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重生之我为书狂 > 分节阅读 66

分节阅读 66(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难道,以前的自己全都是自以为是吗”

差一点,重羽都被“应试教育”这一篇文章给打闷。

看了这一篇文章之后,重羽到现在也都是感觉头重脚轻,全身晕忽忽的。

这种感觉就像被长辈狠狠的痛骂了一次。

这让重羽感觉很不好受,但却一点也不知道怎么反驳。

难道,你就比别人聪明吗

难道,你就是无所不知吗

难道,你所学的知识不是非常有限吗

这一棍,将重羽打得差点吐血,胸内只感觉一块石头一直压着他。

这块石头很重,也很沉,压得他半点也喘不过气来。

看到这篇文章,他感觉对方就像是一座高山。

他只不过是高山之下,那一棵很小很小的松树。

每当太阳升起,他都要不停的仰望,希望能够看到山dg的景色。

只是,这座山太高太高了,他怎么也看不到dg。

高山仰止,或许说的就是这种感觉。

“三人行必有我师。”

看到这一句话,李洛紫不免苦笑。

原本的她,只是想劝戒黄一凡,不要浪费了自己的才华。

可没想到,当看到他写的应试教育里面这一句“三人行必有我师”之后,李洛紫不免为自己的反驳感到好笑。

李洛紫呀李洛紫,你以为黄一凡是像你以前一样的心高气傲吗

看看这句话吧,三个人当中,就有一个是我的老师。能说出这样一句话的人,该是多么的谦虚,谨慎,该是多么的品德高尚呀。

幸好,之前自己没有说得太多。

如果说得太多,被这一篇文章给盖了下来,恐怕半年都喘不过气。

要知道,刚才看了这一篇文章,李洛紫是直接呆了,她只感觉自己面对的不是黄一凡,而是一位威名赫赫的文学大师。他的任何一句话,都是那么的赋有哲理,令其无从反驳。不,不是无从反驳,是不敢反驳。或者说,根本就没有了反驳的念头。

两人之间相差太远太远了,根本没有反驳的必要。

不过,心里苦笑的同时,李洛紫却是一下子看开了。

虽然这一篇应试教育将他们这一些攻击的作者直接秒杀,但是,在这一篇文章当中,李洛紫还是学到了很多的道理。就像上文所说的,己而为知者,这种自以为是的态度十分要不得。这也让李洛紫更是下定决心好好学习。这不仅是学习学校里的知识,更多的,还是学习其他对自己有用的知识。这种知识哪怕对于考试一点用处也没有,但是,如果这一些知识可以帮助自己提高眼界,提高学识修养,也就够了。

嗯,是的,李洛紫这时也觉得,考一个高分或许并不能代表什么。

就像,此前的黄一凡一样,一直都是那么的普通,但是,铁石口中学又有谁人比得上他

黄一凡用新笔名“秋水”所写的“应试教育”,不只是震住了这一些天才少年,更是震住了那些学子,以及学子的家长。同样,还震住了那一些教育学的老师,专家,学者。

当一句完整版的“吾生也有涯”出现,这个时候,他们亦是感觉被大方之家教育了一顿。

这一句话,不仅仅是对那些少年作家所说的。对于他们这一些成人,对于他们这些教育行业的精英,甚至是对于这一些教育行业的专家。这一句话,同样是说得他们面红耳赤。、

回想以前,曾经他们难道就没有所谓的自以为是,难道他们没有所谓的“己而为知”

恐怕,越是精英越是专家,他们的自以为是,他们的“己而为知”也越是比普通人更为显著。

一直自以为是,一直自认为什么都知道,自然无法做到更高境界的三人行必有我师。而这一句话同样让他们感到惭愧。什么三人行必有我师,在他们平常的工作生活当中,哪里有什么三人行必有我师。想必是,三人行,我是老师。

这种自认为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观念。此前一直没觉得什么,当看到这一篇文章之后,他们才发现,自己以前是多么的白痴。

第一百零二章:大学之道

不过,虽然被教育了一顿,但这一些精英,专家,学者,可不会像那些少年作家一样,直接被秒杀。虽然,他们也感觉单单与对方笔斗的方式,他们恐怕不是秋水的对手。就如那句无比有哲学意味的话,他们就不知道怎么反驳。还好,他们纵横学术界多年,哪怕在一块地方输给了别人,他们也能找到其他应对的方法。

比如,秋水所说的应试教育。

全篇不管是三人行必有我师,还是吾生也有涯,更或是高分低能,都是以应试教育为宗旨。

他们本就是“应试教育”行业的专家,也是应试教育的带头人。

有人批评应试教育,他们怎会不反击。

而反击的理由,也有很多。

应试教育虽然以考试为准则,但却并不是想像中的那么不堪。

首先,在华国14亿人口规模之下,应试教育提供了一个更为合理的教育模式。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他们的教育模式都一样,不存在发达的地方教育模式就更先进,落后的地方教育模式就越落后。哪怕这个模式有缺陷,但却很公平。

黄师中学金牌教师“邱恩泽”一纸评文,发到了青少年报。

教育学专家“沈丹阳”同样避开了吾生也有涯这句无比有哲学含义的句子,单独反驳应试教育,在他的评文中,他强调,“中考、高考是中国现行的选拔不同知识水平的人参加高一级教育的方式。每年都有众多的学生参加中考和高考,不仅学生竞争压力大,对社会来说也是考验。不实行考试制度就等于为官员“走后门”埋下种子,全面考察学生的各个方面又费事费力。应试教育考试的好处是,无论报考者有多少,只要调整难度系数,即可以筛选出值得录取的学生。这个过程不需要大量专家的参与,成本很低。”

沈丹阳是教育学的专家,更是应试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