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家天下 > 分节阅读 2

分节阅读 2(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太清二年十月,朱元英一头冲进陆法和在清溪山的茅庵。

梁武帝太清二年八月十日,侯景据南豫州首府寿春叛乱。九月二十五日,侯景声言狞猎,率军南下,先占据谯州,接着攻下历阳。

十月十三,萧衍派宁远将军王质领军三千沿江防守。

十月二十二,在萧衍侄子萧正德的帮助下,侯景率八千部众渡江。王质不战而退,名将陈庆之之子陈昕被俘。告急文书如雪片般飞往各处军镇。

此时陆法和正在清溪山传道。于山中结草庵居住。朱元英在确证消息后,紧赶慢赶跑去报信。其实陆法和早已知道。

去年太清元年,也即中大同二年。此年梁朝改元一次侯景背叛后,东魏权臣高欢的儿子、年轻的高澄处置得宜。他先封锁父亲的死讯,等到切实掌控了军政大权,这才发布消息。然后发兵进剿。但是侯景人虽狂妄,手底下却有硬货。东魏军想要一口将之吃下,反而连吃了几个大亏。其后在名将慕容绍宗主持下,东魏军稳扎稳打。侯景慢慢不支。毕竟他以一隅之力对抗一国,打消耗战是不会有便宜的。再加上带的是叛军,军心本不稳固。开头侯景骗他们说北方的家属都已被杀,勉强稳住军心。后来情况不妙,对方也适时展开政治攻势,说大家的家属全都安好,只要及时反正那就既往不咎。人心一散,局势顿时不可挽救。

梁朝的援军也打了败仗,自顾不暇。侯景只得收拾败军仓皇南逃。逃到梁朝南豫州地界,有个梁奸刘神茂主动找上门去,给他出了个主意。让他以河南王身份骗开州城占据此地。侯景只剩七八百残兵,心想与其入京城讨冷饭吃,当然不如占块地盘做土皇帝。于是两人合作,以哄骗方式占据了寿阳。萧衍要是脑子清楚,对这种迹近谋反的行为本该严加惩处。当时接纳侯景,朝中反对者众多。但萧衍既自负又贪小便宜,指望借侯景之力对付东魏。此时侯景兵败,已无利用价值,又有这种严重违法行为,等于自己给萧衍制造治罪的借口。可萧衍年老昏瞀,政治智商衰退成了负数。不但不治罪,反而就地封侯景为南豫州牧,将地盘合法赠予。侯景在此渐渐恢复元气,后来见梁朝与东魏眉来眼去,似乎有对自己不利的的倾向,侯景当机立断,于八月抢先出兵向南攻击。

朱元英见陆法和料事如神,侯景果然谋反,而且凭乌合之众连下数城,俘斩名将多员,此时居然渡江攻击建康,心中既激动又不安。报告了消息后,他连连追问陆法和此事会如何发展。到底是侯景兵败被杀,成为南朝政界一个笑话。还是首都建康会被此枭攻占,让南朝沦入灭顶之灾

这种论断倒是不好轻下。陆法和始终笑而不语。受逼不过的时候,才轻描淡写的说道:“攻没攻下有差别吗咱们只要做好准备,等时机成熟出兵征讨就是。摘果子要等成熟时节。灭亡侯景也要等他恶贯满盈。把握全局,勿问细节。”

这种见解令朱元英大为叹服。本来魏晋时代出产名士,名士的言谈处事都是潇洒不羁,重意不重形的。魏朝王粲好驴叫,死后魏文帝亲率众臣学驴叫送行。东吴诸葛谨脸形很长,孙权为作弄他,有一天弄来一头驴,在脸上写了“诸葛谨”三个字。朝臣看了全都大笑。不料诸葛谨的儿子诸葛恪人小鬼大,拿笔在驴脸上加了“之驴”两个字,二话不说将驴拉回家去。令孙二哥损失了一头驴。晋武帝司马炎儿子出生,大喜之下赏赐群臣,一老古板认为无功不可受禄,司马炎大笑说我生儿子怎能让你出力东晋王子猷王徽之住在山阴绍兴,一夜下了大雪,他突然想去拜访戴安道,于是连夜乘船前往。戴安道住在剡县嵊州,两地相隔八十里。等船到目的地已经天亮。王子猷突然发觉兴趣已在路上丧失,也不敲门就原船回去。所谓乘兴而来,兴尽便止。以上就是名士的风度。

