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逆流伐清 > 分节阅读 290

分节阅读 290(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氓”,“父老从者数万人”,观者如堵。而在这热闹喧嚣的背后,一些事情已经无声无息地发生了转变。

“洪兴”朱永兴的脑海中出现了西瓜刀、古惑仔,如果不是这些联想,这个年号其实很有意义,洪字取自高皇帝“洪武”年号;兴呢,有中兴、复兴之意,很合现在的形势。

轻轻摇了摇头。朱永兴甩开杂念,仔细看下面的国号。目前兵事正盛,他的意思是与众多开国君主所取的年号一样,要有张显武事之威的意思。

这样一来,可供选择的便少了。隆武、绍武、汉武、光武等等是不能用了,只剩下圣武、扬武、振武、昭武,而群臣多数支持用昭武作国号。圣武是圣明英武,称颂帝王之词。用的太滥,也不符张显武事的要求;扬武、振武则显得有些直白通俗。

只是这昭武朱永兴记得历史上三藩之乱时。吴三桂在衡阳称帝,便是用的昭武年号。

“缮兵昭武,以临羣雄之隙。谓之致力于武备;万马嘶昭武,将军夜控弦。谓之显武扬威。”查如龙见朱永兴的手指在昭武上点了又点,犹豫难决的样子,便在旁引用古文解释了一句。

朱永兴点了点头。淡淡一笑,用朱砂笔在昭武上一圈。历史上没发生的事情,自己又何必萦怀,吴三桂是吴三桂,自己岂是他可比的

自朱永兴决意废除太监制度后。虽以女官制度来代替几千年来的太监制度,却只限于礼仪、人事、法规、财务、衣食住行等等各项府内事务。或说是帮助朱永兴整理文案,做一些文字上的佐杂工作,以及草拟法令等重要事项,便由机要室处置。

机要室便相当于朱永兴的幕僚团、私人秘书团,如今又更名为总理处,选谨密者入内缮写参赞,并辅佐朱永兴处理政务。若是与以往的机构相比,总理处又相当于司礼监,乃是朱永兴近人,地位不可谓不高,影响不可谓不大。

眼见朱永兴马上便要登基为帝,总理处人员皆是喜在心中,态度愈加恭谨。朱永兴呢,到底还是有现代人习气,不喜欢无故拿大,是以平素与各人却是言笑不禁。

可如今,见到的人都是小心谨慎,礼数周到得令人心烦,能陪着说笑的人却是越来越少。那等闲的官员,将军,便是他赐坐亦是斜签着屁股,不敢落实了坐。需知古人最忌尊卑等级,四品官见一品官,依着皇明律令,便必需跪着说话,想起后世自已看的电视,那些什么格格,甚至百姓都可与皇帝言笑不禁,婉若家人,当真是荒唐无稽,想来可笑。

“陛下”总理处官员潘永昌小心翼翼地建议道:“微臣觉得这道要明发天下的禁妇人缠足的圣旨可以缓发登基乃大喜之事,若是因此而”

虽未登基,但大事已定,原来的属下都变成了微臣,称呼变了,礼仪也变了,让朱永兴还有点小不适应。

朱永兴苦笑着点了点头,说道:“那便改圣旨为劝谕吧,令天下人知道缠足不好,慢慢改正也就是了。”

光复江南后,朱永兴这段时间也在观察,也在思索。他意识到传统的东西,在目前还是最好不要用命令法制强迫改正,除非天下安定,他可以放手施为,以强硬手段加以推行。

求治之心过于操切,反倒容易引起动乱。朱永兴放稳心态,认识到江南与其他地区的不同,治理手段暂时不能过于激烈。所谓上有所好,下必从焉。他觉得让臣下及民众知道他的好恶,时间可能要长一些,但传统和风俗还是可以改变的。

再比如科举,朱永兴倒是想废除八股取士,可也不能断然行之,要有一个缓冲期限。于是,他只好想了个变通的办法,让书院加大招生规模,细分专业教学,什么明经、明律、明算等等。然后呢,登基之后势必要开恩科,那些进士或者暂时可以做主官,却须有书院出身的官吏为辅;或者进士入书院再择专业进修,然后再任职地方,或是依专业充实各部。

