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逆流伐清 > 分节阅读 312

分节阅读 312(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又何尝不在明军的进攻范围之内

其实。早在天启年间,大学士孙承宗督师蓟辽时,便有与现在相似的战略计划。以陆军为正兵,水师为奇兵,收复辽东,这在当时是很有创见的。特别是登陆作战,更是孙承宗收复辽东战略之重要组成部分,其战略构想是调集登州今山东蓬莱、莱州今山东掖县、天津之水师经过渤海、辽东湾。从辽东半岛登陆。上陆后,先占据金、复、海、盖四卫。再向辽阳、沈阳进攻。

如果说当时的孙承宗因为练兵未成而无法实施他的战略构想,那现在的明军却是有这样的实力。只要能稳固胶东,使明军有控制渤海的基地,凭借明军的强大水师,便可以进取辽东,将满清主力困于关内。

即便是不采取这样的激进计划。而是步步为营,先复京师再取辽东,那山东的重要性也不可忽视。以登、莱、烟、威等地为海军基地,明军也可以跨海进攻象旅顺、大连这样的辽东重地。

当然,明军的保守目标是暂时稳固胶东。但这并不是指在军事行动上的畏缩。从开始在登州地区登陆,并与在栖霞起事的于七所部会合后,明军的陆师主力便迅速南下,连克莱阳、莱西,而水师陆战队则从青岛登陆,向北攻击,攻克即墨后与陆军在莱西会师,从而完成了对胶东半岛的横断。

随后,陆军向西攻城掠地,拓展地盘;陆战队则与于七所部义军向东,光复处于包围中的胶东地区。

由于明军登陆山东的行动迅速而突然,山东清军在初期完全处于下风,征剿于七的督标和绿营在平度与明军进行了一场交锋。七千对一万,无论是装备,还是人数,清军败得毫无悬念。

明军趁胜进攻,清军接到祖泽溥之令,稍加抵抗便退往淄川现淄博。这已经是属于济南府的管辖,在与济南派出的数千援兵会合后,才算是稍微稳住了阵脚。而明军则光复了潍县现潍坊,从而控制了山东内陆腹地通往半岛地区的咽喉。

在清廷接到山东总督祖泽溥的急奏,并做出调派禁旅八旗和直隶绿营前往山东作战的决定后,另一封急奏却使这个决定被暂缓执行了。

镇海伯杨彦迪率领的第二分舰队,在完成载运陆军登陆的任务后,直驶天津,于六月七日在大沽口外布列,向清军炮台进行了猛烈轰击。

清廷对于天津地区的防御是进行过一番加固的,比如添设大沽海口水师,南北两岸各建炮台两座,安放火炮四十门;在海口设置三道拦河铁链,配置铁戗,安设木栅,连成巨筏;为加强翼侧的防御,又在北塘地区整修了炮台,火炮有十二门,对北塘以北的营城亦设兵防守。

但从火炮数量威力,以及水师的舰船大小规模上,清军无法抵挡。在上百艘明军大舰巨炮的威慑下,清军大沽海口水师不敢出海作战,而是龟缩于白河之内;依靠着炮台和拦江工事,阻挡明军水师。

炮击持续了大半天,明军水师依靠着火炮的射程优势,占据了上风,摧毁了两座炮台。随后,十余艘军舰于下午,乘风潮之势直入白河内,乘着夜暗,曳倒拦江铁戗四架,斩断第一道拦江铁链,并以千人的陆战队利用舰炮火力作掩护,向海口南岸进行了强行登陆。

这是一次猛烈的佯攻,或者说是牵制和袭扰,向清廷显示出天津的防御并不是固若金汤,明军如果加强兵力,增派军舰,是可能突破防御,或者占领天津的。

虽然清廷得到天津方面的急奏,认为这是对山东战事的配合,目的是牵制援军的数量,以及到达山东的时间,但依然不敢轻视。

这便是水师的作用,往往不在于取得多大的战果,只要向敌人证明能够切实威胁到其要害之地便达到了目的。

第二十八章离心之象

大沽口历来便是中国明、清海防要塞,位于海河入海口处。西北距北京约一百七十多公里,东濒渤海,西邻海河平原,隔河与塘沽相望。

“地当九河津要,路通七省舟车”,大沽口素有京津门户、海陆咽喉之称。早在明永乐二年成祖朱棣建都北京后,便在天津筑城设卫,于大沽海口筑墩设炮;至清代,置大沽协镇营;到了明军光复江南之后,又建大沽南北炮台、炮位,防兵从两千增至八千。

但是当明军的舰队用佯攻进行袭扰后,清廷发现塘沽的防御力量和体系还是不够完备。因为要防守的地方并不只是一小块,其中包含着大沽北岸、南岸、草头沽、石头缝、南滩等,这些地方都是构成大沽要塞防御体系的一部分。

况且,对于登陆作战来说,如果有现成的港口设施,固然能够加快运载兵将和物资上岸的速度。如果没有,也并不是无法克服的困难。

换而言之,明军可以选择天津和塘沽作为突破口,也可以选择其他地点登陆。当然,威胁最大的是天津,但其他地区也不容忽视。而且,在明军大规模登陆成功之后,如果只凭天津的驻兵,便显得兵力有些不足,或者是防御纵深不够了。

这样分析下来,调拔禁旅八旗赶赴山东,京师的安全就难以得到切实的保证。而京师一动,带来的不只是军事上的影响,而是政治上的全面被动。对于目前孤立的形势。以及内部的不稳,满清还是看得比较清楚的。

所以,满清不敢置京师的安危于不顾。而在山东进行押上全部筹码的一搏。或者说,清廷改变了调兵的地方,从宣府和山海关一带抽调兵力,以增援山东。

虽然同样是增派兵力,但从京师和从宣府、山海关是不一样的。起码在时间上,要晚上一些,这无疑给明军争取了在山东稳固的时间。

而在另一方面。尽管受限于粮草物资,明军继续大举增兵有些困难,但筹集物资的工作一刻也没停。便可以使明军采取加油战术,以每十天两千人的规模向山东投入生力军。

能够夺取并占领控制渤海湾的基地便是胜利,而如果能在山东吸引并消耗清军的力量,也不失为一个有利的策略。就凭满清目前的财力人力。明军只要与其进行持久的消耗战。便足以拖垮满清。

明廷已经意识到了战争要最终获胜的重要的一点,便是不能给满清调整喘息的时间。使其在漕运断绝后,只能为支撑战争而采取横征暴敛的手段。民怨沸腾,正是明军要充当解放者,受到拥护支持的关键因素。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