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仙侠修真 >乱世生存攻略 > 分节阅读 38

分节阅读 38(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贾盛德心中思虑万千,嘴上只说请陛下以国事为重,不可耽误朝政,力劝他只守二十七天即可。

吴君翊却紧抿嘴唇。“孤只罢朝二十七日,不闻朝议,不批奏折。葬礼完毕后,自会处理政事。为父皇守孝,要紧的也是停办宴席,禁止娱乐几样,并不耽误政事。”

他轻言细语解释一番,绝大多数的朝臣都能接受,连周旷都点着头说:“太子此举,堪为万民表率。”

吴君翊因周旷第一个对谥号提出异议的那份不满,也消散许多。

贾盛德把理由找遍了,却只见一群人更为赞同,心中烦闷,却知道已经没机会了。为了不惹新帝不满,也值得眼下未尽之言,推入朝臣之中。

即将登基的少年天子环顾一圈,见无人再有异议,便把头一昂,沉声道:“待孤守孝三年,再提立后一事。”

第52章 第 52 章

九月十八,在停灵二十七天后,建宁帝的灵柩终于下葬他命人修建的帝陵,吴君翊亲自为帝陵取名乾陵。

前事已定,钦天监迅速择了九月二十二这个吉日。吴君翊以太子的身份正式登基,改元明宣。次年为明宣元年。

新君继位,自是一番崭新气象。

一般来讲,还在先帝年号下,理论上还是先帝的时候,新君也会束手束脚,收敛一下,至少等到新的一年,羽翼丰满,才会开始大展手脚。

可他们这位明宣帝,明摆着不同于常人。新继位后三把火,一把比一把烧得旺。

有了选谥号的事在先,礼官拟年号时特意托内侍传了一句,若陛下不满意可以自己拟定。吴君翊果然大笔一挥,写下明宣二字。

无人敢有异议。年号和谥号还不一样,反正都是吉祥的字,陛下喜欢哪个就挑哪个,避讳也没有那么严格。

紧接着,这位打着为先皇守孝,禁止娱乐的名义,遣散书院,赶走了几十名侍书。

说实话,这件事绝大部分朝臣还是十分欣慰的,毕竟他们也不满这些人占据武英殿已久了。可接下来这件事,就令大多数人心有余悸:

吴君翊又以雷霆之势,连罢数名老而无用之臣,且各个都有弹劾奏章为据,纳贿贪污、草菅人命,条条桩桩都是有名有目,查证清楚,无法抵赖。

朝臣上书为他们说话,也不敢开脱,只能接着新君登基的时机,请求宽宥一二。

吴君翊没有把事情做绝。他的确把这些人免为庶民,但到此为止。罪大恶极之徒交与刑部处置,其余大多数都不做追究,还保留了原有的致仕待遇。

这些人被他前面一手惊吓到,听闻还能保全晚节,已是感激不尽。有些有把柄在手,还未被点名处置的,也纷纷上奏请求致仕,一时间,老臣的数量大大减少。

这些人中,不乏贾盛德的手下。

贾盛德自然不满,可惜这位新君一看就是不受摆布的,他那些手下又的确犯了事,求到天子面前,反而显得他不知事。

贾盛德也只能阴惨惨一张脸,说;“初生牛犊不怕虎,小儿郎还不知事,计较什么?且看着吧,明年就是签订条约整十年,南凉和代国必派人来,我倒看看,大军压阵,他要如何料理!”

吴君翊不知道贾盛德背后议论他的那些话,也能猜个七七八八。不过他根本没时间搭理,他要做的事还多着呢。

建宁年间,由于皇帝沉迷书画,不问朝政,朝臣也鲜少能见到皇帝,递上去的奏折多落入丞相之手,因而弹劾之风渐熄。

吴君翊却还年轻有力,不打算假手他人。他下令,鼓励言官弹劾,命御史监督百官言行,若有不合之处可直接越级上报。

当然,必须得言之有据。

自他继位,搬到乾清宫后,所有奏折一律在文华殿批改,或者带回乾清宫,但都不准出殿门。内侍也被他申饬过,不敢有偷窥政务的心思。

言官不能因言获罪,而奏本直接送到皇帝手里,简直是天大的诱惑!想想吧,弹劾失败,也无人知晓无法报复,可若是成了,那可是青史留名的大事!

一时间,弹劾的折子纷纷而上,说什么的都有,矛头直指高官。

但出乎吴君翊预料的是,弹劾贾盛德的,并不算多。

但他很快释然。贾盛德把持朝政多年,树大根深,自己一时之间想让那些心怀不满的官员信服,还有一定难度。何况在多次清洗后,还能留在朝中的主战派,自然是城府颇深,不会轻举妄动的。

可惜贾盛德余威尚在,想要召回那些从前被驱逐的官员,怕是有难度。

不过没关系。想铲除这棵大树,他需要足够的耐心。

早先吴君翊监国时,曾命宋沧山监督锻造农具。如今又有一年前在皇庄种下的良种,收获颇丰,吴君翊大喜,命人将良种与改良农具一并推广至民间。

他派出巡查御史与各州、县主官说明用法。每年这些外官考核,最要紧的一项就是粮食产量、税收如何。所以他们都不敢掉以轻心,寻来当地出名的铁匠打造农具。亲自带人去民间宣传,监督农人更换种子,农具。有些官府甚至是自掏腰包。

另一方面,吴君翊严格信守自己守孝三年的诺言。他住进乾清宫后,就把宫女大多调去了其他宫殿,只留了几个张罗他的衣物与侍弄花草之流。

除此之外,他的所有龙袍都是特制的,仅在玄袍上暗绣了龙纹,其余佩饰都是白玉或是银制品。三餐更是削减份例,只用素食。这样下去没多久,吴君翊就瘦下来。

可他却坚持不沾荤腥,不沾酒水,让那些跃跃欲试想要弹劾的言官们大失所望。

朝臣们都清楚,这位主子和先皇不一样,不是能轻易应付的,他们做官的,也该换一套行为准则了。

然而手段强硬的吴君翊,烦恼也不少。

接连罢免官员,吏部的官员有些坐不住。低级的缺位可以让那些铨选的新科进士补上,可空缺的官职不少都是要职,这些必须由皇帝过目,他们吏部做不得主。

吴君翊慢慢吩咐道:“先让朝臣们推举,再拿名单过来让朕挑选。”

这一去一回,吏部尽可能加快速度,过了两天重新呈上名单。

礼部,郭栩顶替告老的大人接任尚书。

这个没什么,基本是大家的一致意见了。吴君翊还惦记着当日邓先寄住他家,在问过几句这人的生平后,痛快地批了个准字。

能让邓先与之为伍的,至少不是什么贪官污吏。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