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逆流伐清 > 分节阅读 311

分节阅读 311(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党元老级别的人物,都是出生在南洋中国人。有的南洋中国人甚至宣布独立,加入中华民国,组建“大中华民国”,但旋即被欧洲殖民者镇压了。

而到了抗战最艰难的日子,从精神和经济上支撑中国的,除了国内的民众,还有一根顶梁柱八百多万华侨。这些侨居海外的中国人,勒紧裤带支持抗战,并因此而遭到了日本人的血腥报复。

从这些事例上可以看出,海外华侨有着强烈的爱国之心,更希望有强大的母国作为后盾。因为,依靠别人终究是被动的,就象浮萍,只能随风流而动。赚到的财富亦是空中楼阁,为他人作嫁衣裳。

就算是排除政治权力,而只从经济利益考虑,与已经拥有半壁河山并且日益稳固的明朝政权搞好关系,也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对于海外筹款,朱永兴嘴上说得谨慎保守,心中还是很乐观的。而且,在最早支持南明的暹罗,已经有很多华侨华商采取了实际行动,给予了明朝政府很大的帮助。当然,这些华侨也在商贸中赚到了利益,并且被承认了试行中的双重国籍,摆脱了“弃民”的帽子。

借力于四面八方,从别人意想不到的地方寻求突破,这正是朱永兴所长。单从筹措物资钱财方面,就早已经把满清甩得看不到影儿了。

尽管朱永兴在生活上照比历史上的帝王要简朴得太多。但崇祯还穿过补丁衣服呢,却依然没有钱粮赈济百姓,支撑战争。所以,仅仅在这方面,群臣便异常钦佩,钦佩朱永兴能在惠民的同时。还能筹措越来越充裕的物资来进行跨海登陆。

山东战事作为北伐的序曲,虽然暂时还面临着物资供应的困难,但只要挺过这段时间,光明的坦途便会出现在眼前。这是很多人都能够预见的结果,这从战略的主动权被明军所牢牢把握,便能看得出来。

虽然短期内难以在山东继续增兵,但明军还有水师可用,渤海湾广阔的海岸线使他们可以进行有效的牵制和袭扰,为战局的稳定争取时间。

为了统一指挥水陆大军。匡国公皮熊带着一些年轻的参谋赶到了山东,组建了前敌指挥中心,使陆军和水师能够更有效地协调配合。

“魏将军,最快也要半个月,才会有第二批兵力投入山东,或许时间还有更长些。”匡国公皮熊在第一次军事会议上,便郑重地告诉了魏君重具体的情况,也就否决了魏君重要增加龙骑兵的请求。“在这段时间里,只能依靠现在的兵力。并在本地招募,来支撑战局。你要知道,现在不是兵力多少的问题,而是后方筹措物资的困难。”

“末将知道后方的难处。”魏君重犹豫了一下,解释道:“但以目前的兵力,确实难以扩大战果。最理想的情况也便是在胶东胶东。名称来源于秦朝胶东郡,因处胶莱谷地或胶潍平原及其以东地区而得名,是东、南、北三面环海半岛地区站稳脚跟,再向外掠地扩展便力有未逮。”

“圣上与总参谋部的意思也是如此。”匡国公皮熊指着地图说道:“不要求急攻猛进,能稳固占领胶东地区。便是胜利。陆军或许有些单薄,但满清要调集军队,也要花费时间。况且我军有水师助战,三大舰队的陆战兵力加起来亦有七八千,运用得当的话,也差不多够了。邓将军,你说呢”

靖海侯邓耀点了点头,胶东地区三面环海,水师确实可以发挥极大的作用,使清军因为担心侧后方而不敢过于深入,“陆战队可以上岸助战,或者袭扰牵制,想必会使清军有所忌惮。”

“圣上殚精竭虑,四方筹措,我等也要为圣上分忧。”匡国公皮熊用手指在地图上虚划了一下,正是胶东半岛最东端的一小块,“哪怕是只占据这么大的一片,只要能坚持下来,圣上亦不会怪罪。”

“国公所言极是。”魏君重在地图上凝视半晌,释然一笑,说道:“末将要求增兵,亦是想扩大战果,或许能一举占领山东。若是以稳固地盘为要,依目前的兵力,再有水师助战,清军又能奈我何不是末将夸口,这一师兵力,是精锐之师,能抵挡数倍清军。”

“精锐之师,亦是百胜之师。”匡国公皮熊赞赏地看了魏君重一眼,说道:“成军最早,胜绩最多,连圣上,亦是金口褒奖。山东呢,正是魏将军和邓将军再创辉煌之地。北伐之头功,非二位莫属。”

“另外”皮熊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之前的计划还是要努力实现,从现在到明年开春,在山东至少要招募组建一个军,并要进行实战的锻炼。算算,还有个月的时间,看起来充裕,可若要有意外,就无法向圣上交代了。”

“招募扩充一个军应该是没有问题的。”魏君重看起来比较有信心,但也说出了其中的困难,“粮草物资上虽有困难,但可以延缓一两个月再大量扩充。现在趁着清军尚未集结,末将以为应当继续攻城掠地,为以后打下基础。”

“于七的独立师何时能够组建完毕”匡国公皮熊沉吟了一下,说道:“就算不能马上战阵厮杀,维持地方治安应该可以吧”

魏君重苦笑了一下,说道:“于七抗清倒是坚决,可其手下良莠不齐,恐怕要经过一番整顿。顾大人便有所疑虑,希望能与国公尽快进行商议。”

“江湖习气吗”皮熊对此并没有显出太意外的神情,只是微微点头道:“嗯,吾明日便赴栖霞,与顾大人商议,也见识下于七。”

第二十六章提点

良家子弟,饷粮充足,待遇优厚,严加训练,军纪严明。这是明军早已经形成的扩军和强军的规范。

所谓的良家子弟,多数则是老实的庄户人家出身,他们更容易养成服从的习惯,更能够遵守纪律,也没有兵痞、兵油子的坏毛病。

在这一点上,于七的那些手下多数便不合格,会被排斥于军队之外。事实上,新组建的独立师也确实是这么做的。三百多名军官全部都是抽调而来,牢牢地控制着这三千人的军队。

对此,难免会引起于七等人的不满和猜疑,而说服和解释工作其实早就开始。在顾应慧等人来到山东之后,便首先对于七进行了劝导,使其明白,现在的明军不再是靠人数取胜,不再是靠个人的武艺,也不是什么人都被招募的军队。而纪律和组织,将是军队取胜的关键因素。

也许于七以前对此并不是十分信服的话,在新训练的数百火枪兵成功伏击了祖泽溥的督标人马后,他终于认识到了这一点。在简单、有效、有组织的火枪攒射下,武艺和骑术,甚至盔甲都已经不再是战场上获胜的主要原因。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