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将血 > 分节阅读 1132

分节阅读 1132(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d可是好着呢。

赵石不管那么多,回到自己帐篷里,一觉睡到天明。

第二日一大早,便收拾了营地,奔寿安而来。

寿安这地方没什么说的,县治,县城也不算大。

唯一值得一提的恐怕就是这里人信佛。别看地方不大,人口也不多,但寺庙可不少。

周遭林林总总,怕不有数十家庙宇建在这里,香火还都不错。

这样的地方,想闹出什么像样的乱子来也不容易。

就像去年河洛大乱那会儿,寿安虽也受了兵灾,但从匪的人真心不多。

汝州战火烧的挺旺,其他几个方向,都闹的不善。唯独临近汝州的寿安,有着诡异的平静。

这里家家几乎都是善男信女。朴实良善没的说,也确实让寿安这方水土少受了战火荼毒。

但这样的地方,说人们的血性还能剩下几何

不过,只就当前情势看,寿安山清水秀,百姓平和良顺,对于大秦在河洛的统治是有

而去年年末,寿安县几位主官,也是纷纷升转。

现任的寿安县令,就是当初的寿安主簿。

不必多说,冷不丁听闻晋国公一行巡游到了寿安县,并要在寿安暂居一时,反应也就可想而知了。

最终,赵石一行并没有进寿安县城。

而是安置在寿安城外一处园子里面。

这处园子属于当年后周一个官宦人家,秦人攻取河洛时,这家人已经举家南迁,剩下的产业都被发卖。

而这座园林被人买了之后,送给了这里的一间佛寺,成为了佛寺私产,一直至今。

园子里本来住着几位和尚,这里也是佛寺招待贵客的所在。

但赵石一到,除了一位想结个“善缘”的老和尚之外,其他人都没了踪影,里里外外,都是县中官吏的家眷在操持了。

确实没弄出多大动静来,但招待起来,却有隆重至极的感觉,寿安的几位主官,可谓是煞费苦心。

和大将军赵石谈佛,那是扯淡,但人家这个老和尚还是位良医来着。

而且,进了园子没多大工夫,这位老和尚就带给了赵石一个大大的惊喜。

“阿弥陀佛,恭喜国公,夫人这是有喜了,夫人脉象颇健,滑润如珠,胎儿已然足月,而且,很可能是个男婴。”

听了这个,没等赵石怎么样,已经是一屋子的恭喜之声。

全都聚在这里,忐忑的准备聆听晋国公教诲的寿安主官们,心中是大大松了一口气。

有了这样的喜讯,晋国公就算再是令人生畏,怕也不会在寿安地界大发雷霆了。

赵石自然欣喜,之前的那些担忧也是一扫而空,但还是摆了摆手,板起脸来道:“这事不要外传,先借这园子几天,闲杂人等,一律不见。”

他这里一句话,园子立马就清净了下来。

不过,几日之后,还是接到了几份恭喜的贺贴,可见,在有些事上,就算以他如今的地位,还是不能一言九鼎,这就是人心。

之后赵石就问老和尚,“这要是长途跋涉,应该不打紧吧”

和尚长着一张老脸,却也算得上是慈眉善目,有那么点得道高僧的意思。

“夫人身强体健,之前嗜睡多眠,正是好事,妇人,可要遭些罪呢。。。。。要说现在受点跋涉之苦,也是无事,但过上两三个月,怀抱渐显,就要小心些了,老衲这里给国公开几个安胎方子,其他的。。。。。。怕也只能为夫人母子在佛前祈福了。”

赵石莞尔一笑,老和尚说话到有点意思。

虽说寿安这里的光头们,私产多了些,也远不如少林寺那边的光头慈悲,但自己这里算是承了个情,也就不为己甚了。

实际上,他来到寿安地界,还真想给这些光头些好看,让他们再安分守己一些。

而琴其海腹中的胎儿,算是帮这些光头们一个大忙,连带着让赵石看着老和尚也顺眼了。

在园子里呆了几天。赵石就明白。老和尚和吐蕃的那些和尚不太一样。

和尚很健谈。而且,不论高低贵贱,和谁都能说上几句。

要说吐蕃那边,应该是中原佛教的源头,最虔诚的佛教信徒都在那边呆着。

事实其实也是如此,吐蕃佛徒虽说已经腐化堕落了很久,但他们对佛祖的信奉却多数不会动摇,非常坚定的信仰。

当然。这与吐蕃地界的艰苦以及风俗习惯都分

而赵石接触的汉家和尚其实不多,头一个恐怕就是传授他般若劲儿的了然和尚了,这位大和尚不用说,除了女色之外,可谓是百无禁忌,是正经的花和尚,连那句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坐的俗谚套在其人身上都算是夸奖他了。

之后在长安也见过几位,香侯府的女人信佛崇道的不少,而石头娘也爱和菩萨什么的唠叨几句。和香侯府中的几个老人来往的时候,受到的影响可也不小。

所以。晋国公府后院也有佛堂,若非赵石不喜,晋国公府很可能还会供奉几位“高僧”。

赵石见到的那几位,不是到晋国公府传法,而是被石头娘请到府上祈福的。

这个事儿赵石也没法管,只要在老娘面前一提,石头娘那口气就不对,赵石后来也就明白了,老娘是怕他在外面杀戮太过,怕折了子孙寿数什么的。

而李金花,种七娘这样的女中豪杰,对此事也十分赞同。

她们娘家那边的后院里,都有佛堂,谁说将门就百无禁忌了,说到神鬼之说,他们这些将门子弟,其实尤其忌讳三分。

这么一来,赵石也没了脾气。

光头们能生存至今,屡经劫难而不倒,到底是有着原因的。。。。。。

不过秦地的和尚,混的并不算太如意,这和他们的素质有着很大的关系,秦地这些年越来越安稳,信佛的人不少,但想遁入空门的人却越来越少了。

秦地的和尚们,也流于粗鄙,满嘴的胡柴,神神鬼鬼,骗人的居多,“得道高僧”真没几个。

而在大同那边,赵石接触的主要是道士,那边儿的寺院,在金人治下,多数都成了藏污纳垢之所。

到了河洛,见的光头不少,确实不太一样。

少林寺那些和尚在河洛战乱中的所作所为,很有点佛家慈悲为怀的意思。

而到了寿安这里,见到这位老和尚,印象又不一样。

老和尚温文尔雅,不但身怀医术,而且,世情通透,待人接物不畏不亢,在赵石眼中,这才有了那么点高僧的风范。

和吐蕃僧侣截然不同,换句话说,更接近汉人的审美标准,其他地方的汉人和尚,和这位一比,也差不多都能去做个火工头陀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