋一转道:“不过至少,你们不用再被软禁了。”说着轻声道:“月娥,回家吧,你爷爷年纪大了,不能总让他担心。”

“昨晚我已经回去看过了。”柳月娥却幽幽道:“我爷爷还能舞得动八十斤的大刀。”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