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大隋帝国风云 > 分节阅读 236

分节阅读 236(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略继而借助强大的帝国打击高句丽的时候;当契丹人在高句丽人和靺鞨人的联手威逼下处境艰难不得不向帝国求助的时候;当中土的辽西遭到高句丽人无数次的侵扰苦不堪言的时候;当高句丽人沉浸在自己的梦想里自信心极度膨胀甚至连最基本的藩礼和承诺都不能遵守的时候高句丽便一天天的变成了帝国的“心腹大患”变成了一个潜在的一旦强大起来必将给帝国带来无穷祸患的番邦一个必须在它强大起来之前予其以毁灭性打击的蛮夷之族。为此做为宗主国的中土帝国必须拿出行动及时予高句丽以严惩令其俯首称臣从而给那些心怀异志的藩属以警告给那个蠢蠢yu动的外族以威慑如此方能为帝国赢得一个稳定的国内外局势为帝国的统一大业长治久安保驾护航。

开皇十八年的帝国远征因准备不足导致帝国将士在水陆两道死伤惨重。高句丽王高元虽然畏惧于帝国的强大而表献罪但东都和平壤实际心里都清楚这不过是权宜之计。

高句丽人不会放弃强国之路而中土也绝不允许在自己的远东方向出现强大对手。试想中土一旦被以西突厥、吐谷浑为首的西方强敌被以东突厥、铁勒人为首的北方强敌和以高句丽、靺鞨人为首的远东强敌所包围陷入三面苦战的窘境那么国力必被严重消耗帝国必定窘迫不堪中土的统一大业则面临崩溃之危一旦中土崩裂则必然重演五胡乱华之悲剧。这是中土人所不能接受的事也是东都所不能忍受的局面所以开皇十八年后帝国对高句丽的外交战略便以“安抚”转为“打击”。

今继承皇统后在政治承继了先帝的中央集权制锐意改革在国防则继承了守外虚内之策改“攻防兼备”为积极进攻不遗余力的要打破四面强敌对中土的威胁而首要目标便是高句丽。

先帝远征高句丽失利这成了中土耻辱帝国“隐疾”也削弱了帝国对藩属强虏的威慑力所以能否击败高句丽摧毁高句丽崛起远东的梦想彻底铲除高句丽对中土的威胁已经关系到了帝国能否重建强大威势控制四海藩属的关键所在。

为此今首先连通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力求以更快的速度把江南的粮食和人力调往北方;接着今在西域利用铁勒人重创了西突厥并利用西土局势的混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摧毁了吐谷浑解决了西部强敌对中土的威胁;同时又屡次北大漠召见东突厥等诸虏首领以扬帝国之威牢牢压制住了北部强敌蠢蠢yu动之心;最后万事俱备开始远征高句丽。

今连通大运河西征东伐并不是大兴土木、穷兵黩武也不是要彰显帝国之威而是要实施维护中土统一和帝国长治久安的大战略。这个大战略如果完成了今留下的不仅仅是千古功业还将造福整个中土。然而如此一个大战略若想实现首要前提是国力充裕。就如当年汉武帝北击匈奴开拓西域他的武功是建立在“景之治”的国力积累。

今日的帝国其国力是否足以支撑今完成这一大战略理论是可以的单纯从经济角度来说也没有问题但这一大战略的完成除了需要充足的财赋外尤其需要政治的中央集权而今却在没有完成中央集权和没有摧毁门阀士族政治的时候迫不及待地开始实施这一大战略结果与他的预期差了十万八千里。东征的两次失利就此把今和他的改革派力量毫不留情地推了“不归路”。

有没有一种可能有没有一种策略或者有没有一股力量能把今和他的改革派同仁们从绝境中拯救出来

伽蓝和龙卫军就带着这一艰巨使命杀到了乌骨城下。

第两百七十二章乌骨城外

四月二十七日帝国龙卫军杀到了乌骨城下打了高句丽人一个措手不及。

乌骨城依山傍水易守难攻但前提是方圆近十里的城池一旦被敌人包围就必须要有足够的人力和物力来守城两者任一不足城池必破。为此在接到辽东城急报中土人再一次渡过辽水杀进来之后乌骨城就十万火急下令把周边县乡的人口全部撤进城池坚壁清野。

实际高句丽人早在去年秋天便已进入大饥荒。因为帝国连续两年的攻击致使高句丽人不得不动员全国的力量进行战争于是田地大量荒芜赋税锐减经济崩溃而战争尚未结束为此高句丽王不得不穷竭一切手段维护统治所需不得不无情地“掠夺”无辜的平民和奴隶。平民和奴隶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全部条件只能在哀嚎和绝望中死去在呼啸的寒风中葬身于皑皑白雪之下。

