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权倾大宋 > 分节阅读 387

分节阅读 387(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萧瑟的寒光。

他凝视着西北不见边际的天海一线,时时发出轻轻地伤感叹息,刚来时的兴奋过去了,取而代之的是忧愁。

只能通过往来的海船,带来聊聊的乡音,但他并没有后悔自己的选择,反而为他自己多年来的成就感到由衷自豪。

年纪轻轻地他,已经是大宋知博望军事,而博望军的规格是军州级别,也就是说三十余岁成为从五品,绝对有堪比当年王秀的势头,就在一年前他还是通判。

当年,大宋侍卫水军尚未成军,上官谦率船队护航,却深入大海抵达三佛齐。三佛齐国主哪里见过大宋的使臣,那浩大的水军舰队让人震撼,还有那些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人为之眼馋,就出现了租赁沿海城寨作为晾晒货物的场地。

上官谦和部将商议,决定在朝廷尚未形成决议前,拿下三佛齐一块土地,建立大宋朝廷的飞地。

在经过严密的部署下,随军商人施展外交手腕,以随船的贵重丝绸瓷器,混迹在三佛齐高层,连骗带诈得到了一大片土地,美名曰商船驻泊,许诺通过这个港口,大宋的名贵货物都将成为三佛齐贵族的私有。

三佛齐国内分成两派,但最终还是决定划出一片地方,作为大宋海上的中转站,不仅能抽取厘金还能近水楼台,这些酋长算盘打得很精明。

经过四年的发展,这块飞地已经颇具规模,汉人经过几年的适应,倒是有三千余人适应了新生活,并不断有出海冒险者定居。

他来博望军上任,表现的也很精明,以汉人为核心,招募那些出海讨生活的人,更多拉拢当地土著部落,给他们土地和工具,教他们先进的耕种技术,逐渐形成城市。

朝廷秘密设置博望军,建成了大型的双城,并有港口和防卫堡寨,每年都有一支水军海船战队驻扎,逐渐形成了气候。三佛齐国主这才醒悟过来,大宋朝廷把刀架在他脖子上了,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只要密谋驱逐。

不说大宋朝廷,就说中原正朔皇朝历朝历代,都有个改不掉的臭毛病,那就是外患稍轻时的内斗加剧,大家都想争名争利,更可怕的是不计后果。

随着大宋行朝的不断强盛,南北盟好的继续,女真人似乎计较岁赐得失利弊,并没有把河北放在眼中。某些士人松了口气,把精力和才华放在名利上。

名誉可以通达,让自己享誉名望,为仕途增添无限的助力,至于利益方面很好说,朝廷诸般法度实施很得民心,就算有反对声音,在每岁庞大的收入中,也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所以,大家对王秀的新举措也就见怪不怪了,反正只是增加朝廷收入,官制改良不过是虚实置换,并未触动大家的利益,反倒是让某些人更容易得到官职和声誉。cad3

也就是丁银法和丁亩法,对地主有产者触动不小,但那又能怎样历朝历代不都丈量土地,竭力把隐瞒人口解放出来,看上去丁亩法没有新鲜事,大家还有办法应付。

第723章 钟离睿和费苏的话

既然天下一片大好,王秀所谓的改良新政,不过是温风细雨,还有什么可安心的,大家还是好好过日子得了。 新匕匕奇新地址:

就算那些所谓的杂学,能够为他们带来巨大的利益,在对外大加驳斥的时候,暗中给于无形的支持,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嘛义愤填膺骂是骂,那是读书人不务杂的本分,私下有钱挣又是一码事,两者没有任何的矛盾。

议论是公,私下结交是私,名利双收两不误才是君子随着大宋水军不断南下,争议也好非议也好,既然有源源不断的巨大利益,大家也心照不宣地把辩论限定在义利上,而不是非要闹到不可开交的程度。

真要是把打嘴仗放到行动了,也不是没有,那些都是所谓的傻瓜,没有本事的好处的人。

杭州

“哈哈,快来看这位名家评论,当真是笑话。”钟离睿笑着点了点手中小报,吃吃地发笑,神色间破位的不屑。

费苏正在品茶,他的生活品味很高,所谓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一切都非常讲究。放下精细的官瓷彩陶,接过小报扫了眼,淡淡地道:“何事让明叔兄兴高采烈”

钟离睿眉头一挑,淡淡地笑道:“看看评论版,一位夫子评价蔡易之的段子,相当精辟啊”

“哦,那倒是要好好拜读。”费苏含笑看着报纸,脸色逐渐沉凝,玩味地道:“这不是尹先生的大论嘛哎,似乎还有几位老大学的观点,怎么把矛头都对准了蔡世叔。看看,给夷人以国人待遇,授夷人差遣,言利而不将教化,恐怕蔡世叔焦头烂额了。”

钟离睿地笑了,道:“这些老儒,平日里之乎者也,不知农桑四时,整天里嘀咕别人,也就是大人真正的宰相胸怀,容纳百川各家之学,那些螳臂之言还不入他耳中,只不过刘三哥任由他们评论朝廷,恐非存身立命之道。”

费苏放下小报,饶有兴致地看了眼钟离睿,玩味地道:“尹先生谈的不无道理,三哥身为玉泉山书院山长,也要为士林表率,明叔多虑了”

钟离睿眉头一挑,心中却不以为然,呵呵地笑道:“解斋说的也是,却是我浅薄了。”

费苏认真看了眼钟离睿,似乎发觉不太对劲,又道:“尹先生是持平至论,他们和蔡世叔看法不同,那些老儒们是发牢骚一身的酸,尹先生却直中蔡世叔要害,不可同日而论。”

“有几分道理。”钟离睿端起茶慢慢地品味,心里早就翻了几百回,看来自己要融入王门子弟中,还是不太可能,像费苏这种王秀重视的经济之才,也难免有门户之见。

他是王秀的心腹不假,甚至可以说和宗良为王秀左膀右臂,但在那些商水小学校出身的王门子弟眼中,始终是远一层的外人,不知是好事还是坏事。

费苏眼珠子转了两转,飚起二郎腿,似笑非笑地道:“明叔下任知杭州节南海,能否比蔡世叔走得更远”

钟离睿一怔,他不想费苏倒打一耙,这可是问到了点子上。蔡易虽说是王秀倚重之人,但他也确实秉承祖风,对言利这一套轻车熟路,上任一年来几次大的动作,比王秀当年知杭州时还要彻底,光是他请奏夷商出资办理实业,授予散官阶这一项,就足以惊世骇俗、引起士林的惊讶。

当年,王秀只是提议,却没有迈出这一步,最多只是给予夷人种种经济上的优惠。

尹焞在报纸上尖刻的指出,蔡易与王秀施政冒似雷同实则大异,说白了就是王秀还顾及士人的颜面,在对待一些深层次的矛盾面前,处置较为圆滑谨慎。

蔡易没有这么多的顾及,尹焞笔下的蔡易并不是真正的儒者,甚至他对待利字要远远超过蔡京,为了赚钱不择手段,实在是有辱士大夫脸面。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