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将血 > 分节阅读 1131

分节阅读 1131(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d啊,但没办法,还得签,这下大家应该高兴了,阿草长时间断更的可能性不大了。

第十三卷龙盘虎踞春秋事第一千四百五十二章夜饮

篝火旁安静了下来。

“大帅,已经派了人去寿安。。。。。。是夫人身子不适还是。。。。。”胡烈悄无声息的来到赵石身边,小心的问道。

赵石摆了摆手,“到了寿安再说。。。。。嗯,明天让赵葵带两个人去大同,问问太子殿下那边行程,快去快回。”

胡烈应是,心里多少有点懊悔,这次来河洛,应该带两位好大夫的,怎么就给忘了呢

别说两位夫人了,就算是大帅身边的人有个三长两短,他这个护卫统领也不好交。

不过,从大帅吩咐的事情来看,到不像有多大的事情,大帅好像也有了回京之意。

只是要和太子一行同归,怕是不太容易。

要知道,太子殿下那边恐怕这会儿才刚到大同不久,巡幸边地哪里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不说接见地方官吏,查察地方民情。

就说草原诸部怕也要派了使者到大同,觐见太子殿下。

这样一来,时日哪里会短了,八月之前,能够启程回京就算不错,如果大帅现在就有了回京的意思,怎么看也等不到那边儿汇合才对。

不过,他到是有点羡慕赵葵这小子。

家世就不提了,这一趟估计还能见一见太子殿下,说起来这都是机会啊。

不过呢,他这里到也能安心点了。

看来大帅没有将赵葵留在身边的意思,那么,他这个统领的位置。还能安稳。

要知道。在洛阳的时候。从大帅露出的口风看,是要放他出去。

说实在话,别看他当时回答的很干脆痛快,但心底里,他是不愿离开大帅身边,去外面闯荡的。

说他胸无大志也好,说他没那个信心也罢,反正。他觉着跟在大帅身边做个护卫统领,已经很是不错,比到外间统兵要好的多。

其实,说到底,他和之前的程书奇等人都不太一样。

那几位想得到大将军赵石的眷顾,都非常的不容易,可以说,能够脱颖而出者,都是千里挑一的人才。

但他不一样,以其父之故。得赵石信任,从国武监一出来。就是进了大将军府,年纪轻轻,便架好了青云直上的梯子。

要军功有军功,要家世有家世,要背景有背景。

一切得来的太轻松,难免就有了惰性。

不过,在大将军赵石护翼之下,这样的人也不多他一个。

像杜山虎的长子,现在就在枢密院混日子,官儿不大,却没人敢于招惹,次子在京军中也谋了个职位,到是三子进了国武监,现在在河中跟着父亲,有点子承父业的模样。

还有胡烈的三个哥哥,两个都做起了富家翁,另外一个在种怀玉麾下任职,都不算太有出息。

这样的人其实很多,二十多年过去,当年随赵石起于巩义的显锋军旧部,虽说大多皆已亡于战阵,但不论死的还是活着的,都算是功成名就。

他们的子侄,不由自主的都会向大将军这里靠拢,能帮上赵石忙的没几个,到底这些人根子都浅,无法像世家大族那般,代代都有人才涌现。

所以,很多人,也只能算是托庇于赵石卵翼之下罢了。

赵石到也不为己甚,多数给他们个安稳富足的生活也就算了,没有弄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话说的有点远了,胡烈其实就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例子。

他和他父亲实在没法比,他父亲是一刀一枪跟着赵石创下的功名,而胡烈的才干,别说比不上他父亲,就算有他父亲那个本事,比起赵石之前几个亲兵统领来,也要差着不少。

这就是因缘际遇,这就是新旧交替。

当国武监越来越兴旺,人才辈出之时,之前大秦所谓的将门,受到的冲击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越来越严重。

那种少年从军,一生戎马,最后功成名就的将军会越来越少。

因为他们用言传身教,用岁月积累的方式,来缓慢蜕变的军人,在国武监这种越来越成系统的教育模式之下,会显得分外的笨拙而迟钝,脱颖而出的机会,也会渐渐变得渺茫无比。。。。。。

和这个相比,胡烈这点不思进取的心思,就显得过于无足轻重了,他也只不过是滔滔大势下的一朵小小浪花而已。

能站在浪尖上的那些人,才是这个时代的宠儿。

静静坐在篝火旁边的赵石一杯杯的喝着酒,不过,他没那么文青,虽然心头略有烦闷,但他的脑海中,却没出现半点悲伤啊,孤独啊之类的念头。

他在想着,河洛这边儿差不多了,已经没必要在河洛这里

嗯,回去之后,应该寻几个大夫,最好是御医,到自家府中,不说妻妾们年纪不小了,便是自家老娘,那岁数

晚准备不如早准备,除了老天爷,谁也说不好会发生什么。

而他这次回京之后,短时间内应该不会出来了,趁着这个工夫多陪陪家人,朝堂上的那些风风让它们见鬼去吧。

不过张培贤着实令人生厌,这个事儿要早办。

杜年岁也不小了,是让他回京任职呢,还是让他直接退下来

杜山虎下来,又该有谁能到河中继任

而西北的李驰勋,郭猛也都老了,河东的精兵强将也该分一分了。

之前留他们在那里,一来是稳固大同地方,二来,威慑草原诸部,三来,也有趁机窥伺辽东河北的意思。

但现在看来。蒙古人南下。有在辽东立国的意思。声势好像还不小,已经跟着胡人提出的,汉人耕地,胡人牧马放羊的思路狂奔而去了。

但无论是人口,还是蒙古人和汉人间的矛盾的问题,就算那位成吉思汗再是雄才大略,刚刚离开原始社会的他们,怎么才能解决这样一个难题

他们之后的做法。赵石都替他们想好了,继续南下,掳掠人口,然后,设立简单的官职,来管理他们初生而又充满了战乱和起义的乱糟糟的国家。

这样的一个国家会持久存在下去吗当然不会,这样一来,延长它生命的,只剩下了一条路,继续征战。扩大疆域,用刀枪和鲜血来维持它的统治。

这个时候。赵石其实已经隐约的明白,另一个时空中的蒙古帝国,为何建立了那么多的汗国了。

那已经不能用帝国初生之后的惯性来形容,更不是某个人或某一群人的野心在作祟。

而是越来越庞大的蒙古帝国需要战争,用不间断的战争来缓和国内的矛盾,用无数的胜利,来掩盖帝国的混乱和虚弱,用更多的外来人口来弥补他们大肆杀戮造成的后果。

再等等,这头猛兽已经开始步履蹒跚,当他们锋利的牙齿开始陆续崩断的时候,就是给它致命一击的时候了。

酒越喝越多,神智却越来越是清醒。

从家事,来到朝廷人事任免,从人事任免又来到军事变革,从军事变革,又来到天下大势。

这样的发散性思维,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还是那句老话,屁股决定脑袋,能看的多远,决定因素是你能站的多高。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