在前两次战争中高句丽的国王、贵族、平民和奴隶下齐心连续击败了强大的中土帝队然而胜利之后高句丽人收获的不是希望不是荣耀和财富而是绝望是死亡是国王和贵族对平民和奴隶的无情“杀戮”。这种道义的“背叛”导致高句丽内部矛盾迅速激化并在大饥荒中轰然爆发于是各种危机重叠到一起恶果被无限制放大。高句丽人度过了一个悲惨的冬天死者不计其数。人口锐减国祚摇摇yu坠。

就在此刻中土人第三次杀到了高句丽人还拿什么去阻挡帝队的攻击

乌骨城的守将叫高平。是高丽王高元的叔父。此人志向宏大以强大高句丽为毕生奋斗目标然而事实很无情不论是高汤时代还是高元本朝都未能在高句丽的崛起之路走得更远。尤其这两年当中土帝国以举国之力向高句丽发动攻击决意把高句丽人的强国梦扼杀在摇篮之中时诸如高平等妄自尊大者才蓦然发现。在绝对实力面前高句丽实在是不堪一击虽然前年的战争高句丽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去年也侥天之幸赢得了最后的胜利。但中土实在是太庞大了帝国的实力实在是太强悍了即便两战两败中土帝国依旧拥有着轻而易举便可摧毁高句丽的绝对实力。

战争进入第三年高句丽人不是精疲力竭。而是奄奄一息根本没有抵抗之力所以至平壤下至贵族都已经做好了投降的准备。但投降是有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必须保住高句丽王国。保住高元、王族及整个贵族阶层为此。如何投降何时投降怎样在谈判中赢得最大利益都必须精心筹划力求万无一失。

高句丽人对中土帝国的现状是有所了解的它秘密派遣到中土的秘兵在战争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也包括百济和新罗给它提供的机密。百济和新罗虽然为了生存不惜一切代价影响着帝国的外交战略想方设法挑起帝国与高句丽之间的矛盾竭尽全力利用帝国的力量来遏制高句丽的强国梦想继而来稳定半岛局势的三足鼎立之局但在帝国向高句丽发动攻击的时候新罗和百济名义给予帝国以“配合”实际却在暗中帮助高句丽以便让高句丽在与帝国的战争中被活活拖垮甚至拖死。新罗和百济的“险恶”用心高句丽当然一清二楚不过大敌当前它也没有更多选择只能以半岛整体利益暗中媾和百济和新罗以逃避腹背受敌之困境至于将来如何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另外高句丽对中土与西土、中土与北方大漠的形势也同样有所了解这些情报除了一部分源自高句丽派遣在外的秘兵外很大一部分则来自东突厥人。依照高句丽与东突厥牙帐的盟约双方有着互助的义务比如中土打高句丽东突厥人就威胁中土的灵朔和代北牵制中土的北疆军主力反之假如中土北伐大漠高句丽则攻击中土的侧翼以为声援。

正因为对中土内部局势乃至中土与其周边藩属的形势有所了解高句丽才对战争的第三年抱有很大幻想。平壤推断中土或许会因为愈演愈烈的内乱而暂时放弃东征也或许会因为国内政治形势的险恶而不得不尽快结束东征假若推断正确那么高句丽的投降就能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利益换一句话说高句丽人实际还是取得了这场战争的最终胜利。

高平也是这么想的但形势的发展与平壤的推断有很大出入。中土人不但在战争的第三年的春天果断地发动了攻击并且一改前两次攻击的犹豫和迟滞果断甩开了辽东城等边陲重镇以最快的速度直杀平壤。

乌骨城的优势很明显中土人既然果断甩开了辽东城也必定会果断地甩开乌骨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杀到平壤城下继而用更多的时间来攻打平壤。对于乌骨城来说它是平壤的门户它必须承担阻御敌军的重任尤其这一次中土人改变了攻击策略假如任由帝国的军队直杀平壤那么留给平壤应变的时间就太少了一旦平壤因为措手不及而在防守兵力或者物资留下致命破绽那么平壤就危险了平壤一旦失陷高句丽就彻底完蛋。

高平一边急报平壤一边与僚属紧急商议众人一致认为必须给平壤争取更多时间为此必须想个办法把敌军拖在乌骨城下。而若想把敌军拖在城下延迟敌军攻击平壤的时间唯一的办法就是投降假投降以整个乌骨城为“诱饵”把敌军拖住。

在高平和他的僚属看来没有一个中土的将军会抵御得住如此巨大的“诱惑”。拿下乌骨城这是何等大的功劳谁能拒绝这等唾手可得的功劳

帝国的军队刚刚逼近乌骨城下高平的使者就到了要投降要谈判。

龙卫军的行军速度太快了就在他们杀到乌骨城下的时候从城外周边县乡蜂拥而来的避难人潮尚未到达“高峰”而当帝队杀到的消息传开后人潮瞬间暴涨“高峰”瞬间来临乌骨城就如一道堤坝遭到了一层层“巨浪”的疯狂撞击形势一片混乱。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