对于那些贪婪的,免了漕粮依旧不让利于百姓的地主、豪绅,朱永兴暂时也不会公然降罪,而是令监察部记案。等到彻底光复了江山,再跟他们算总账。

当然,朱永兴也不是就这么放任不管。光复江南,获得了很多清朝官员的财产和田地,四川又需民开垦建设,一部分土地票可以在当地兑现,其余的则享受更优惠的政策,吸引民众前往四川。

第二百七十七章登基即位,人生之巅

这样,一些没有土地的百姓便不需再租佃土地,从而从地主的剥削束缚中解脱出来。有一些地主豪绅不管愿不愿意,都减轻了佃户的租税,赢得了赞誉,同时也会吸引其他无地者前来租佃。长此以往,吝啬、贪婪的必然会恶名在外,少人或无人再做其佃户,田地便由他们自己种罢。

从历史数据,以及推算来看,此时中国的人口当时通常以“丁”为统计单位,相当于漏报了六成以上的人口应该是在三千万左右。长期的战乱使土地荒芜,人口减少,可谓是地广人稀。也就是说,人口与土地的矛盾并不突出。等到官府重新丈量土地,将大量无主田收归国有,又可以实施新的惠民政策“公地放领”。

虽然朱永兴暂时不以强制法令规定减租减赋,却以另外一种方式挤压为富不仁、贪鄙无度的地主豪绅的剥削空间。剥削固然不可能消灭,但却要有一个限度。

登基是最大的喜庆,潘永昌等人当然希望少些波动,少些不和谐的声音。说白了,就是粉饰太平,营造一种万民拥戴、实至名归的氛围。

从古至今,盖莫能外啊朱永兴心中感叹,这便如同后世领导巡视或视察,下面忙着遮丑,或是压着问题,是一样的。

“陛下,查抄附清罪人,流放其家眷的事情是否可缓行”查如龙上前请示道:“光复各地皆是喜气洋洋,一派新朝气象,这哭啼吵闹,有碍观瞻。”

“示民以恩是一面,示逆以威是另一面。”朱永兴摇了摇头,说道:“登基只在这南京城内。亦只一天,难道还有哭啼吵闹、扰乱大典的事情吗”

“是,微臣愚钝,谨遵陛下旨意。”查如龙躬身而退。

本意是好,但时不我待,朱永兴亦是想多筹集钱粮。些许暇疵也便不在意了。新皇登基,又适值大胜,光军中的赏赐便是不小的数目,又要给官员加俸,推出退休金制度,不抄逆产,便只能延缓北伐的时间,从而腾挪出钱粮来啦

同时,这也是对江南士绅势力的一次削弱和打击。且名正言顺。那些在清朝为官的,定义为汉奸也不过分。满清降革明朝士绅,作为打击江南士绅的手段,朱永兴则采用此招儿。

处理完诸多事务,朱永兴才离开总理处,回转“煦园”,也就是原汉王府东半部的“新汉王府”。

洪武元年,明太祖朱元璋招抚劲敌陈友谅旧部。为陈友谅之子陈理建造了汉王府。其后,明成祖封其次子朱高煦为汉王。又扩建原汉王府东半部为“新汉王府”。

虽说满城,也就是南京皇城在战火中未受大的摧残,但宫室本就甚小,不比北京皇宫有景山、北海、中南海、御花园等休憩游玩之所。待成祖北迁,南京宫室无人翻修。这么些年下来,虽然有留守的太监内臣看顾。却也很是破落。到了福王朱由嵩在此即位,倒是进行了一些修复工作,兴建了奉天门,慈禧殿等建筑,却依然不令朱永兴喜欢。

所以,他只是很吝啬地花了一些小钱,将皇城简单修补后。作为各部办公之所。而原汉王府作为临时的皇宫,作为朝会之用,又另指了数间房屋给总理处办公,以方便就近咨询拟旨。煦园则作为内宫,由他和两位夫人,以及一众女官、侍女居住。好在他的眷属和下人一直不是很多,煦园尽可够住。

不大兴土木,不耽图享乐,朱永兴的节俭和简陋,倒是激起了一阵好评。大家都认为他未丧大志,在这南京亦是暂时的打算,挥师北伐,定都北京,是很快的事情。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