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权倾大宋 > 分节阅读 224

分节阅读 224(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匕匕小說”说这话早欺身而,手起刀落,斩杀了一人。

右边众人惊愕万分,谁也不曾想封元说动手动手,他们都是封元所属的马军吏士,也能下得去手。但是,人家说的也对,生死时刻绝不容半点危险因素存在,一些机敏的人,已经拔出钢刀扑去,这个时候不表现,还要等什么机会不如紧跟大人步伐,也好杀出个好前程来。

王秀冷静地看着这场一边倒的杀戮,不断传来的惨叫声,并没有影响他半分,甚至没让他蹙眉。

诚然,他并不赞成杀戮自己人,违反了不能袍泽相残的诺言,但深入对方营寨九死一生,万一消息走漏,等待他的会是万劫不复,谁能保证五六人,没有会去告密的人最好的办法是让人不要开口。何况,他们在拒绝的那一刻,已经和他划清界限,不再是生死与共的袍泽,是潜在的敌人。

他正盘算怎么办时,封元的突然暴起,引发一场屠杀,固然非他所愿,却不再让他杀伤脑细胞考虑怎么办,更不是他违背诺言下令格杀,只是稍稍延迟喝令住手。

“好了,都住手。”当最后一人惨死在袍泽刀下,他出声阻止,不咸不淡的。

“先生,我违背先生意愿,出手格杀袍泽,愿意领罪。”封元收刀跪在地请罪。

王秀脸色很不好看,当然是给大伙干的,无论怎样都要处罚封元,不然会让吏士留下阴影。

“大人,太尉是为我等安慰考虑,还请大人宽恕。”

“大人,这几个贼厮鸟贪生怕死,他们肯定会跑去告密。”

“太尉忠心可嘉,请大人恕罪。”

“大人,要是处罚,连我们一同处罚。”

封元平时很关心吏士,虽然年轻但在军威望很高,出手格杀也是为了大局,吏士纷纷为请命。

时间不能浪费,王秀见火候到了,也不愿过份纠结,沉声道“好了,人死不能复生,事情紧急,我也不愿多说。四哥你残杀吏士本应斩首,但念你是为大局着想,这些人未战退缩,难道无人去通风报信。嗯,死罪可免活罪难逃,此次无论怎样,你无功无奖,可服气”

封元似乎明白王秀所想,立即沉声道“愿服。”

“好了,把他们遗骨收拾一下,我们立即启程。”王秀不愿再耽搁,立即转身马,但他看向封元的目光,明显是赞叹的,心对封元的果断,又高了一层评价。

折彦质本以为金军会在当日渡河,却不想竟然夹河立寨对持,倒是大出意料之外,既然金军不战,他亦是乐的躲过一日,留下兵马把守渡口,全军撤回各寨休整。

哪想到入夜想起擂鼓声,宋军将士纷纷被惊醒,各自惊疑不定。

折彦质无可奈何,传令安抚各寨军心,李回和燕瑛在坐商议军务。正在没奈何时,更戍官进来禀报王秀到了寨外,让他颇为惊讶,道“王实敛兵孤柏岭,怎么回来到我这”

李回轻蔑地一笑,不屑地道“让他进来一问,不知道了,人家可是主场率臣,怠慢了总归不好。”

燕瑛是龙图阁直学士,职事不如李回,但他也不怕这厮,见李回轻佻,很不满地道“王侍制也是京西率臣,还是出帐迎接妥当。”

李回眉头微蹙,想要反驳却找不出合适理由,一个月前,王秀在被诏旨迁朝请郎,除显谟阁侍制,授京西北路制置使,而不是畿西制置使。

很显然,耿南仲的算计成功,赵桓玩了把庸平衡,即用他又限制他,京西北路制置使和畿西制置使,绝对没有可性,如同地方军区司令官和方面军司令官。

折彦质知道两位不太合拍,李回是力主议和,燕瑛主张抵抗,当下呵呵一笑,道“不知王侍制来者何意,我先去迎接,二位大人稍候片刻。”

李回是签书枢密院事,燕瑛是龙图阁直学士,一个是两府本兵,一个人馆阁大龙,身份很超然。王秀又是京西北路率,他是宣抚副使不假,但在王秀的地界属客军,本路的率臣到来,作为客军大帅不出去迎接,是不太好。

当他面带笑容地出来,迎面见王秀跨刀走到,满面堆笑,拱手道“不知侍制来了,有失远迎,还望恕罪。”

“某岂敢让宣抚降阶亲迎,罪过、罪过。”王秀抱拳拱手还礼,笑容满面,却压抑不住生硬的牵强。

二人客套谦让,相互间给足对方面子,不仅颇感舒畅,也让在场行伍出身的将帅开眼,原来人的道道还挺多。

京西北路将帅张长宁、何正涛、秦良等人闻讯而来,他们都奉旨受宣抚使节制,但同时也听命京西北路制置使,既然王秀来了。他们自然要过来,县官不如现管。折彦质不过是宣抚司使副,那是临时性的差遣,王秀可是正儿八经的峰,掌握对他的资历的评注,马虎不得啊

“王大人请。”

“不敢,宣抚大人请。”王秀也不托大,毕竟折彦质是宣抚副使,没有撕破脸前,还需要以礼相待。

王秀进入大帐,意外地发现李回、燕瑛在场,不由地眼前一亮,他们二人在场不用费事了,出现变数的机会也不算多。李回自然不用说,燕瑛可是他感兴趣的人物,在他熟悉的历史,此人才是以直学士知孟州,他的出现才让这位夫子成为安抚使。

按说随着官制变迁,转运使不再是一路的最高长官,实际安抚使地位升。战时,安抚使兼差制置使,掌管一路军民,却因为赵桓的小聪明,京西北路安抚制置使被人为分割,一职二人见面真是可笑。

相互客套两句,分别落座,王秀腰系直刀也没引起关注,毕竟是打仗,携带武器很正常。

“军旅不易,不曾备得好茶,各位大学莫怪啊”

李回和燕瑛颇为矜持,含笑不语。

王秀官职最低,当下笑道“宣抚客气。”说着,端杯品了口,眉头一扬,点头赞道“好茶,宣抚果是雅士,匆匆戎色间,竟有我辈论道之物。”

折彦质见王秀如此称赞,话之意已是将他视为士人,不觉大喜。他是折家百余年来,唯一一位赐进士出身的子弟。李纲任宣抚司时以其出身将门,颇知军事,辟为宣抚司勾当公事,成为他晋身一大转折。

但是,他一向以科甲出身为荣,自然认为凭本事跻身士大夫的行列,与进士出身的的官交往甚多,对行伍出身的大将,倒是心存鄙薄,认为他们都是一些粗人。

同样,深感自己家族是党项熟羌内附,对于出身大族的士人们来说,还是将种异类,时常心怀自卑,才时时作态,以标榜人从戎,不是大字不识几个的武人。

王秀是进士及第,有心学正论早被士林认可,列为儒家学说之,又有诗赋九变的才名,正儿八经士大夫,能得到对方的认同,他自然大喜,笑道“侍制过讲,来人,准备酒宴,款待三位大人。”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