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逆流伐清 > 分节阅读 289

分节阅读 289(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现在他还得做出姿态,便笑着摇头道:“兹事体大,不可不慎。感谢皇叔,感谢张尚书,此事且放放。先图中兴为要。”

鲁王朱以海没有再继续劝说,他的态度已经表明,如何操作,便是朱永兴的事情了。劝进,那也是有规矩,有程序的,哪能一说便厚着脸皮答应。

历史上篡位之君每假“禅让”﹑“受禅”之名夺取政权。当让国“诏书”下达后,又故作逊让,使朝臣再三上表,劝其登基,然后即位。比如曹丕代汉。亦有外族入侵﹑皇统中断,大臣上表宗室劝其即位以继承皇统者。土木堡之变后,景帝登基,遥尊英宗为太上皇,便是一例。

鲁王朱以海等人走后,朱永兴沉思良久,对机要室主任查如龙问道:“诸事可安排妥当”

“回殿下,俱已完备。”查如龙有点小兴奋,拥立之功啊,自己也算是开国功臣了。

“那便等各地的回信吧”朱永兴如释重负地一笑,自己用奋斗积聚了人望,建立了功绩,收拢了文臣武将,终于到了百尺竿头再进一步的时候了。

而登基即位不仅是朱永兴个人事情,更能让手下的文官武将放下心来,不必顾虑永历哪一天回来,又会是新人换旧人的戏码。甚至平民百姓也会很安心,不会对现行的惠民政策有朝一日会因为永历回来加以废止而忧虑。

巡狩缅甸,永历已失中外之望。朱永兴则以努力奋斗打下了根基,到现在虽然还要弄出个名义,可也算是水到渠成,比较容易的事情了。

重庆。

匡国公皮熊已前往南京,水师一部溯江而至,成立重庆水师,暂归镇朔军调遣。在重庆周边地区的军屯开垦已经着手准备,很多湖广降兵被运来填充四川,重庆官员都予以妥善安置,以后他们的家眷也会被接来,从此成为扎根蜀地的四川人。

如果明军现在渡江北进,保宁被攻克的希望很大。但参谋总部和朱永兴都觉得此时攻取并不是最佳选择,蜀王刘文秀兵败保宁的教训还在,便是因为急于进取,厚重不足。

从目前的形势来看,清军已被堵扼于保宁一隅之地,能守住保宁即已自庆,没有发动反攻的可能。明军暂缓直攻保宁,而在加强对该城清军戒备的同时,采取有力措施经营四川,设官安民,招集流亡,联络土司,加紧屯田,储备物资,并连通与成都的陆路联络,便可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就军事而言,收复重庆之后镇朔军同讨朔军、伐朔军已经联成一片,可以动用的兵力大大增加,在适当时机协同作战,不仅收复保宁易如翻掌,继续北上陕西汉中亦是前景乐观。

说到底,这种稳妥的布置还是局限于粮草物资,对此李定国是清楚明白的。整个战场是一局棋,对四川的物资供应已经非常优厚了,他也不好再要求太多。只要一年,只要一年,重庆周边的屯垦,再加上成都的支援,镇朔军便会具有北上攻掠陕西的战略进攻能力,而不是只能攻取保宁。

就在李定国踌躇满志,期望着金戈铁马、纵横甘陕的时候,朱永兴的秘使已经来到了重庆,所携的密信立时令李定国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吾欲称帝,汝看如何信中的意思很明确,措辞风格很象后世的竞选演说,自信而不狂妄,有实力却不盛气凌人。总之,就是说明“我能行”,“我比永历强”,“我会兴复华夏”,“我会让大家有好的前途和未来”

第二百七十六章劝进风潮

朱永兴算是直言不讳了,连如何策划都坦承相告,这既表明了信任,又让李定国对永历的将来能够安心。

“遥奉今上为太上皇,以殿下的仁厚和自信,今上应不会有被锁南宫之事。”心腹幕僚高应雷虽没给出直接建议,但倾向性还是很强的。

景泰帝登基,第二年接回被瓦刺俘虏的英宗,并从此将英宗锁在南宫,整整七年。七年里,景泰帝不但将南宫大门上锁灌铅,甚至加派锦衣卫严密看管,连食物都只能通过小洞递入。

有时候,吃穿不足,导致太上皇的原配钱皇后不得不自己做些女红,托人带出去变卖,以补家用。为免有人联络被软禁的太上皇,景泰帝甚至把南宫附近的树木砍伐殆尽,让人无法藏匿。

景泰帝重用大臣于谦等人,治理国政,颇为有序,但他软禁兄长,甚至于景泰三年执意废掉皇太子朱见浚,换上自己的儿子朱见济,这种种作为,颇让后人诟病。

高应雷的意思很明显,朱永兴比景泰帝更强势,为人也更自信,凭永历的懦弱,他自不必担心其复辟,也就不会象景泰帝那样严加防范,甚至到了严苛的程度。

晋王李定国其实早就知道有这一天,大厦将倾时岷世子出缅入滇,收拾人心,聚拢残军,亲临战阵,屡番血战,才挽救了危局;其后更是纵横捭阖,伐安南,结暹罗,联英法等西夷,使大局逐渐扭转;今时更是宗室亲征,慑服吴三桂,一举光复了大江以南。攻克神京,立下不世奇功。凭功绩,凭英明神武,取永历而代之不可谓不是名望所至、大势所趋。

但永历对他的重恩,又使他不能轻易说出支持岷藩的话,以免有人物议。说他是忘恩负义,趋炎附势之辈。

高应雷看出了李定国的犹豫和忧虑,他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对现在的形势看得更清晰、全面。

军队呢,不说将领们都加官晋爵,便说士兵,粮饷不缺,且死有恤,残有养。退役还有功田养家糊口;百姓呢,光复区生活安定,日子也在不断好转。国战虽然在打,可朱永兴并不过分盘剥百姓,且经常施恩,虽说很多是要在日后兑现,但对老百姓总是个盼头。

武将归心投效,文官也拥护朱永兴。从龙之功,拥立之功。谁不期待等到朱永兴登基,讲武堂、书院出身的武将文臣岂不都成了天子门生

也就是说,晋王李定国同不同意并没有多大关系,岷殿下只不过表示尊重之意。退一万步讲,晋王李定国真要武力相抗,别说庆阳王刘震、昌国公高文贵等将领不会同意。便是普通士兵,谁又肯为了那个远在缅甸的皇上丢弃光明的前程,而进行无谓的战斗。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