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大明金主 > 分节阅读 156

分节阅读 156(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大有点了点头,一拍手:“好了,都速度开始做事吧。统共也就五六百个灾民,闹得事情这么大。”

人来时乱哄哄一片。看着当然骇人。一旦分了住宿,进出列队。整整齐齐井井有条,五六百人也就不显得多了。事实上后世许多学校一个年级就不止这么多人,赶上出去春游秋游,也没听说惹出什么大乱子,可见关键就是两点:人心安定,遵守纪律。

现在说人心安定还为时过早。最多只是免于饥寒而死,所以遵守纪律就更加重要了。

罗振权和甘成泽分别带人在唐行巡行,原本一百人编制的队伍,因为招收学徒,招募护院。如今已经有了三百人规模。这回为了保证唐行的社会、经济秩序,又兑入了各家支援出来的仆役,超过了六百人,各个手提棒子,通宵巡夜。

如此一来,治安甚至要比灾民到来之前还要好些。

李文明昨日收到徐元佐的求援,今日一早天还没亮就带着壮班民壮,外加几个“做公的”赶往唐行。

这些人都知道唐行是仁寿堂的总舵所在,而仁寿堂的徐元佐江湖人称“佐哥儿”,还有个私底下的诨号叫做“散财童子”,大约是天底下最会做人的人了。只要跟他沾上点关系,陪上点小心,绝不会少了赏钱。

衙门的三班捕快,站班皂隶是给知县老爷撑面子的;捕班快手是用来破案的。这二者都算是胥吏,有编制,但被人歧视,甚至于子弟无法参加科举。壮班却是民壮,属于有事招募,事毕则散,从法律上是“凡人”,但是子弟能否参加科举,就看能否找到人肯为他们担保了。

这回因为唐行的事,谁都想得这个美差,最后还是因为壮班负责守城门,第一个知道消息,这才揽了下来。其他两班也只好罢了,等着下回好事。

这一行十来人,临近中午到了唐行镇,就见城外有粥棚,又有人在搭建屋舍,也不知道是干嘛用的。

徐元佐就站在工地之外,时不时还要指挥两句。

李文明风尘仆仆上前叫道:“敬琏。”

徐元佐转身笑道:“李先生,何来之迟耶”

李文明没好气抹了抹额头上的油汗,道:“看你这儿也没甚么要紧事嘛。还叫东翁一夜担心。”

“哈哈,是学生的过错。”徐元佐假装赔礼,丝毫没有放在心上。

李文明也不是真要埋怨徐元佐,又问道:“这回一共来了多少灾民要县里拨多少银子”

“灾民一共五百八十六人。”徐元佐道:“昨天是五百七十八,今早又来了八个。”

李文明四处一看,眉头紧锁:“敬琏,你不至于啊”

“嗯”徐元佐没反应过来,什么叫“不至于”

“五百八十六人,近六百人,要说也能拨个百来两银子。”李文明好奇之中带着不解,道:“可你又不是缺这点银子的人。”

徐元佐这才反应过来,笑道:“先生是怀疑我虚报灾民人数骗赈济”

“你好歹弄点人在这儿装个场面吧。”李文明伸手虚点,心中暗道:连场面都不装。吃相也太难看了而且人多口杂,天知道谁就把实情说出去了,日后应景处就得吃亏。少年人啊,真不小心。

徐元佐呵呵一声,道:“先生能带人来就行了,主要是借官威震慑些没脑子的夯货。银子是不用的。唐行士绅捐了不少,用也用不完。”他看着李文明眉毛一起一落,嘴都合不拢,更是觉得滑稽,又道:“至于灾民,已经分散安置了,该上工的已经上工,该帮忙的正在帮忙。先生且看,那些干活没力气的都是灾民。”

李文明细细分辨。果然发现同样是做工的人,有人疾步如风,肩扛手挑不怕有百斤之力有些人却是虚弱得只能一块一块搬砖,还有些走几步就要倒毙的模样。

“这你动作倒是快,但这些人还能干活”李文明咧嘴道。

“他们其实干不了活,主要还是雇的本地劳力。”徐元佐道:“不过让他们闲散在屋里并不妥当。他们身体虚耗太甚,伤了脾胃,血气瘀滞。若只卧床静养,怕是十天半月都难以恢复。出来走动走动。激扬血气,再辅以流食营养,恢复起来要快许多。”

李文明道:“敬琏所言深契医理。”

“再者来说,他们背井离乡,有些人还是家破人亡,若是不找些事做。沉溺悲苦之中,非但自己好不起来,还会连累其他人都消沉不起。积蓄狠了,说不得还要营啸呢。”徐元佐对心理干预也只懂点皮毛,反正转移一下灾民的注意力总好过让他们聚在一起哭。

李文明对“营啸”的概念来自书本。并不当真,不过对于前面那些话颇为信服。再仔细看看那些上工的人,虽然体力不支,但精神还算好。

“昨日有人抢粥,被我叫人训斥了一顿。今日倒是没有人偷懒耍奸,看来是我小人之心了。”徐元佐笑道。

李文明也觉得有些不可思议,道:“灾民最难救济的就是生无可恋,除了吃的,什么都不勾不起他们的兴致。敬琏能叫他们干活,的确很是难得。”

其实也没甚么,不肯干的人直接打一顿就行了。

徐元佐颌首道:“大概是因为能走到这里的人,多少还是生有可恋。”

李文明这才想起来大局,问道:“敬琏可知道这回一共有多少灾民”

“没个准数。”徐元佐可不肯张口乱说,又道:“不过从徐淮出来的人,有小半往北走了,大约是去河南、山东等富裕的府县。往南走的人又有大半都在常州、苏州、应天诸府各县停了下来。真正走到唐行的差不多也就这五六百人。”

李文明负手而立,走到工地跟前,左右看着。

徐元佐叫棋妙招呼那些民壮和“做公的”去客栈休息,中午还要多上肉菜,好好招待他们。一众壮班衙役喜笑颜开,更是感叹此番事情不多,油水不小,真是来值了。

“敬琏,这屋舍是干嘛用的”李文明见里面挖得深,都过头顶了也没见开窗,看起来不像是住人的。

“公共浴室。”徐元佐道:“天下疾病许多都是生于龌龊。只要勤加清洗,能避免疾病,还能预防瘟疫。”

“就是澡堂”李文明嘟囔一句:“可澡堂也不是这样啊”

公共澡堂的起源古老不可考证。广义而言,一群人聚在一座建筑物内洗澡,就应该可以算是澡堂了。大明开国之后,建都南京,为了解决二十万役夫洗澡的问题,在刘伯温的建议下,修建了大量澡堂。因为外形看着像是倒扣的瓮,所以又叫瓮堂。其中有一座瓮堂营业到了二零一三年才悄然关闭。

如果徐元佐有什么话想留给后世,让那个瓮堂的人代代相传,大概是最靠谱的。

“你这下面挖的坑,也不像是火道啊。”李文明比划着暗渠的流向,疑惑更甚:“而且这么浅,怎么泡”

明朝澡堂的标准造型是头顶两个“包”,四面不开窗,水池分左右,池底烧柴火。

因为头上是圆顶,容易储蓄热气,而且凝结的水滴会顺着光滑的墙壁流下来,不会滴落在人身上。不开窗也是为了保温。“瓮”里两个澡池,池底是空的,可以烧火,保持水温。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