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武圣传说之岳武穆篇 > 分节阅读 172

分节阅读 172(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觉得世间所有男人都无法迷惑她的话。那么秦桧已经成功地绕过了这一雷区,在她的心里深深地种下了一粒信任的种子,他是一个既可信赖又能又能掌控的男人。

三天之后,秦桧按照约定再次进宫了。

就在这一天,秦桧替高宗皇帝写了一道诏书。明令群臣不得再干预议和之事,而议和之事就交给秦桧独断专行。

区区九天的时间。就让秦桧获得了皇帝的绝对信任。而同一时间,首相赵鼎已经堕入深渊。又或者说,是他自己主动地跳了进去。

在这九天里,临安府里谣言满天飞,说高宗皇帝如何信任秦桧,对赵鼎如何如何不满,而赵鼎又如何硬是霸着茅坑不拉屎。

而到了最后,当高宗皇帝的圣旨正式颁布,让秦桧独断议和之事。在临安府里流传的各种谣言,达到了一个顶峰。

“你们看看,高宗皇帝的圣旨都已经颁布下来,还不证明了皇上陛下对赵鼎的不信任,想不到赵鼎还死赖着不走,真是可耻。”

面对着漫天飞舞、愈演愈烈的各种谣言,首相赵鼎以及他的幕僚们都觉得,保持尊严的唯一办法就是辞职。

正如秦桧预先所估计的那样,赵鼎很干脆地辞职了。

赵鼎爱惜他的名声,求名地名;秦桧追求权势和利益,求利得利。从某一个角度而言,赵、秦两人堪称配合默契,各得其所了。

纵观南北两宋的官场,政治斗争不计其数,激烈程度也相当的厉害。但是,从权谋的深度而言,秦桧到达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个人认为,宋朝官场上的政治斗争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蔡京之前是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里,高官之间的斗争大多是属于不同理念之间的斗争,高官之间的争斗还保持着儒家的各种风度和品质。而其中的例子,又以王安石和司马光之间的故事最为动人。

这种情况到蔡京时被终结。

蔡京之所以在官场洪流中升腾,是因为他做事没底线,可以无耻,可以凶狠,可以借题发挥,把元祐党人碑的威力发挥到极致,敌手不死永不收手。

可蔡京也有他的底线。他一生都忠于徽宗皇帝。只能、也只敢去迎奉赵佶,终生不敢逾雷池半步。

而蔡京的底线是在秦桧的政治生涯中都被打破的。

秦桧是一个没有底线的人,什么都在他的算计之内。他不但在算计着同僚,也还在算计着皇帝,甚至还包括算计自己的民族。

而他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要达到他的目前独相、制约皇帝、权利的巅峰。

s:谢谢靓女007大大的打赏、0拈香一朵0大大的评价票和全订阅。

第三百三十七章:双输的协定六

赵鼎的自动辞职,搬走了秦桧前面最大的一个障碍,如今在南宋的朝廷上,能够对秦桧的政策有所制约的就只剩下了最后一人枢密副使王庶。

王庶可不同于赵鼎,他除了具有儒家读书人的种种君子风范,还具有武官的那种忠肝义胆和铁血无情。

无论如何,作为岳家军的亲密战友,单单是那股无所畏惧、一往无前的勇气和决心,就让秦桧望而生畏。

对于这种人,单凭谣言是不可能动摇得了的。

所以,为了要解决王庶,秦桧出动了他最后的杀手锏女真人的帮助。

经过了上一轮的磋商,因为南宋朝廷对金国提出来的条件全部应允,因此,在绍兴八年的十一月,金国派遣谕江南使张通古携带金熙宗诏书,偕同宋使王伦一道南下,与南宋签订合同。

可是,临出发之前,张通古派一名银牌郎君告知南宋政府,对待这次金国的特使必须要符合以下的标准:一、诏谕使进入宋境后,负责迎接的官员在迎接的时候必须跪膝阶墀;二、诏谕使进入宋境后,州县官必须望金国诏书迎拜;三、诏谕使地位须与赵构同等;四、南朝皇帝须脱龙袍,穿臣服拜受大金诏书。