可惜这时已是南北朝,名士风iu早已被雨打风吹去。朱元英虽然也是大姓子弟,为人却是庸俗不堪。他的宗族还在建康,实在牵挂他们的安危,于是很没品的追问不休。这种情形有点象笔者小时候看电影,常常见到某种观众追问旁人“后来怎样”“这个是好人坏人”“主角最后是活是死”这种观众很令人讨厌。陆法和也是这样认为。但他知道不给个答案很难脱身,最后只得拿出江湖术士的语法逻辑,斩钉截铁的答道:“攻下了也等于没攻下”这才算把朱元英镇住。

而事实上,这种语法是古今中外普遍通行的“神示语”。妙就妙在模棱两可,看似下了结论,其实诡诈得很。街头算命者常用的“父在母先亡”就是典型例子没看懂的请努力尝试多种断句法,直到理解其中两种含意。若是始终领悟不过来,建议以头撞墙三次,回来再看。除非遇上存心砸场的,凡来求教的其实内心都有见解或者倾向可能深藏于潜意识中,自己不太容易发觉。这种语法是一种潜意识投射工具相当于心理学上的墨迹测试法。想找权威解决疑难的,便能以之发现权威。内心很担忧某件事的,便能从中找到忧患。极希望某事有良好结果的,便能从中发现美好。主持者只要细心观察,自能发现求教者的内心隐秘。于是对症下药,自然人人信服。

简而言之,大众最信奉既指出真实的问题、又合乎自己预期的预言。他们通常不能区分“给出安慰”和“给出指导”的差异。就象后世在广东混,只要见男人就称靓仔,见女人就称靓妹,不分男女都祝他她大发横财,广东人就会认为此人“很会说话”是一样的道理。

话归正传,朱元英从陆大师的指示中找到安慰,又听取了若干指示,便带着收获返回江陵。

六,祸根

南北朝时期军事上北强南弱。但北魏末年朝局动荡,分裂为东西魏后,实力大大消减。这本是南朝开疆拓土的大好时机,但是梁帝萧衍又都做了些什么呢

萧衍出身士族,学问渊博,情趣高雅。也有胆略和将才。少年时期领军打了不少胜仗。后来从襄阳起兵,杀了众叛亲离的齐末帝东昏侯萧宝卷,随即篡齐建梁。萧衍是贵族执政的典型。既有家世学问,又有从政经验。起初将梁国治理得不错。又恰好遇上北朝大削弱,边境上烦心事并不太多。

人生到了萧衍的境界,唯一目标除了成佛成仙就是长生不死。萧衍不负众望的选择了其中之一,即信仰佛教。本来这不是什么大事,但萧衍在文化上秉承名士和帝王的两大恶劣因子,结果走上一条不归之路。

佛教以八识百法建立心物一元的世界模型,其宇宙观、人生观宏丽精深。以萧衍的知识和情趣,被吸引是很自然的。但正如有人所指出的:“学佛乃大丈夫事,非帝王将相所能为。”喜欢是一回事,信奉又是一回事。萧衍根本放不下物质世界的诱惑,也澄清不了名士派头的流毒,他的信仰佛教,不过是拣取自己喜欢的部分接受。即使是这种部分接受,仔细推究也是大成问题的。

他的信佛如何信法一是大造佛寺,敬礼僧人,大量度人出家。二是持守戒律,过午不食,也不吃肉。从五十岁开始还戒了色。三是为守杀生戒,对罪犯极为宽容,最怕判人重罪,于是皇亲国戚、流氓恶棍都托了他的福,而守法百姓就倒了八辈子血霉。恶劣例子非常多,随便举一个,他的儿子萧纶派杀手杀了大臣,事情查出来,老头子暴怒两天,处理方法是把人放了。为什么不肯从重处理呢因为他信佛嘛,怕判人重罪对自己有不利果报。反之宽容就会带来善报。可惜这不过是一厢情愿。须知放纵罪犯等于自己犯罪,这根本不是在造福,而是在造孽

这种拼命祈福的行为发展到极致,终于某一天,萧大皇帝舍身入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