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三国大教皇 > 分节阅读 12

分节阅读 12(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蔡邕拦了下来,“蔡公莫要如此。折煞栾奕了。”

二人恭让许久,蔡邕才肯重新落座。

栾奕沉吟一阵,话锋一转,“不过。奕有一事需提前向蔡公言明。”

蔡邕这会儿正在兴头上,大手一挥,喜滋滋道:“贤侄但说无妨。”

栾奕小心翼翼地说:“蔡公制书一事,需由奕全权办理,别人不得参与。”

“那是自然”

栾奕又说:“1万套书籍印制出来。奕不会白白送人,将以每套7贯的价格对外出售。”

“什么”蔡邕又噌的一下站了起来。这一次却不是惊喜,而是愤怒。一副吹胡子瞪眼的模样,死死盯着栾奕,恶狠狠道:“如此一来,这书不印也罢。老夫可不想自己所学所想沾染铜臭。栾奕,我看错你了”说完,他便喝令蔡昭收拾行囊,表示自己信错了人住错了地方。

栾奕早就料到蔡邕身为视钱财为粪土的名士,在听到自己的作品会像商品一样对外贩卖后会不舒服。却没曾想这老古板竟然这么舒服,当场跟自己发起飙来。他连忙上前劝阻,“蔡公息怒,且听奕来解释。”一旁蔡昭也给栾奕帮腔,连连劝慰蔡邕莫要断然做决定,先听听栾奕怎么说。

蔡邕这才按下怒气,坐回椅子上粗气连喘。拱了拱手,算是让栾奕尽管开口。

“蔡公可想让鸿都石经流传开来”

蔡昭见蔡邕不愿搭话,便替蔡邕回答。“那是自然”

“奕亦有言在先。若想让鸿都石经广阔流传,制书是最佳办法。蔡公、兄台是也不是”

蔡邕缓缓点了点头。

栾奕接着道:“制书一事花费甚巨,即便采用活字印刷之术,印制1万册仍需7万贯。7万贯钱不是小数。栾奕自诩家境殷实。仍难以拿出如此巨款。大汉九州怕是多如我家。即便有也不会将这样一笔钱财用来制书送人,如此一来岂不等于将如此巨款投到湖中去。由此,奕敢断言,绝对没有人会为蔡公出资印制这批书籍。”

蔡邕又点了点头,神情落寞。

“那难道蔡公就甘愿这样让鸿都石经沉沦,任由太学门外的碑文随着风雨磨砺日渐褪色,最终化为虚无吗难道蔡公甘愿看着离经叛道之注解继续误人子弟吗若是如此,可谓天下士子之悲,千秋万代之悲也”

蔡邕以手抵额,来回揉搓。“不如此,又奈何”

栾奕答非所问道:“奕知蔡公不喜商贾。不想让自己的思想精华与买卖有所关联。在这里,我等不妨换个角度考虑问题。便以制书一事为例。蔡公制书须得7万贯钱财,然蔡公囊中羞涩,便向奕借了7万贯。钱不是白借的,假以时日蔡公仍需还予奕。可蔡公又还不起,那该怎么办呢”栾奕自问自答,“答案很简单。但凡阅读蔡公所著之书者,在某种程度上就等于接受了您的教诲,成为了您门下之徒。徒儿替师傅归还债务天经地义,是也不是”

蔡邕听到这里,耷拉着的眼皮猛地圆睁起来,露出一副震惊模样连连点头。暗暗自责:自己怎么没有想到这一层。

“奕再换一个角度解释给您听。”说着,栾奕从餐桌上取来竹筷数根。从中取出一根,双手紧握两断猛然用力。竹筷应声而断。接着又同时握住五根竹筷,再次用力掰折,却使出吃奶得劲儿咬牙切齿未见寸功。“蔡公可看出什么来了”

其实无需多言,从蔡邕的表情栾奕就能看出他已经明白了自己的意思。栾奕也不等蔡邕作答,便自顾自接着道:“一根筷子经不得人折,五根筷子却如此坚挺。同样,一个人拿不出7万贯,可若是百人千人甚至万人共同出这笔钱呢一万套,平均每套不过7贯而已,大汉有的是家庭拿得出这样一笔钱。蔡公,您可明白我的意思”

“你是说”蔡邕咽了咽唾沫,“你是说出7万贯钱印1万套书卖给1万个士子,相当于1万个士子每人出7贯钱,集结到一起印1万套书”

栾奕点头不止,“然”

“倒是颇有道理。”蔡邕抚须沉思,纠结不已。身后蔡昭见一向自诩聪明过人的父亲竟被年刚8岁的栾奕绕来绕去,绕的晕头转向,不由笑出身来。

蔡邕又想了一阵,坚决地说:“如此一说,老夫心中舒服了许多。这岂不等于是天下学子齐心合力,共同为传扬正解付诸行动了”

“那是当然”栾奕轻轻颔首。蔡邕这样理解也大无不可,每一位出资购买书籍的读者,都是书籍作者的恩人,其贡献毋庸置疑。

“那敢情好”蔡邕不自觉笑出声来。“既然如此,那便按贤侄说的做。借贤侄钱财来著述,之后再依贤侄意愿分享给众学子。老夫也算了一桩心愿。”

栾奕兴奋不已,躬身道:“奕敢不从命”他心里早就盘算过。蔡邕作为大汉帝国行政中心的经史大家,他著作中所传递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未来朝廷取士的衡量标准。所以,一旦这部书进入市场,肯定会受到士人的追捧。1万套肯定会哄抢一空的。只要卖出1万套去,5000贯金灿灿的铜钱儿就算到手了若是2万套,天呐

栾奕不由两眼放光。恨不得现在趁着夜色就去寻找工匠开工。

事情有了决断,蔡邕也算了了一块心病。心情大好,与栾奕攀谈的内容便愈发丰富起来。诗词歌赋无所不含,天文地理无所不包。借此,蔡邕发现栾奕知识十分渊博,说得很多东西蔡邕连听都没听过,且说得头头是道,绝非信口胡说。

蔡邕却是不知,他虽为大家,智慧超群,但作为出生于公元3世纪的人,论起对世界的认知是无论如何也比不上来自于21世纪的栾奕的。栾奕仅凭借部分大百科全书知识就把他唬的不行,听得一愣一愣的。

“你是说,我等华夏儿女睫毛直且长是因为华夏之地春冬多风,用以抵御风沙”蔡昭一副不可置信模样。

“然也”栾奕含笑致意,“兄台可见过西戎北狄戎狄之人睫毛多向上翘起,且毛发丰沛,皆因北地寒冷,用以取暖。这一结果,便是人为适应周边环境而形成的。”

“当真闻所未闻”蔡邕唏嘘不已,爱才之心不由大盛。猛地转换话题问栾奕道:“贤侄,汝可有表字”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