金国的这个要求非常蹊跷,原因有两个:第一、在上次金国特使乌陵思谋来洽谈和议条款的时候,根本就没有让高宗皇帝脱龙袍跪拜的这些条件。

第二、即便这些条件真的是金熙宗临时起意。也会派一个较高级别的特使去通知南宋朝廷,比如乌陵思谋。而不是让张通古随便派一名银牌郎君去做,因为这明显不符合外交的礼仪。

所以,这些条件很有可能是张通古自己编造出来的。

那么张通古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这个问题,或许我们应该去问秦桧。因为张通古的身后是金国的完颜昌,而完颜昌就是秦桧的恩主。

金国的这个要求在南宋的朝堂上一经宣布,几乎所有人的脸色都大变,其中也包括了我们的高宗皇帝。

打脸、彻头彻尾地打脸

金国的这个举动,不但狠狠地把高宗皇帝的脸给打了个透亮。而且还把南宋朝廷的满朝文武百官给逐一打了个遍。

皇帝变成了他人的臣子,那臣子的臣子岂不是变成了家奴

这时候,作为秦桧之下职位最高的一位官员,枢密副使王庶出手了。他一口气给高宗皇帝上了三份奏折。

这三份奏折,言真意切,态度诚恳而真挚,劝说高宗皇帝马上停止与女真人的一切和谈的行动。

对于王庶的奏折。高宗采用了一个拖字诀不予理睬。

无奈之下,王庶给皇帝写了第四份札子。

在这第四份札子里,王庶讲出了三个重点:第一点、王庶站在金国的角度,解释女真人为何要在此时提出讲和,是因为他们的国力开始衰弱了。

虏人之破大辽,及长驱中原。几三十年矣。所得土地数倍汉唐;所得珠玉子女,莫知纪极。地广而无法以经理,财丰而恃势以相图。又老师宿将死亡殆尽,主幼权分,有患失之虑。此所以讲和为上也第二点、王庶直接指出,金国的军事力量不断衰弱。已经没有当年之勇了。

虏人之兵,内有牵制,外多疑忌。所用之人非若昔日之勇锐,所签之军非若昔日之强悍。前出后空,尝有覆巢之虞,率众深入,不无倒戈之虑。又淮上荒墟,地无所掠;大江浩渺,未易可渡;诸将兵势不同曩时,此所以用兵为下也。

第三点、王庶向高宗提出,假如你坚持讲和,请允许我离开。

臣蒙陛下过听,擢置枢庭,言虽忠而不适于时,虑虽深而不明乎变。愚鲁自信,滞固不移,臣亦自厌其迟钝,况他人乎兼自今冬以来,疾疹交作,精神昏耗,脚膝重膇,若犹贪冒宠荣,不知退避,罪戾之来,所不可逭陛下虽欲保全,有所不能。伏望矜臣衰惫,保臣始终,俾解职事,除臣一在外宫观差遣,以便医药。

根据之前与秦桧的私下协定,高宗皇帝只得批准王庶所奏,撤销了他的职务,改由秦桧的死党孙近来担任枢密副使一职,这也是秦桧的主意。

到这里为止,秦桧的梦寐以求的独相终于成功了。

可以说,赵鼎和王庶的先后自动辞职,间接帮助了秦桧成为南宋历史上唯一的一位独相,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根据宋朝的官制,宰相的权利被分为左右仆射、参政知事和枢密使三大部分。这种制度的设定,就是为了防止宰相权利过大。

虽然高宗皇帝自己违反了组织原则,私下给了秦桧一部分他不该有的权利,但是,假如赵鼎和王庶两人坚决不辞职,起码能对秦桧有所制约。

遗憾的是,他们两人都选择了辞职和不争。

这就是问题的所在了。为什么要不争呢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