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大明金主 > 分节阅读 96

分节阅读 96(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陵还想恢复到太祖时候的旧制。

在一大堆烦心事压迫之下,林大春看到徐元佐的时候,已经暗暗下了决心:最多给你一刻钟。

“你的时文我看过了。”林大春面无表情,一副公事公办的模样。

徐元佐知道内情,坦然面对。

林大春道:“我并不为之喜庆。你年纪尚幼。而时文笔法之老练,可见没有少下功夫。有为学之资,尽付诸功名,得耶失耶”

“宗师容秉:功名乃是敲门砖耳。”徐元佐行礼道:“若无生员冠巾,学生不能外出游学,不能请益明师,而鸿儒不屑与白丁往来,错过机缘。故而学生求取功名。正是为了求学。”

林大春面色稍霁,道:“则你所长者何”

徐元佐想了想。还是把“诗词”吞了回去。他已经知道林大春要考他古文,再说诗词非但改变不了什么,反倒惹来一通教育。更何况,他的诗词强在背诵,真要三五七步写一首惊世绝艳的试帖诗出来,却是没那个功夫。

“回宗师。小子平日爱读古文。”徐元佐道。

林大春早就预设了这个答案,并不觉得意外,道:“喜读什么文章”

“先秦诸子,两汉论赋,唐宋杂文。皆有所涉猎。”徐元佐道。

林大春难得地咧嘴笑了:“岂非博而不专若去其一,则何如”

张元忭微微皱眉,却是觉得林大春有些过于欺负小朋友了。依他看来,徐元佐天资纵横,但是亏在年纪上。你就算从娘胎里出来就开始看书,什么事都不做,看到十四五岁又能看多少

而林大春的问题,却不是光看书能解决的,还必须要游学。

只有四处游学,与鸿儒交往,才能知道如今古文的源流,以及派系之争。一个不曾游学参访的少年,最多从父兄那里听得一鳞半爪,如盲人摸象,焉能得其全貌

想到徐阶徐璠都不能亲来,自己就是徐元佐的后援,张元忭清了清喉咙,起身行礼道,正要说话,却被林大春止住了。

“子盖稍安勿躁,且听他说。”林大春又对左右学官道:“若是他能答得好,我岂吝啬一个案首若是答不好,且回去再读三年书罢。”

徐元佐脑中转了转,悠然道:“大宗师表面上问的古人,实则问的是今人啊。”

林大春略有吃惊:果然是个悟性极高的。

“前七子文必秦汉,首倡在前”徐元佐突然脑中一个激灵:前七子是李梦阳、何景明那批正德文士,但是后七子的概念应该是在隆庆中才最终确立的。他临时改口:“唐、归呼应在侧,在小子看来,并非抵触。”

“前七子岂有后七子耶”林大春还是抓到了这个词。

“乃是李沧溟攀龙、王凤洲世贞等嘉靖七子,区别于李空同梦阳等正德诸君子,故称前后。”徐元佐解释道:“此复古者诸君,所求文则秦汉,诗必盛唐,主张一也,故可同论。”

张元忭听了微微颌首,的确是有底蕴人家出来的孩子。寻常人家的孩子,这般年纪能读完前三史已经是很了不得了。

林大春道:“荆川唐顺之、震川归有光诸君与十四子相悖,你为何说呼应在侧。”

张元忭不得不给徐元佐递个小纸条,翻译道:“荆川、震川皆以唐宋为法本,而前后七子不以文字落入开元以下,何处呼应了”

文学鉴赏是很主观的,有人喜欢四六骈文,有人就喜欢散文吟咏。这说到底是审美不同,未必能分高下。而一旦有了审美,就有了“恶恶”,也就有了对抗。未完待续。。

s:求推荐,求月票。

第一八六章 少年说

在十四子的复古派看来,唐人至开元之后就有了暮气,宋人只会拾人牙慧,十分可鄙。

至于元人,呵呵,粗俗之徒不足论耳

甚至连唐宋八大家, 在他们看来也只有“尚古文”提倡古文运动,是他们的闪光点。

而唐顺之、归有光领导的唐宋派,则觉得行文应该直白些,秦汉时候那种堆砌各种生冷典故,文字佶屈聱牙的风格实在讨厌。应该学学唐宋,尤其是韩柳欧苏等八大家的文章,简明扼要,不重辞藻,而辞章之美跃然纸上。

文学审美的差异令这两派直接对骂,而且言语极重,偶尔还有人身攻击,放在后世许多论坛都有可能被版主关小黑屋呢。

“虽然各有所美,各有所恶,但是言之有物却是诸君所共识。”徐元佐道:“小子以为,只要言之有物,能为载道之器,皆是一体。故小子读古人文章,只求其实物;读今人文章,只观其载道。至于文风如何,何足道哉恐怕这也是十四子之本意,而唐宋大家之所求。”

林大春暗笑:果然是少年之人,不知道人心争执,岂会因为一同而存百异

他道:“言之有理。你可带了往日习作”

“来得匆忙,并未带来。”徐元佐暗道:往日不写作文,真不好意思。

林大春略有遗憾。

“请大宗师命题,小子这就写来。”徐元佐又道。

林大春心中一动,道:“便以少年为题,写篇古文。”

“敬诺。”徐元佐躬身告退。

徐元佐不知道林大春是怎么想到“少年”这个主题的,但既然出了题目,断然没有讨价换件的道理。更何况“少年”一题。正中徐元佐怀抱。

张元忭听了此题,心中第一个反应是孟子万章上。

“人少,则慕父母;知好色,则慕少艾。有妻子,则慕妻子;仕则慕君;不得于君,则热中。大孝终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见之矣。”

意思是说:人在年少的时候,会依恋父母;知道美色,懂得找对象了,就倾慕年轻美貌的女子;有了妻子,就眷念妻子;做了官就一心放在君主身上;得不到君主的正反馈,心里就辣地难受。具有最大孝心的人,才能终身眷念父母。到了五十岁上还眷念父母的,我只在伟大的舜的身上看到了。

从立意角度而言,少年一题正是与“立志”、“恒心”、“大孝之始”等等联系起来的。

张元忭不知道徐元佐打算采用哪种文体写。所以大概揣测了一番,觉得难度不大。如果正统来写,可以循着孟子的意思写,无非就是少年之人要立志,且支持以恒。如果要剑走偏锋,可以从周易入手,以少年为潜龙,推演十二消息之卦。也能让人惊艳。

张元忭是博学鸿儒,徐元佐却不是。

他是个文科学霸。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