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逆流伐清 > 分节阅读 244

分节阅读 244(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初形势多危急,岷藩说不定是预留后路,战若不利便出海他走呢”

吴三桂呵呵一笑,说道:“嗯,怕是真有此想。凭岷藩的本事,只要有数千精兵,攻掠海外之地,收服蛮夷,却也不难异地称王。”

“异地称王之后,岷藩亦不是个消停的主儿。”郭壮图笑道:“反攻倒算怕是少不了的。”

“但却不会有如此大的声势了。”吴三桂叹了口气,说道:“退易进难,若真奔走海外,人心尽失,再难收拢。哪象现在,即便明军败上几场,哪怕丢失两省,亦能喘息休养,以力再战。若想彻底剿灭,除非”

郭壮图略一思索,已经知道吴三桂所指为何,试探着说道:“除非郑家反目,重创或歼灭其水师。”

“正是如此。”吴三桂轻抚额头,沉声道:“只是那郑家小儿,岂能是岷藩对手但这个变数,确实存在。”

郭壮图急速思索着,顿觉明军的形势也未必如表面上那么好,隐患还有,内乱的可能性也不小,岳父的谨慎倒也有些道理。

广州城,岷王府。

“派人把圣旨送到厦门去吧”朱永兴走进机要室,便发出了第一个指示。

不出所料,郑经比较轻易地击败了台湾众将的抵抗,由于朱永兴事前已经秘密派人至台湾,有些部将已经做了准备。等到主将黄昭战死,郑袭欲降,败势已定时,萧拱宸便率千余残兵败将及家属乘船仓惶逃命,至广州投奔明军。

在这个时候发出圣旨,算是满足了郑经的要求,也在圣旨上说明了朝廷早对台湾郑袭等人有所安排,便是令其收回自封的护理官职,来广州请罪。这样一来,收留萧拱宸等人也就有了理由,堵住了郑经的口,以免他向朱永兴追索叛将叛兵。

“谕令漳、泉二州官员,准许郑家上岸采买,但粮食要限量,只说战事正紧,要供应军需。”

学着清廷的封锁之策,或许能使郑家的物资陷入困顿,但却不是明智之举。台湾刚刚开垦经营,粮食肯定有很大缺口,限量买卖则使郑家不致因困生变,又使郑家难以积聚起足够的粮草,对此产生依赖。

凭郑经的短视,会不会刀兵相见。用武力夺取地盘,朱永兴确实也感忧虑。广州确实加强了防御,魏王马宝从闽省调来了一个团的精锐,再有其他拼凑起来的人马,以及刚来投奔的萧拱宸这些人,应该是无虞的。但其他沿海地区。可就空虚得很。

应该不会。朱永兴曾经与智囊们反复商议过,郑经已经背上了“逆子”的名声,再向朝廷动武,便是彻底背弃了明臣的形象,在内部尚不稳定的情况下,他做出如此横蛮举动的可能性是很小的。

明朝这杆大旗郑经还是要打着,起码在他认为已经统一了郑家内部事权,建立起权威之前。而如果他还是按照历史上的那种传统大清洗的办法,等到他完全掌握了郑家权力的时候。他也就没有能力再与明军抗衡了。

按着朱永兴的算计,郑经十有是会那么做的。一个心虚的人,会神经过敏地认为周围危机四伏,好象有很多人在暗地里议论他的失德,诽谤他气死父亲,还会质疑他继承权的合法性。为了掩盖,为了树立权威,嗯。在古代叫杀人立威。郑经就必然会把那些可能威胁到他地位的人、对他权威不毕恭毕敬的人都消灭。

这不仅仅是承袭延平王的爵位,还要大小诸事均可一言而决的权力。以及对自己绝对忠诚的军队和属下。清洗,似乎是在封建教育中长大的郑经唯一的选择。杀伐果决嘛,这是郑成功的优点,也是他的弱点,在军中有无上权威的同时,也曾多次因此逼得部将投降而为敌人。

郑经肯定认识不了这么深刻。必定以有乃父之风而骄傲。加上他不能充分任人器使,不能容忍下级对他的稍许不尊,走上众叛亲离的道路也就成为必然。何况,朱永兴还暗地命令情报部门在台湾做了手脚,郑泰。必然会成为第一个牺牲品。

“台湾产硝磺,可与之贸易,或以物易物。”朱永兴继续作着布置,既要控制郑经,又不能逼迫过紧,特别是保持台湾与大陆的联系,对以后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另外”朱永兴沉吟着,并不太确定地缓缓说道:“似乎可以就闽省海关的相关事宜,与郑家进行商榷,用分薄商税收入的条件使郑家不要拦截商船,胡乱收费。”

“殿下,这恐怕欠妥吧”

机要室里各方面人才都有,年龄也都不算太大,朱永兴努力营造的氛围也使他们敢于直言而谏,陈忠和就马上表示了置疑。

“商税乃国家收入,一定要操于朝廷。若要与郑家分薄,则必然要有郑家之人在旁监督核查,岂不使郑家产生与朝廷平起平坐的错觉依属下愚见,可由朝廷向郑家发放军饷。如果郑家领受,便是隶属朝廷,亦无拦船收费的借口。若有违命乱行,殿下处置起来也师出有名。”

“发放军饷”朱永兴心中有些叫苦,摇头道:“花费太大,财力无法支撑吧”

“属下的意思是先要对郑军实额点验,然后才能依数发饷。”陈忠和笑着解释道:“郑经怕是不会答应吧就算他答应了,按照现在我军的要求,郑军中又能有多少合格将士计算一下的话,估计一个月几万银子便可打住。如果财力不够,还可用土地票充抵呀”

朱永兴一下子醒悟过来,笑着用手指点了点陈忠和,说道:“好,此计太妙。土地票,嗯,孤怎么倒忘了”

发放军饷用部分土地票充抵,这岂不是在诱惑郑军士兵上岸归附郑经肯定不会答应,那就好说了,朝廷给了你不要,可不是歧视你们郑军。

“殿下,您还可令郑家出兵助战,便许他一些陆上州县亦无不可。”查如龙在旁补充道。

朱永兴轻轻点了点头,若有所思地说道:“这样的话,郑家兵将前来投效,便不用驾船渡海,更加方便了。嗯,闽地最佳,广东次之,还需斟酌一下。”

郑家连兵带将,还有跟随的家属和百姓,总数不下数十万之多,想要都安置在陆地,不是数州数县便能够做到的。除非把州县的原住人口全部迁移,而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那就只剩下了一种办法,分散安置,相对集中。这对于郑经来说。恐怕是不能接受的。陆地是他曾经梦寐以求的,但现在却不同于以前从清军手中夺取,与朝廷彻底没有了界线,他难以保证人心不向朝廷倾斜。

说起来,这其实也是慢慢影响,从根本上削弱郑家的一个办法。没有了民众基础。郑家纵有战舰、士兵,也势必成为流寇性质的军队。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