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将血 > 分节阅读 1191

分节阅读 1191(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d军前,切实掌管军中军纪,差不多也就相当于当年监军的职责了。

在御史台商量了几次,杜山虎随意糊弄,其他人也莫衷一是,让张世杰非常之恼火。

所以,他只能在宫中廷议之时,一言不发,但过后,却直接来寻赵石商量。

赵石也是苦笑,这样的事情,你找我来商量

不过想一想,也就释然了,不找他还能去找谁呢

实际上,这个糟烂事,根子上还在于武人势大,当初要是按照种燧的奏议,将军察院设在兵部,会更加名正言顺一些,办起来也更顺利。

但无论是皇帝陛下,还是中书那群文臣,都极力反对,这才将军察院设在了御史台下面。

实际上,还是文武相制的政治理念在作祟。

而枢密院,兵部这边有些不甘,还是由他赵石提议,为杜山虎谋了这么个位子,才平息了各方争执。

这会儿张世杰找上门来,让他怎么说呢

张世杰不知道其中内情吗他当然清楚,但还是找上了赵石。。。。。

这其实就是他执拗迂腐的地方所在了,他认为这么做我没私心,全都是为了国事,所以不怕旁人说什么,也不怕得罪人,更不怕赵石不高兴。

赵石确实不喜,作为军人,对于文臣干涉军务,天生就反感至极。

大秦还好些,若是像东宋,南唐那样,让文臣领兵权,赵石这辈子恐怕都难有出头之日,除非他去死读书本儿,考个状元什么的。

“大哥,巩义张氏已是大贾之家,接的还是皇商,大哥。。。。。。难道就这么一直下去,遍树政敌,可想过你我一去,将来家人子女若何”

文不对题,张世杰愣了愣,接着一双眸子便直勾勾的盯着赵石,半晌才淡淡道:“当初我在东宫时,因父丧而出奔,辗转来去,担惊受怕,亏得表弟力挽狂澜,才有今日明主在位,国势渐彰。”

“而今。。。。。。看来,表弟已无当初之锐气,我来的错了。。。。。。”

说完,大袖一甩,就要告辞。

赵石撇撇嘴,就知道跟他说不到一路,“行了,不需作态,咱们说正事儿。”

一句话,让张世杰也非常不舒服,我激你一下,你不大包大揽也就算了,怎么能这么无礼呢

不过不管怎么说,赵石对他的姿态,和以前没法比,不然这会早不耐烦了。

而对于张世杰来说,这位表弟在他心目中的份量,也早已根深蒂固,只是他自己很多时候不愿承认而已。

“这事儿吧。。。。。。”赵石慢悠悠的开了口,“需要看时机,现在时机”

说着说着,赵石也算理顺了思路,“新衙门,新气象,冒冒然想要派人去军前,不过自取其辱,大哥没领过兵,不知道军中主帅在大军中有怎样的威权,别说军中将领,便是那些军中虞侯,你派了人过去,他们都未必瞅你一眼,若是派的人途自逞强,结果只能是一个,把脑袋丢在那里,军察院名声扫地罢了。”

第十四卷风云激荡几时休第一千五百三十四章辽东

送张世杰走的时候,赵石再次劝道:“大哥,我还是那句话,你年岁已高,该到留个地步的时候了。。。。。御史台,终究不是久留之地。。。。。。”

两次相劝,以赵石的身份地位,已经极为难得,张世杰不可能无动于衷。

张世杰叹了一口气,道:“贤弟的心意,大哥领了,但陛下于我恩遇极重,所谓士为知己者死。。。。。。所以啊,这身后之事,还请贤弟多多照看,大哥是顾不上了。。。。。再者说,到了咱们这个位份上,想退又哪那么容易”

听上去挺有道理,但赵石心里却是摇头。

御史台到了今日地步,实际上就是两个字,争权。

既然是争权,树敌便在所难免,观今日之势,还有转圜之余地,不过早晚有一天,御史台会犯了众怒。

就像张世杰今日想派人去军前的事情,身边连个能商量的人都没有,只能靠他自己奔走,孤家寡人之势已显。

现在没人参劾于他,不过是因为这些年朝中变化有些快,可供攻讦之处也多,御史们很忙,别人也穷于应付,无暇顾及其他,等朝政渐渐平稳,却还有更大的事情在前面顶着

而像张世杰这样的皇帝近臣,朝中显贵,一旦有人生事,后果就很难预料了。

不过赵石也不再言及其他,像张世杰这样的人,又来到了如今的地位。主意并不比他少。眼界上。也不一定比他就窄了。

该怎么做,都自有章法,劝上一句两句,对于赵石而言,已是仁至义尽,张世杰也承情,这就得了,说的多了。反而显得他赵石过于侨情。

当然,对于张世杰所谋之事,赵石也不会答应。

开玩笑,大军征战,身边有个管着军法军纪的人在旁边指手画脚,你让大军主帅怎么想换了他赵石,你若是老老实实的也就算了,若真不知进退,找个由头斩了,也不算多大的事情。

连赵石都做如此想法。可想而知,张世杰所思所想。根本就是镜花水月,没影儿的。

送走了张世杰,赵石也是摇头,文人啊

接下来,也就没什么好说的了,三天的功夫,大军主帅的人选已然尘埃落定。

此次挥军东进,将以河洛宣抚使,大将军江善为帅,辅之以枢密副使,大将军种燧以及河东宣抚副使种怀玉,河洛宣抚副使魏怀德。

以潼关守将段瑞为大军转运使,掌粮草辎重事。

接着便是调兵,这个有些麻烦,商议了五日,朝廷才陆续发出调兵文书。

这一次,因河北李任权应无暇旁顾之机,大秦河东,河中的各部精兵,皆在抽调之列,从这个也可以看出,大秦上下,准备毕其功于一役的决心了。

这中间,还穿插着无数的人事任免。

比如说,大同守将赵幽燕,接替种怀玉镇太原,暂任河东宣抚副使之职。

大同镇守副使万春年,守大同。

已经成军数载的河东兴武军,三万骑在兴武军指挥副使王胜保率领之下,南下归于大将军江善麾下,剩下两万骑,仍由兴武军指挥使,大将军李刑统领,归大将军张锋聚节制。

朝堂上,户部右侍郎,兼国武监祭酒杜瞬卿,晋户部左侍郎,卸国武监祭酒之职,兵部令史褚徵晋国武监祭酒。

户部郎中李浑,晋户部右侍郎。

吏部郎中李士芳,晋吏部右侍郎。

国武监虞侯江游,出任军察院主事,这一步跨度有点大,却也不算奇怪,因为江游身上本就有从五品武职,和国武监虞侯的七品职位,很不搭调,和杜瞬卿差不多,都属于高位兼任罢了。

这一次升迁,则是为他接任大将军杜山虎,掌军察院事做准备。

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