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逆流伐清 > 分节阅读 357

分节阅读 357(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清算旧账显然是不可能的,那就肯定会对大顺军有个开脱。只是要这样做的话,便要把过错大多揽在朝廷身上,烈皇也是难辞其咎

难道张煌言摇了摇头,真是越想越多。也确实是这样,明亡不是单方面的原因,是合力的结果。而且,这也不是短期内造成的,如果追溯,连万历也有责任。

“这个题目太大了。”陈绍愉一直在思索,也发出了同样的慨叹,“看似简单,一目了然,想要找准其中关键,难。而且,这还有个胆量问题。”

直陈积弊,犯颜直谏,无论哪样儿,确实都不是容易的事情。君心难测,谁知道哪句话说得不对,惹恼了皇上,这仕途就算完蛋了。

“万岁仁厚,从未非刑杀人,那些考生应该都有耳闻吧”张煌言对此倒是不太担心,毕竟研究了解皇帝的喜欢禀性,也应该是考生必做的一项工作。

“呵呵,这倒是。”陈绍愉笑了笑,说道:“沽直以为名呢,这就难以分别了吧”

张煌言无奈地苦笑点头,这个人的内心哪,谁能真猜得透。是沽直邀宠,还是真的强项忠直,谁又能从表面上分得出来呢

第一百一十二章女考生

不必分什么忠奸,朱永兴也不需要“高大全”式的真金。作为官员,你要有能力,你要遵纪守法,这也就行了。什么“狂吠”,什么“怨望”,朱永兴可不讲究什么“诛心”之罪。

而制约官员的机构和措施是朱永兴最注重的,道德说教将退居次席,监察机构将扩大,职权更重,能够依据的法律更多。依法治国,朱永兴将不会做什么“明君秀”,来个御前亲审。

自古以来,揣测上意都是为官之道,但又似乎玷污了道德品行。在朱永兴看来,倒不是那么严重。你不清楚朝廷政策的改变,你不了解朝廷推行政策的目的,你不明白朝廷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那你如何有的放矢读好圣贤书,便能入仕为官,这样的想法将越来越被证明是错误的。

就此次科举来说,朱永兴希望看到独立思考的考生,如果能深入思考,那就更令他感到欣慰。所以,这和深浅、词藻、修饰等关系不大,主要是思想上因循守旧和改革创新的比较。

要说到改革创新,估计也没人比朱永兴更大胆。科举尚未结束,女子招考却已经定在了五天之后。诏书早已颁发,物议纷纷,但愿者自来,反对者自便,这世上总是不缺敢于尝试,或者另有所图的人。

李英梅,此时便在专为女子考生安排的住宿之地。除了考武科专业的外,这里还有张施华等很多文科的莺莺燕燕。因为对女考生的要求偏低,加在一起也差不多有两百多人。

按照朱永兴所计划的主要由女子承担的职业,即便把这两百多人全部录取,也不会出现闲置的。只不过因为传统的男尊女卑,朝廷必须有相应的政策。也就是在官员职级上进一步细分,或者成立比较集中的一套女官机构。

官员职级的细分早已开始进行,仿照的是后世的公务员职级划分,目前暂定为二十四级。也就是说,以前官、吏的概念和区分将越来越模糊,以后都将是吃俸禄的官员。

而女官机构也有了草案。女校、女狱、妇女救助会等都将归属于一个新成立的部门,名字还未确定,但朱永兴已经内定了自己的嫔妃作为名誉顾问,以提升这个部门的分量。

先大分再小分,先分后合,这也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朱永兴当然不会强行为之。而且,当各地的女子学校应运而生,并且逐渐发展。这个名校、那个名校的才女不断出现,难道不是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线吗

“快去看哪,恩科的考题公布了。”随着一声呼唤,裙衩涌动,香风阵阵,女考生纷纷向公示板处奔去。

对于女考生,朝廷自有特殊的照顾,这座大宅子不仅房屋众多。而且有花园,有水塘。可供考生闲暇时游玩。

“国殇”一个女生疑惑地皱起了秀眉,说道:“取自楚国诗人屈原的九歌国殇吗那不是追悼楚国阵亡士卒的挽诗吗”

“不能这么理解吧”有人提出了疑问,“据后人指出:国殇之作,乃因怀、襄之世,任馋弃德,背约忘亲。以至天怒神怨,国蹙兵亡,徒使壮士横尸膏野,以快敌人之意。原盖深悲而极痛之。这么看的话,主题思想应该是联系实际。论述大明因何会差点被鞑虏所亡。”

“不对吧,那不与第二题重复了。”看得快的考生有了反驳依据,“这应该是赞颂我大明将士的英勇精神。”

李英梅不敢露拙,只是在人丛中静静听着。她的文化程度不算高,那国殇便不知道出于何处,又是什么意思,不禁有些脸红。而另三道题,能明白,但要让她写,又一时不知道如何论述。

民富国强张施华有些纳闷,通常的说法不应该是富国强兵吗,这道题有些颠覆传统啊因为熟习商事,她倒是很快便在心中有了些草稿。

“法治之国呀万岁近来下发的哪道诏书是有关法律的呢”有人不语,也有人活跃,百人百态,倒也不都象李英梅和张施华一样。

“好象有一道,是说任何大明公民,如未经国法裁定,皆不得被监禁、没收财产、剥夺法律保护权、流放或者加以任何其他损害”

“你们仔细琢磨,万岁只说国法裁定,那金口玉言、出口出宪又算什么呢”

“或许这才是第四题的关键所在。”有人似乎恍然大悟,“时事策论都是有关国家军事,以及朝廷最近举措的,可要好好研究一下,说不定咱们考时也会这样呢”

“朝廷的邸报,还有万岁所言所书,都要了解,都要研究,那才不会漏题。”有人补充得更加具体详细。

“向负责这里的官员去要吧”

“能给吗这些东西是不是咱们早就应该准备的功课”

“难道是考较咱们平常是不是关心时事”

三个女人一台戏,何况这么多。七嘴八舌,你一句我一句地说着猜测和建议,好半天也拿不出统一意见。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