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君临战国 > 分节阅读 217

分节阅读 217(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年,史公立传,经久不衰。

剧辛、苏代彼此看了一眼,彻底被燕王的气度折服,跪拜下去,感谢知遇之恩。

辰凌亲身扶着二人手臂抬起,毫无君王架势,亲切道:“日后我等就是君臣关系,终生不离不弃,相互信任,也希望二卿不要辜负寡人厚望,即使有一天,权势倾国,也要戒躁戒傲,为我燕国效尽全力,完成统一大业。”

二人连连称喏,剧辛蓦然道:“要推行办法,还得需要一位像商鞅这等精通法家与兵家的坚韧人物,苏秦丞相才学纵冠六国,鬼谷高徒,不在张仪之下,纵横捭阖,总领朝政,都没有问题,不过要推行变法,却需要一个主推人物,此人性格得刚毅、果断、懂隐忍,精兵道,剧辛推举一人,可堪大用。”

辰凌心中一动,问道:“哪一位高贤”

“魏国名将乐羊之重孙,乐毅,乐家随着魏国中衰下去,由于近些年家中人不像其他大族经商笼地,一度衰微下来,那乐毅今年只有二十五岁,五年前自魏入赵,担任一位公卿府上的中庶子,与在下私下有厚交,剧辛知此人,素有大志,常自比管仲商君,奈何一直没有施展机会,报效无门,如果燕王能委以重任,剧辛愿亲自带此人来投燕。”

“乐毅”辰凌心中一听他的名字,乐开了花,就差他了。

其实先前辰凌通过淳于臻传话给苏秦,让他向赵王借剧辛的时候,能打听一下乐毅的消息,但由于剧辛不了解此去燕国仕途凶吉如何,能否得到燕王重用,心下无底,因此没有引介,此时见燕王年轻有为,壮志凌云,有圣君仁主之相,又不惜高爵广纳人杰,令人折服,由此才主动提出要把乐毅请来,主推燕国变法。

第0440章 朝中阻碍势力

剧辛要亲自回赵,秘密找乐毅,一起到燕,主持变法,让辰凌欣喜万分,担心节外生枝,叮嘱道:“寡人会人跟你悄悄回赵,最好神不知鬼不觉把他带出,以免被赵人盯住不放人。”

听了燕王之言,剧辛苦笑万分,摇头道:“大王,您把我等当人杰,可是在赵国,人才济济,文臣武将多不胜数,赵王天生勇猛,智慧过人,自诩一人,就能顶得过谋士将帅多人,谁又真正看得起我等这出身卑微,中道没落的寒士呢”

辰凌想一想也是,他如此看重乐毅,完全是因为对方在历史上的地位,史书记载的,就连鬼神之智的诸葛亮,在为出山之间,常自比管仲乐毅,可知乐毅的才学与能力。

不过他如此看重,赵人和天下人却不这么想,未免过于担心了。

辰凌微微一笑道:“那好,这件事就交给剧大夫去办理,快去快回,有任何要求尽管提出,到时寡人亲自出城迎接。”

剧辛闻言感动,长袖一揖到地,拜别燕王,分别时竟有些涕零,被君王如此仁礼之心而深深打动,如同后世赵云回公孙瓒身旁,辞别刘备时的情景,好在他不日就要归来。

接下来,四人围绕十论,又仔细研究一番,眼看四月春耕就要来临,甚至在赵国、齐国甚至已经开始农耕了,所以变法不能再拖延了,即将推出,所幸燕地苦寒之地,三月底才春暖花开,比赵魏韩齐要晚了半个多月。

逐条增减之后,确定先后推出的顺序,官制论土地论赋税论率先推出,都是变法的前提和基础,先要确定机制和官员,然后由人开始执行,这几项完成,后面就好推行了,因此集中精力先拿下这三项变法内容。

由苏秦牵头,苏代配合,撰写变法总纲和朝廷檄文,明日起,还要找一批中庶子、少庶子的文吏抄写变法内容,时机一到,快马发放各地,开始实行。

当晚四人在宫内用膳,君臣同席对饮,讨论一下午,丝毫不觉劳累,反而畅快淋漓,尤其是剧辛、苏代,压抑心中许久的抱负,怀才不遇的心情,都彻底爆发出来,热血激昂,斗志勃发,雄心满满,要为燕国尽力。

月如钩,夜未央,朱阁红影,宫殿残缺,燕昭王喝完酒,独自一人,对月长叹,燕国崛起之路,就要开始了,他大一统的目标,也要起步了。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宏大的目标,都要一步步殷实地迈过去。

翌日剧辛在燕国侍卫的陪同下火速离开了,辰凌则恢复燕王身份,重临早朝。

文武百官,只是一种称谓,此时的燕国,根本没有那么多官员了,几十位老公卿权贵,几十位二三十岁被提拔上来的文武新秀,聚集大殿内,统一的深衣裾袍官服,按文武之别,垂手立于大殿两侧,官爵高者在前,低爵者位于后。

众臣朝拜过燕王后,开始汇报这三日的发生国内外大事。

由于昨日军机大臣们刚与燕王开完会,因此大事都事前明了,只是一些小事,如开春祭祀活动,手工商有囤货抬价嫌疑,难民们如何编册安置等问题,辰凌逐一发出决断,颁发王令实施。

在堂上,有老宗族的一位上大夫,六旬年纪,在燕地素有贤明,被推举朝廷为官,内乱之后,与朝廷奔散了,这些日子刚回到临时都城,恢复官爵,他拱手道:“大王,眼看农耕之期不足半月,耕作和田税、租赁、种苗是否按往年执行”

辰凌平淡道:“上大夫刚回来不久,可能还不知数月前,寡人已在大殿与众卿商讨了变法之事,今年土地耕田法,马上就要重新颁布,目前丞相府与九卿官署正在起草文案,最后定稿,颁布燕地各处,很快上大夫就知道了。”

这上大夫老迈一些,却中气挺足,饱读诗书周礼,以老儒自居,名鲍叔远,他似乎也听到了消息,继续道:“老臣听到有关变法之声,奈何不详知,但老臣以为,燕国六百年不倒,比中原诸侯都要渊源,就是尊周礼的结果,上古礼制不可废,因此这变法,实不合适。”

他这一说完,从群臣中也走出几位臣子,都同时道:“臣也以为,不应变法,废了祖礼。”

“圣人不易民而教,智者不变法而治。”

“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利不百,不变法,臣以为变法会导致燕国不稳,实不该在燕国动乱时期,搞变法,乱人心,当遵从周礼,循燕国之故”

辰凌扫了一眼,发现这些基本都是出自燕地一些老氏族,旧贵族中的世袭制官员,文无治才,武无军功,肯了祖辈上百年世袭的老本,出来反对变法,因为一旦变革,像秦国那样,不可避免要触动他们的利益,甚至有全族衰落的下场。

他冷冷一笑:“不要你以为,他以为了,燕国内乱,齐军入侵之时,怎么不站出来杀敌抵抗,怎么不出来救济百姓,现在燕国沦落成七国之末,马上到亡国的边缘了,你们还在这自以为呢学习上古周礼治国,那就睁大眼睛,看看夏商何在看大周何在难道也要燕国像它们一样,苟延残喘,等着灭亡吗”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法时代是向前发展,现在历史潮流是大争之世,燕国若不强大起来,很快就要被七国吞灭,正所谓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久,顺应潮流,变法图强,这个道理你们这些夫子都不懂吗苏丞相,你来给它们讲讲。”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